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精灵》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月光?谷禾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你知道这就是我了。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诱的。?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偶尔,癞蛤蟆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 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
1.理解第一段加点词语“飘忽的传说”的内涵。2.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有何用意?3.?赏析第六段画线语句。4.?文章多次写到“月光”,有什么艺术效果?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飘忽的传说”是说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雄心已经被消磨,就像看远古传说般地看待曾经的壮志雄心,飘忽迷离。
【解析】根据文中“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这句话加以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1)插入回忆,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月光下的恬静与诗意。(2)更能凸显“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衬托现在在城市“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失落苦闷之情。(3)增加情感体验的真实性,更富感染力。
【解析】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其实是插入回忆,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衬托现在在城市的不同心情,也是为了增加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突出文章主旨。
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碎片”一词就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形象可感;借助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对五岁的“我”的关怀,表达了“我”在月光陪伴下的兴奋和快乐之情。
【解析】“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这句话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一句中, “碎片”一词就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是通感手法,据此分析即可。
(1)呼应题目,点明题旨。(2)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3)极具诗意的典型意象,与都市的喧嚣形成对比。(4)象征乡村的恬美与诗意,表达了亲近自然的美好愿望。
【解析】回答此题,一般要从结构上(对题目的照应、文章的线索);内容上(文章主旨的深化、内容上的对比、情感的表达等)加以概括即可。
①主旨:表达了亲近自然、追求诗意的美好愿望,及对都市远离自然的无奈和叹惋。②感悟:现在奔忙在喧嚣的城市,水泥高楼、灯红酒绿和繁忙工作遮掩了月光,让人徒生欣赏月光是“巨大的奢侈”之感,生活也远离了诗意。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灵魂栖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能因生活的喧嚣与繁乱而麻木了恬美与诗意的心。
【解析】回答此题,只需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即可归纳出答案。“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其中,能够看出作者要标的感情;至于感悟,感悟,也应从中归纳。
《葡萄的精灵》基础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紫绒 尴尬 操守 松松垮垮
B.嗜食 撇嘴 发酵 防患于未然
C.曝晒 殊荣 擦拭 提心掉胆
D.溢美 娇艳 开墩 沁人心脾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老爹对队长哈穆拉特的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他安排生产没计划,________场上的粮食大量受潮变质。
(2)虽然事后想起来,也许我们分析不清楚,令一个操守严格者破戒,________为什么那么可喜。
(3)天晴以后,我透过寂寞的葡萄汁瓶________白雪皑皑的天山,望到了一个神秘的变形的世界。
A.导致 终究 眺望 B.致使 究竟 眺望
C.致使 终究 注视 D.导致 究竟 注视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儿,我的头!”哈尔穆拉特道:“看见这帽子了么?真正的绣花帽,不是路上捡的,也不是偷的,伊宁市巴扎上十二块钱买回来的!”
B.北风呼啸,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的前锋已经侵入伊犁河谷,我提醒老爹说:“该把两只瓶子收回来了。”
C.我的表情使座上众客体会到了酒的力量,纷纷议论:“好酒!赛过伊犁大曲!穆敏老爹做的还能有错!”
D.艾尔肯是我们大队的一个机灵鬼——他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的故事我将在另外的小说中讲,他的盛情是不能拒绝的……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B.苏州河淤泥疏浚工程正式全线启动,显示了上海市政府部门彻底治理苏州河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决心。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2010年的国产大片《孔子》《赵氏孤儿》等都善于从本土文化土壤中吸纳养分,呈现出本土特色鲜明、原创力充沛、文化厚度不断增加。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B.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C.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6-9题
看不见的邮差????????
迟子建?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在此之前,因为我不上网,几乎每隔半个月,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②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③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老师的回信,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也终于用网络了,太好了!”?④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这使我觉得网络就是个魔术师,神通广大。?⑤未上网前,我写好了稿子,若是短的,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去邮局寄掉。若是长的,就拷在软盘里,寄盘。我还记得,2005年我在青岛修改完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寄给《收获》杂志的,就是一块薄饼似的软盘。?⑥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寄完稿,我就顺路逛商场、副食店、花店、音像店或是点心铺子。有的时候懒得做饭了,就赶到饭时出门,找家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⑦上网后,无论是长稿短稿,都可以用伊妹儿发出了。报纸的采访,往往需要配发作者照片。以往我会寄上一张照片,并在后面标记上“用后请奉还”,麻烦得很。现在呢,请人把照片扫描了一些,放在自己的图片库里,哪里需要,就选一张把它派发到哪里,非常便捷。而且,新书出版前,你可以事先看到美编设计的封面,有不满意的,能够及时沟通和修正。而从前,出版社因为我不上网,让我看封面时,只得出一份打样,特快专递过来。?⑧二十多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山村学校教书。因为爱好写作,常有投稿,所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邮差的到来。那个邮差姓田,是个热心人,很善良。由于他是个歪脖子,头总是拧向一侧,他骑着墨绿的邮车行进在山间公路时,我常担心他会因为看不到正前方,而被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从县城到我们山村,十来公里的路吧,他通常是上午九点多钟到。如果我的语文课恰好在第一节上完了,我便会在路口迎他。如果有我的信,他就会从自行车下来,从邮袋中取出信,递给我。?如果那信薄薄的,他就笑着,以为我收到了用稿通知;如果是厚厚一沓,他大概猜测到那是退稿,同情地看着我,尴尬地笑笑,好像责备自己不该把坏消息带给我。我觉得这个邮差了不起,他不看大家都看的路,却依然走得稳稳当当的,从无闪失,说明眼前的那条路,他已熟稔于心。走上它时,只需轻轻一瞥,就能畅通无阻。能够在大路上用目光“别开蹊径”,去瞭望别人不曾看到的“旁逸斜出”的美景,真乃神人啊!?⑨有了网络,像田师傅这样的山村邮差,会渐渐失业了。我们的信件,在几秒钟内,不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随时准备出发。虽然是方便到家了,可有的时候,我还是怀念去邮局寄稿的日子。因为在返回的路上,你若买了点心,就可以边走边品尝;买了书,走累了,完全可以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先睹为快;而若买了花,又逢了雨,那束花,无疑就有了露珠。?(选自《迟子建散文》)?
6.结合文章内容,试简要概括网络邮件的特点。
7.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山村邮差性格的?请简要分析。
8.试分析文章第6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9.结合全文,试探究文题“看不见的邮差”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
一、
1.C【解析】“提心掉胆”应为“提心吊胆”。
2.B【解析】(1)用“致使”比用“导致”语气缓和;(2)“为什么那么可喜”前面应该填“究竟”,不是“终究”,没有说“最终”的原因;(3)应该是“眺望”天山,而不是“注视”天山。
3.A【解析】A项,“哈尔穆特道”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4.A【解析】B项,搭配不当,“治理……问题”;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项,成分残缺,“呈现”后残缺了宾语中心词。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B项选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是拟人。A项选自俞桂《过湖》,C项选自秦观《浣溪沙》,D项选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均是比喻。故选B。
二、
6. 经济(免费)、快速、无形(看不见)、便捷。
【解析】回答此题,应先在文本中找到有关网络邮件特点的有关叙述文字。文中有“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的文字,这就说明网络邮件既经济又快速。文本中有“非常便捷”一语,这又说出了网络邮件的又一特点。文本中还有“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的文字,这便是网络邮件的第三个特点:无形(看不见)。
7. 采用了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他能体谅作者收信的心情:收到用稿通知时就为我高兴;收到退稿时同情地看着我,感到遗憾和自责。写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
【解析】回答此题,有关信息在第8自然段。答题时要注意,题目并不是要求分析山村邮差的性格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山村邮差性格的”,因此,答案必须围绕这个问题组织,回答所采取的方法。比如,文章采用山村邮差收到用稿通知时和收到退稿时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表现出他能体谅作者收信心情的善解人意的性格,用这些细节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
8. (1)内容上:写出了上网前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看不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2)结构上:由这里的寄稿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山村邮差送回信作铺垫),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解析】要赏析文章中某段的作用,必须联系此段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对于表现文章中心和文章结构的作用。题目要求是文章的第6段,它的内容写出了上网前“我”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在结构上,本段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9. (1)指无影无形的网络 ;(2)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3)指正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式题,只需根据题目要求,抓住标题中“看不见”和“邮差”两个词语在文中筛选有关信息。不难看出,“看不见”指无影无形的网络;“邮差”既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也指正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葡萄的精灵》提高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不能把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与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妙句的天才王勃等量齐观,那样是很不公平的。
②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③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可理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⑤巴西地处湿热之地,西班牙和意大利队的后勤人员竭尽全力让球队少些折腾,以便为他们休息创造有利条件。
⑥正是像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制裁朝鲜法案要求美国总统对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火、奢侈品、网络犯罪及侵犯人权等方面与朝鲜有往来的个人或实体实施制裁,手段包括冻结资产、禁止入境和终止政府合约等组成。
B.昨天,在一股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出现降雪,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下降造成道路结冰,对交通造成不利影响。
C.人们对于土地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被称为“春祈”。
D.国内规格最高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的开启,旨在会聚全国的优秀设计人才,确立一种与当下相关的设计的学术姿态。
3. 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树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 ,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绿色之中了。
(2)漂流要闯过四十八道明滩暗礁,沿江两岸, ,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
①碧绿的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
②天空和水面整个绿成一片
③山花吐香,清风送爽,茂林修竹,飞瀑流泉,危崖竦峙,奇石满布
④危崖竦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清风送爽,茂林修竹,山花吐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 _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②如果没有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
A. 起用 体味 侧目 B. 起用 体验 刮目 C. 启用 体味 刮目 D. 启用 体验 侧目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象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①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②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③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④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⑤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⑥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
A. ⑥③①④②⑤ B. ⑤①⑥③④② C. ④②①⑥③⑤ D. ⑤④②①⑥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6-8题
说话?贾平凹
我出门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人一稠,只有安静地听,能笑的也笑,能恼的也恼,或者不动声色。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烟就特别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最早是我补过一次金牙的时候,再是我恋爱的时候,再是我有些名声,常常被人邀请时。? 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而我的家乡话外人听不懂,常要一边说一边用笔写些字眼,说话的思维便要隔断,越发说话没了激情,也没了情趣,于是就干脆不说了。?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没有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有一年夏天,北京的作家叫莫言的去新疆,突然给我发了电报,让我去西安火车站接他,那时我还未见过莫言,就在一个纸牌上写了“莫言”二字在车站转来转去等他,一个上午我没有说一句话,好多人直瞅着我也不说话。那日莫言因故未能到西安,直到快下午了,我迫不得已问一个人X次列车到站了没有,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纸牌翻了个个儿,说:“现在我可以对你说话了,我不知道。”我才猛然醒悟到纸牌上写着“莫言”二字。?这两个字真好,可惜让别人用了笔名。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瓜呆。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 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 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的女儿在她的卧房里也写了这八个字的座右铭,但她写成:心系一处,守口如平。平是我的乳名,她说她也要守口如爸爸。? 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 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凭嘴,留言靠笔——我不会去流言,而滚滚流言对我而来时,我只能沉默。?
6.作者不会说普通话,请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不会说普通话的原因。
7.“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如何理解这句话?
8.?“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理解,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参考答案
一、
1.A【解析】①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②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③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可改为“不言而喻”。④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使用对象不当。⑤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⑥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望文生义。
2. D【解析】A项,“包括……”与“由……组成”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可删去“组成”。B项,“甘肃和陕西部分地区”有歧义。C项,成分残缺,“被称为”前面缺少主语,可加上“这”。
3.D【解析】解答此题主要考虑语言的前后呼应原则。第(1)句所填内容要与后文的“闪闪绿色”相呼应,而与之呼应的是“绿成一片”,所以选②;第(2)句根据后文的“雄奇险绝”“清丽妩媚”的顺序,应该先描写其险其奇,再描写其清爽妩媚,所以选④。
4.C【解析】“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原句中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了。
“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两词中有不同的语素“味”和 “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了。
“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本句是说父亲虽然不是出身于科班,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令专业人士怎样,自然是“刮目”相看了。
故选C。
5. B【解析】本段的主要观点是:对学文而言,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横线处的6个小句先承上文的“两条路”提出两者的重要性。然后承“可是”,先以中国文人为例说明“临帖”的作用,再以欧洲文人为例,说明“写生”的作用。根据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判断,⑤句排在开头,因此四个选项只能从B和D中选,再根据后文“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的转折语意判断,上文是在说明“写生”的作用,因此链接④②顺理成章。
二、
6. (1)“我”说不好普通话,声调怪。(2)说家乡话很畅美。(3)不是完全不会说普通话,是少说话的意思,是不愿说,怕多说话遭人误解。(4)不说普通话,少说话,有时是拒绝流言的好办法。
【解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从文章中来看,可以筛选出下列信息:“我不会说普通话”“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熘过的味儿”“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不会说普通话,我失去了许多好事,也避了诸多是非”。从这些信息中就很容易总结出答案了。
7. (1)这句话包含着作者的嘲讽之意, 作者刻意曲解“普通话”,作者不是贬低普通话本身,而是说要少说话,(3)表达对某些世态人情的厌弃,(4)对当正直人的一种执着和坚守。
【解析】这类题目要把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作者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有对自己的安慰,也有自嘲。不说普通话也说明自己有自己的长处,不是普通人,结合全文来看,就是对人世是非的批判,也是对自己人格坚守的一种表白。
8. (1)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少说话的得与失有着清醒的认识,表明自己宁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不愿意去惹人世间的种种是是非非,体现了作者孤高自洁的品德。
(2)的确,现实人生有种种是非,我们有时很难禁受得住诱惑或伤害,少说话可以远离是是非非,做一个正直的普普通通的人,过普普通通的生活。
或:的确,少说话体现了作者在是是非非面前保持正直品格的坚守,值得肯定,但是,孤高自洁,只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一种生活态度,在是非面前采取躲避的态度,对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应该积极扬善去恶,甚至是嫉恶如仇,为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即“穷也要兼济天下”。
【解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结尾,有卒章显志的作用,因此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对人世的清醒认识。第2问要答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考生可以赞同作者的观点,也可以否定作者的观点,无论怎么样回答都要注意观点明确,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