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遗传与环境
课题
遗传与环境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目标
(1)简述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过程与方
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
观目标
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同一棵大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却是黄白色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遗传与环境。
导入2:科学家们把植物的种子送入太空,就可能得到新品种,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遗传与环境。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1.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活动
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课件展示两种颜色的豆苗。学生通过对阳光下培养的绿叶苗和黑暗中培养的黄白叶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考: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实验研究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发生变化,可能是由阳光造成的。可以通过将黑暗处的幼苗移到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其变化。
(2)基因型和表现型哪个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通过活动得到: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物的表现型都受什么影响?
由水毛茛和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实例得出: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1)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什么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对比课件中展示的高产抗倒伏小麦和不同环境中玉米幼苗的长势。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备注
续表
(2)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学生认识人们利用可遗传变异来改良的新品种。
①通过杂交技术使水稻的矮秆性状与高产性状重新组合,培育出一批矮秆、高产的水稻品种,解决了水稻倒伏减产的问题。
②普通甜椒种子经过太空漫游后,培育出的太空椒比普通甜椒果型增大。
思考:太空椒也是环境变化引起的,是不可遗传变异吗?
教师提示:太空椒虽然是环境变化引起的,但是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备注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1.发生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是( C )
A.环境变化 B.温度变化 C.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D.气候变化
2.农民老王家的一块麦地,由于去年雨水充足收成喜人,粒大饱满。于是,今年老王以此为良种进行播种,今年的收成是( B )
A.一定粒大饱满 B.不一定粒大饱满 C.一定不会粒大饱满 D.与去年的一样
3.下列生物的变异,能够遗传的是( C )
A.水稻种在特别肥沃的稻田里产量增加
B.蒜苗用遮光物遮盖几天后叶子变黄
C.甜菜幼苗用药剂处理后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其含糖量也增加
D.举重运动员经锻炼后胸肌变得发达
4.学习了性状的遗传后,同学们议论纷纷:
甲:“基因组成相同,性状一定相同。”
乙:“性状表现相同,则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丙:“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被隐藏起来。”
丁:“生物的变异都能遗传给后代。”
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甲、乙 B.甲、乙、丙 C.丙、丁 D.甲、乙、丙、丁
5.下列几种变异,哪些是可遗传变异( ABD )哪些是不可遗传变异( CEF )
A.家兔体表的毛有纯白色、黑色、蓝灰色等类型
B.玉米粒有黄色,有白色,还有红色的
C.同一品种的小麦,生长在遮阴处的比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秆细、穗小
D.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E.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长期在野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哥哥比弟弟的脸色黑
F.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明白生物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当环境只影响生物的表现型而没有改变基因型时,这样的变异就是不遗传变异;当环境改变基因型时,生物的变异就是可遗传变异。通过实例的分析可以将本节知识一气呵成地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