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①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②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④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⑤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⑥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⑦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⑧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⑨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有何好处?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D【解析】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仔细辨识细微差别。B项,作者对老柏树和松树没有不满和批评。C项,文中没有具体描述夏日花园之美。D项,这样写并非为了证明“完全不足取”,见秋而悲自有其合理处。
2. (1)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2)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用在第三段结尾,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秋色的集中描写。“惊醒”指因受惊动而从睡眠状态中醒来。突出了秋色来的特别快,表现了作者对秋色的喜爱之情。
3.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方法有: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应综合运用。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4. ①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②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先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看侧重前半句还是后半句。然后找准对应原文区间(即最后一段),找句子上下半段的意思,各对应的核心观点。
《草莓》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宛然 没精打彩 渴睡 野草荒藤
B. 惦记 英雄倍出 婀娜 绿草成荫
C. 羞涩 一泓清泉 朗照 急于求成
D. 落寞 夏始春余 清淅 心神恍惚
2.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
A. 季节更替,生命变换,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B. 它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C. 那时,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
D. 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3.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成语:
A.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 )
B.豪华美丽,有气派。 ( )
C.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 )
D.没有任何反应。 ( )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B.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
D.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与语言不一样。( )
二、阅读《草莓》一文,完成第5-8题
5.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7.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C【解析】A、采 B、辈、 茵 D、 晰
2.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 “更替”关键在一个” 更”,更换,替换.人员更替.而”变换”是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换位置,变换手法.
3.A、与日俱增 B、富丽堂皇 C 、泰然处之 D、 无动于衷
4.A、比喻 B、比喻 拟人 C、夸张 D、设问
二、
5.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6.D 7.“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 ?(意思对即可)?“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8.“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草莓》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②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③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④这个人在就职演说时信誓旦旦,表示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是一登上官位,就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了。
⑤“第五代”导演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导演,他们是新时期电影创作和电影观赏的启蒙者,他们在中国电影走向艺术和产业自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百万次的点击量,见证着百姓参与两会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B.据广铁集团介绍,随着城市与乡镇的代售点数量增加,以及各代售点互联网、手机订票的取票人数增加,今年春运期间,代售点的售、取票数大幅上升。
C.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应具备特殊教育咨询、测查、评估、建档等活动的功能。
D.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部分超大城市房价过高、一些地区商品房库存过多。这是目前各地各项相关政策的背景。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A.在干燥的沙漠长出几棵小草,它们用自己的身躯点缀着沙漠,给沙漠带来宝贵的生机
B.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C.苍茫的大漠,宽广而静美,在五千年的晴空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D.感觉自己置身于波光粼粼的大海,沙子自觉而乖巧地排成鱼鳞状,润泽而光滑
4.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 ?。?③?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教 诲
崔鹤同
巨象集团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一天下午,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木。
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卫生纸在青翠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一张长椅上的一位中年妇女扔过来的。中年女人一边嘴里对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边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这时,又一团纸飞了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只朝老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吱声。这次,老人仍然没说什么,走过去将那团纸放进了垃圾筒。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六团纸,但他始终没有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跟这老园工一样没有出息,只能干低贱、卑微的工作!”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在教育儿子。
这时,老人才明白,中年女人生气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她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自己则成了她“现身说法”的“活教材”。
老人听到中年女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去说:“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巨象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中年女人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趾高气扬地说:“我是巨象集团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拔了一个号码,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中年女人又乘机教育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千万要努力啊!”
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贵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满脸堆笑地迎向老人,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应声答道。
老人走到男孩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摘自2008年第9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5.以下是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对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老人对中年女人教子意图和方式方法的觉察。
B.“现身说法”是指中年女人的教子方式,她以自己为例证对儿子进行了教育。
C.“活教材”是指老人,中年女人认为这老人是不努力学习因而没有出息的典型。
D.作者有意在“现身说法”“活教材”上加引号,使它们带有了明显的否定意味。[来源:学科网]
6.你认为,这位母亲在教育儿子时有哪些失误?
7.文中的巨象集团总裁给你怎样的印象?
8.综观全文,对标题“教诲”应作怎样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
1.D 【解析】①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可改为“一蹴而就”。②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③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句中的“强调”与之重复。④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⑤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⑥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望文生义。
2.B 【解析】A项,成分赘余,“诸”是兼词,意为“之于”,跟句中的“于”重复,可删去“于”;C项,成分残缺,应在“具备”后加上“开展”;D项,成分残缺,应在“各项相关政策,前加上“出台”。
3.B 【解析】选用句式,不仅要使文段结构严谨,而且要使文段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同其中的景象高度一致,这样才能让文脉贯通,语意畅达。我们应先从整体上揣摩文本的情感基调,然后找出与其情感最吻合的物象或景致。通读全文,文段描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空山绝谷”“阴凉”“茫然”等词语,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情调。A项中“小草”“点缀”等给人绿色和生机;C项中“晴空”“耀眼的光芒”都呈现出明亮而温暖的色调;D项惟妙惟肖地描写沙子,使沙子变成一群可爱的生灵,流露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这些显然与文段的格调不一致。 而B项中的“铁色戈壁”“空旷宁寂”“四顾无援”等就与文段的情感氛围融合统一了。
4. ②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本市的经济腾飞。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故可以具体表达为“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影响经济发展”“更名不一定会带来本市的经济腾飞”。
二、
5.B
6.要点:(1)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过于重要;(2)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正确;
(3) 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4)不尊重别人。
7.要点:(1)身为总裁,财富及地位显赫,但深藏不露,平凡而大气;(2)遇事沉
稳老练,善于思考、决断;(3)刚柔(严慈)相济,情理兼顾。
8.要点:(1)指文中母亲对儿子的“教诲”;(2)指老人对孩子及其母亲的教诲;(3)
指这一故事对读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