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再别康桥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再别康桥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0 10:19:50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培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3.“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4.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语言运用
5. 请模仿下面这节诗的形式,表达你对“友情”或“理想”的感悟(可以不押韵)。?
时间
? 时间是夹卷着冰雪的风暴,
会染白我们青春的额头;
时间是一道湍急的江流,
会淹没我们生命的行舟
参考答案
一、
1. 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式的能力。题干表述为“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歌共有六节,前三句相同,形式充满美感,诗歌中的每小节的第三句“我是在梦中”突出的是一种梦想,使得诗歌充满一种美感。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出的是一种甜美、忧伤的思绪。
3.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主要体现在“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这些诗句中。
4.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哪一天。” (《“新月”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如认为是写爱情,可以从诗歌流露出的是一种温柔般的美丽等角度分析;如认为写的是理想,可以从诗人流露出的人格尊严等角度等分析。
二、
5.示例:友情/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会拂去我们眼角的泪痕;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阳光,/会照亮我们孤寂的心房。
【解析】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再别康桥》基础练习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下面1~10题。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斑斓 (lán)   河畔(pàn)   荡漾(yànɡ)   浮藻(zǎo)
B.青荇(xìnɡ) 长篙(ɡāo) 笙箫(xiāo) 溯源(sù)
C.残羹(ɡēnɡ) 发酵(xiào) 罗绮(qǐ) 细腻(nì)
D.狗吠(fèi) 霉菌(jūn) 粗糙(cāo) 侵蚀(shí)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诅咒  花瓣  叫嚣  踟蹰
B.倾圯  漪伦  揉碎  沉淀
C.开垦  枯缟  呼啸  翡翠
D.佝褛  凝固  寂寞  喉咙
3. 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项是 (  )
(1)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________里放歌。
(2)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___,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3)接连在原是________的亚洲的土地上。
(4)在幽深的谷里________最含蓄的悲哀。
A.灿漫  寂寞  荒芜  隐着
B.斑斓  寂寞  荒凉  隐着
C.斑斓  冷清  荒凉  藏着
D.烂漫  冷清  荒芜  藏着
4. 从修辞的角度审视,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夏虫也为我沉默。
D.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5.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C.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6. 下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四行一节,诗行两两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整齐排列,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B.“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铿锵的节奏。
C.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D.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7.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8. 下面是对《再别康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B.本诗的意象选择也是独具特色的。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但在这首诗中作者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C.在本诗中,作者与大自然有一种本能的感受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等,体现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
D.“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句主要是突出丰茂的青荇在水中摆动的情形,并借以来表明作者对自由的追求。
9. 你喜欢这首诗中哪一种意象?请将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解析】“酵”应读作jiào。
2.A【解析】B项“倾圯”应写作“倾圮”,“漪伦”应写作“漪沦”;C项“枯缟”应写作“枯槁”;D项“佝褛”应写作“佝偻”。
3.B【解析】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斑斓:灿烂多彩。寂寞:孤单冷清;冷清:冷静而凄凉。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人烟少,冷清。“隐着”书面语,比“藏着”庄重。
4.A【解析】A项是比喻,其他三项是拟人。
5.D【解析】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6.B【解析】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7.C【解析】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8.D【解析】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青荇对作者的欢迎。
9. 以第二节为例:本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艳影倒映在潋滟的水波里,是那样的鲜明,又是那样的甜蜜。
10. 诗人意在告白“康桥理想”的破灭,隐喻诗人游历英国而一无所获,折射出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
《再别康桥》提高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第5-7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5. 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
6. 文中反复出现“ 飞飏,飞飏,飞飏”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
7. “她 ”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
三、语言运用
8.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1. 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D【解析】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新诗”不讲究格律,但讲究押韵。
3.C【解析】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解析】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
5. 自由、美好 【解析】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6. 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解析】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7. 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解析】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三、
8.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 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