《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培优练习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3.“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4.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5.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专制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6.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7.“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皇帝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公元前 634 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 ?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9.“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10.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是:(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东周时期,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周王朝)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王朝还起到了高级祭司的作用。”依据作者的观点,周天子的名号能够存在到战国时期是因为( )
A. 中国统一民族的逐渐形成 B. 封建礼教力量的作用C. 诸侯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D. 周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2.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现在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中央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中央负责占卜的官员),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从以上材料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中国早期的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 殷墟是商朝的政治中心C. 商朝时期中央集权神化并加强D. 初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13.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
A. 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 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 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14.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指( )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1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强化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D.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1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性C.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18.汉语中既严格区别了“叔、伯、舅、姑父、姨夫”,也严格区分了“婶、伯母、舅母、姑、姨”,还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而英语中却没有这些区别。汉语称谓词的严格区分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家庭结构成员的复杂性 B. 分封宗法制影响的深远C. 注重人的亲疏远近关系 D. 强调人的独立发展空间
19.观察下图:?
(1)图1、2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两种政治制度?
(2)简述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简述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什么意义。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咸,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述该机制的内在关系如何?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A.题目的引导语是“分封”,而不是“材料反映了、说明了、体现了”由此可知,这个题目中的材料只是引出考察的对象分封,及其的作用,结合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知,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也强化了周边地区对西周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分封制的实施,确实是体现了世袭的贵族特权,但不能说明,贵族的世袭特权是由分封制确立的,在西周之前,世袭贵族就拥有特权。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本题材料简单,但选项角度比较特殊,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来联合分析,同时要结合西周刚刚建立对地方控制有限这一现实来分析和理解材料。
【答案】A
【解析】“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分封制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提及的“专制王权”不符合史实,周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D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直接排除;题干信息“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揭示了中央权力在加强,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郡县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大臣认为商周推行分封制使得统治时间长久,“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可以看出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A正确,排除B;C错误,他也是朝中大臣,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A。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王位就是世袭制,家天下局面出现;西周宗法制的出现,更保证了王位继承的有序性;嬴政自称“始皇帝",就是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传承,永掌政权。据此可知秦朝一定程度上沿用了“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所以D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故选D。
6.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 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故排除 C项。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选项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新皇帝”可知③正确;由“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可知①正确;由“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可知涉及的是郡县制,故②正确。”三省六部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④。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8.【答案】 D
【解析】8.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享有世袭统治权,所以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有限,排除A;由材料“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可知,齐、鲁国君并非同一宗族,排除A;C和题意无关,排除;由材料“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你打鲁国怎么对得起先祖?齐君下令退兵”,可见齐君下令退兵基于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故选D。
9. 【答案】B
【解析】略。
10.【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封神榜》讲述的是商朝的事,而烽火戏诸侯发生在周朝,错误;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枢密使出现在宋朝,错误;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内阁出现在明朝,错误;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错误,因为军机处是雍正时期出现的.①②③④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分封制、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阁和军机处,具体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内阁、军机处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11. 【答案】A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东周时,周王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虽然他们仍履行某些宗教职责,并受到某种形式上的尊敬,但拥有的土地比其名义上的诸侯们要少,所以他们的势力更弱了。实际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领导,周正朝还起了高级祭士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当作民族统一的象征,故A项正确;西周、东周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礼教力量作用无关,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纷纷争霸,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周初实行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12.【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进行占卜”可知A项的说法与此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可知B项的说法与此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中央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可知D项的说法与此相符;夏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设问要求“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即可排除均与此不符的ABD三项,故选C。
13.【答案】 B
【解析】A.材料只反映了楚国对权国的征服,侧重是强调管理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强调兼并的进程。B.把国改为县,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健全了国家管理地方的职能。C.官僚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秦朝统一以后。D.材料是对分封制的破坏,不是对宗法制的影响。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分封制的缺陷,还要搞清楚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的过程。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分封制;根据材料“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秦朝灭亡是由于暴政,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推行;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是指分封制。夏商周时期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故C正确;西周分封制下,没有形成专制王权,中央也没有对地方直接控制,故AB两项不符合分封制的特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D项错误。故选C。
17.【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述的是天子诸侯的传承,是通过法统立长子和立嫡子来确定的。(虽然)立贤良的人的好处超过立嫡子,人的使用才能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即立贤不立嫡长,用人只看才能不看资格这个情况)来替代,是因为这样一来容易发生争执,这个坏处不可胜数。ABC不符合材料,故选D。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宗法制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叔、伯、舅、姑父、姨夫”等称谓严格意义讲,明显不属于同一家庭,属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故排除A;分封制属于政治范畴,材料反应的是古代中国人与人世俗关系,两者不符,故排除B;“叔、伯、舅、姑父、姨夫”等称谓反映出古代中国,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人们对家族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的重视,其目的是维护封建道统秩序,符合题意,故C入选;材料并未反映出“人的独立发展空间”的意图,故排除D。故选C。
19. 【答案】(1)图1:分封制;图2:宗法制。
(2)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旨在考查读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一中周王之下有异性功臣贵族、同性王室贵族和先代帝王后代等可以判断是分封制;依据图二有始祖(天子、庶子)、诸侯、卿和士等,结合所学可知是宗法制。
(2)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内容,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联系所学,应从封者与被封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行分析,即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意义,旨在考查知识再现再认的能力。该题应从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定和团结统治集团内部等回答即可。
20. 【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层面的表现。作用:稳定统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概括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要从二者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概括,可知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概括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概括,可知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可知,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和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础练习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D. 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观点;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为“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为“大九州”之一。由此可知先秦()
A. 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B. 人们对“天下”认识的视野逐步开阔C. 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D. 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就已初具国家规模。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以下制度构成,属于古代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是()
A.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B.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C. 王位世袭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D.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下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 夏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王权失去神权色彩 B. 天命观被彻底否定C. 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D. 敬德决定国家兴衰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部落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 原始社会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 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这些天然条件,是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和希腊产生的不同影响有()
①希腊地区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希腊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中国农耕文明世界领先③希腊雅典形成民主制度,中国形成中央集权制度④希腊人文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的决定因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实行神权与世俗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④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下列不属于西周创制并推广实行的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先秦时期(秦朝以前)的王朝变迁顺序为商、夏、西周和东周。()
A. 正确 B. 错误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祟拜转化为对祖先的祟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祟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强化宗族观念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对于中国古朝代的顺序,编了一首歌诀,听过后想忘还真不容易呢,你还记得吗?请将省略地方补充完整 :()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乱悠悠,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是对头,……五代又十国,宋元……帝王休。
A. ?战国??北朝?隋唐?明清 B. ?战国??隋唐?北朝?明清C. ?隋唐??北朝?明清?战国 D. ?北朝??战国?隋唐?明清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 王位世袭 B. 等级森严C. 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D. 中央高度集权
《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制作时需金属料在1000千克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
在成语“一言九鼎”中的“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下列关于司母戊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B. 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C. 属于饮食品D. 属于礼器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对世界观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相关信息:先有天下为九州之说,“九州之外,谓之番国”,再到华夏九州为“小九州”,为“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为“大九州”之一,可知古人对“天下”认识的视野逐步开阔,由以“自我”为中心到“自我”为天下一部分,B正确。A观点材料不能显示,排除;C观点过于狭隘,不能体现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故选B。
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所以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含中央集权制度的选项,ABC三项错误,故排除。故选D。
4.【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追溯到夏商周的宗法制,宗法制作为一个制度,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习俗,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最早可追溯到”不符,排除。故选A。
5.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相关特点,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题干材料信息反映殷人将鬼神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命观,而周代则认为命运无常,只有品德高尚、按人民意愿办事,治国有方的人才是天命的延续,即“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分析、认知,可见周逐渐消除了盲目信奉鬼神的非理性因素,治国渐趋理性务实,C正确;A没有体现题中“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的内涵,排除;BD表述绝对化,且仅从题中信息无法得来,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6.【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组织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时期,故A项正确;“封建时代”是指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郡县时代”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中国进入郡县时代,排除BCD。故选A。
7.【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并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有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建立起来后,在全国全面推广开来,D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希腊人文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两国经济、政治状况决定的,地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故排除④。①②③表述都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排除BCD三项。故选A。
9.【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先秦时期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材料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含义材料无法直接体现。故选A。
10.【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故①③正确。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皇权至上的原则确立始于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故②④错误。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1.【答案】 A
【解析】略。
12.【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王朝的更迭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重要王朝建立的先后顺序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含春秋、战国时期)。据此可知题干说法有误。故B合题意,排除A。故选B。
13.【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故A项的说法错误;C项应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的结果,与题目中的信息“对祖先的崇拜”不符,故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先秦时期”,故排除;题目中的“先秦时期……对祖先的崇拜”这一现象有利于加强宗族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宗族观念,B正确。故选B。
14.【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国古朝代的顺序歌诀,按时间先后表述了中国从部落联盟到清朝结束的简单更替顺序,依据题干,“春秋”之后应为“战国”,“乱悠悠”点出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南朝”应与“北朝”是对头,反映了南北朝对立的时局;南北朝后,中国历史就进入“隋唐”时期,之后“五代又十国”又分裂;“宋元”之后是“明清”,“帝王休”,指的是到清朝结束,中国的封建帝王制度走到尽头。依据上述分析,A为正确选项。BCD不符题意,故选A。
1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王位世袭、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材料解析能力和对分封制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答案为B项。C项在秦朝开始实行;AD项材料未体现。故选B。
17.【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政治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如天子九鼎,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司母戊鼎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一种礼器,AB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它不是饮食品,C表述错误。故选C。
19.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科举制的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世袭制和分封制都是体现了以血缘亲疏为依据来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它们都体现了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各阶层可以平等地参与竞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名,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关系,因此ABD均错误,故选C。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提高练习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 )
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电视剧《步步惊心》正热播一时,剧中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 世官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王位世袭制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烽火戏诸侯”
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
A. 年龄长幼 B. 贤良优次 C. 出生贵贱 D. 血缘亲疏
秦朝的哪一制度实质上是对夏、商、西周政治体制很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皇位世袭制 D. 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经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
A. 社会宗法观念 B. 血缘亲族团结 C. 家族观念流行 D. 散漫自私意识
有学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
A.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善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四: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标志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变化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获悉,西周经过灭商和东征,控制了广大地区,为了对广大疆域进行有效控制,巩固国家统治,统治者采取了分封制,故D项符合;西周采取分封制不是实行政治权力的重构,而是巩固统治。故A不符合题题意,排除;分封制在周朝以前就已存在,故B排除;西周政治基本政治原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分封制内容全面准确了解。
2.【答案】C
【解析】2.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尊卑有序,故C符合题意;A属于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属于宗法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3.【答案】B
【解析】3.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B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B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 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观念.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宗法制特点的掌握。宗法制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2)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4.【答案】C
【解析】本题以西周时期“周礼”与“雅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周代分封制”“周礼”与“雅言”等信息说明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西周最初统治范围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要了解掌握西周建立时期的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和都城.注意掌握西周建立和分封制的基础内容,了解当时周王直接统治区域及主要封国与今天相对应的大致地理位置。
5.【答案】D
【解析】5. 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
7.【答案】D【解析】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符合题意。故选D。依据题干,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注意对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8.【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等可知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再根据材料“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买卖问题,故排除B。C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故排除。故选A。
9.【答案】 B
【解析】 材料选自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前半句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考查了郡县制的重要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郡县制,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也是高考的重点,学习时要注意其特点意义等。郡县制的影响:(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10.【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世袭制度开始建立,禅让制消失,国家暴力机关开始出现,“家天下”替代了“天下为公”的局面。故C正确。A是选官制度。故排除。郡县制涉及是对地方的管辖。故排除B。 D也是相关制度。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 C
【解析】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康熙传位第四子,违背了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宗法制的特点.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答案】 A
【解析】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13.【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的事情,体现的是分封制,无法体现分封制的崩溃;③主要讲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问题,材料正是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败问题;④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的内容,与题无关。据以上分析①③正确,排除ABD。故选C。
14.【答案】 B【解析】 根据当时的分封制度,当时周武王封姜尚于齐,封周公旦(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属于王族)于鲁;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亲的亲属决定政治等级的制度;A、齐国与鲁国的历史都十分悠久,该项错误;B、因为鲁国是姬姓王族,而齐国属于功臣,因为宗法制度是用血亲的亲属来决定政治等级的,所以,山东简称鲁,是受到宗法制观念的影响,故该项正确;C、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山东简称鲁之间不存在牵连,故排除;D、材料中山东简称鲁是因为宗法正统观念的影响,分封制度将土地与人民进行分封,在诸侯国内部形成体系,在诸侯国外部是平等的,故错误;故选:B。本题以山东齐鲁之邦的称谓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了对西周宗法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了对宗法制的掌握,另外还应当重点把握:宗法制的目的是加强分封秩序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
1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可知,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可知,B项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结合所学可知,其标准是血缘亲疏,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需要掌握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标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知识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标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官僚政治,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但皇位的继承依然实行世袭制,据此可知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是:对夏、商、西周政治体制很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 【答案】A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亲兄弟”“父子兵”“家族组织”等可知这些现象由宗法制所致,故A正确; A项含BCD三项的内容,故BCD三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源”不符,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流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为。“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反映出春秋至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人才流动频繁,王室宗亲势力衰微,平民贤能异军凸起,纷纷进入统治阶层被重用。据此,A为最佳选项。BCD材料均不能反映此类信息,排除,故选A。
19. 【答案】A
【解析】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 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 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20. 【答案】(1)变化: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标志:启继承王位. (2)关系:上下级关系义务:服从周王室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现象: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 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壮大,分封制崩溃。?
【解析】(1)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2)本题考查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室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本题考查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