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静女》培优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二.语言运用
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5.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陶渊明 徐志摩 桑地亚哥 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解析】 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
2.D 【解析】 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
3.A 【解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
二.语言运用
4.示例: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5.示例:
陶渊明——生命就是一支清新淡雅的乐曲,只有舍弃浮华,才能找到桃花源。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只有永不言弃,才能超越极限。
《采薇》培优练习
一.文本阅读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 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 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 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 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 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 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 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 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 遣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 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 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任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 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 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 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 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 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 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
木箱,这—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 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 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 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 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 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二. 语言运用
5.请仿照例句,为《采薇》拟一个赏析性题目。
例句:无处申诉的哀苦与绝决的心志——《卫风?氓》赏析。
参考答案
一.文本阅读
1. E、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答E 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 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B表述不全面,还心系“老父老母”。A“自幼”“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的表述错误,原文中只说他“特意抄录”“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C表述“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原文只说给他所率领的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这一项基本上是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但其中的“自幼”“常常”“以此激发自己”等均缺乏原文的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选A项不得分。关于B项,原文引述戴安澜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可见,戴安澜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但原文并没有说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因为家书中还曾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B项至少是不全面的,选B项只能给一点点分。再看C项,原文确曾提到“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等内容,但“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却与原文意思严重不符,原文是“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误把意愿当作现实,这一分析和概括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C项不能得分。再看D项,“马革裹尸还”是从原文“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概括出来的,“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是指那位捐出楠木寿材的老华侨,“万人空巷跪迎灵车”是对“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的概括。“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作战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这里用来指戴安澜。D项为正确选项,虽渗透了传统文化元素,但难度不及E项,得分稍多。最后看E项,这一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中,“固守东瓜,收复棠吉”出自毛泽东挽诗中的“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采薇》出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战争的诗,毛泽东挽诗用“将军赋采薇”表现戴安澜的儒将风采。本项理解难度较大,所以选E项的话给分最高。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答案①是对原文中“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等内容的概括;答案②是对原文中“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概括;答案③是对“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等内容的概括。显然,这些信息经筛选和整合后,能够充分说明戴安澜回答“何防之有”的理由。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 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作为军人,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固然难得,但戴安澜不同于一般军人之处,是他还熟读文史,能诗能文,是名副其实的“儒将”,这也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题要求考生对戴安澜赴缅途中所作的两首诗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从传记阅读的角度,指出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具体评价诗歌所表达的传主的“志向”。这就需要考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找出两首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秦始皇。这两个历史人物,考生应该并不陌生。前者曾远征南方,平定蛮夷,七擒孟获,后者曾统一六国,“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三国演义》、高中语文教材传统篇目中的贾谊《过秦论》,以及中学历史课中都有相关内容。诗中的“王师”一语表明诗人自己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岛夷摧”是表达诗人“荡平敌寇”的志向,“扬鞭遥指花如许”喻指诗人“解民于倒悬”的信念;“远征功业迈秦皇”一句表明诗人将“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志向。当然,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考生的具体表述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 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本题是为突出戴安澜“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而设置的综合探究题,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概括、深入探究。答案提供的五个“内在原因”的要点,实际上是对戴安澜短暂而壮烈的战斗一生,高度浓缩的五个方面:①是他成为“民族英雄”的内在原因;②的内容来源于“相关链接”①,是戴安澜成为“谦谦君子”的原因;③是他成为“热血男儿”的原因;④是他成为“一代儒将”的原因;⑤是他成为“军人楷模”的原因。其中①②③④是戴安澜“深受国人爱戴”的内在原因,⑤则是“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的内在原因。当然,以上五个要点也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意思答对即可,同时允许有不同答案,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 语言运用
5.示例: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
《邶风·静女》基础练习
认真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俟我于城隅(????)(2)贻我彤管(?????)
2.本诗共三章,第一章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通“汝”,这里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彤管的美丽映衬得姑娘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7.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8.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9.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10.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与恋人约会的情景。B.全诗共三章,第一章重在写心理,第二章重在写场景。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而淳朴的恋情。11.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静女其姝——娴静的少女真美丽。B.俟我于城隅——在城的角楼等待我。C.爱而不见——她那般可爱,怎不让我瞧见。D.搔首踟蹰——我挠着头,四下徘徊。12.《邶风·静女》中的人物,不见其人,不闻其声,但能给人以美感,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5. 名句默写
(1)彤管有炜, 。
(2)自牧归荑, 。 ,美人之贻。
(3)《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参考答案
1.(1)等待;(2)赠给2.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3.“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 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意对即可)4.“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5. C
6.C
7.D 【解析】(比喻手法)
8.B
9. B 、E 【解析】 ( 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10.B11.C12.全诗采用侧面描写手法。首先用“搔首踟蹰”的动作衬托人物,接下去以“物”衬人,又句句渗透抒发主人公美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审美空间。
13.D.
14.C 【解析】(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5. (1)说怿女美
(2)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3)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采薇》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狁之故(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问候
C.行道迟迟 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
第2、3章写 : 。
第4、5章写: 。
第6章写: 。
全诗体现了: 。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
艺术手法: 。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读下列诗句,回答8—11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10. 诗中描写两种不同的情境。请分别将有关诗句写出来,并概括其所包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兰诗》也有描写战争,请写出《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惨烈的句子,作为本诗的一个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
君子于役
君子①于役②,不知其期,曷③至④哉?鸡栖于埘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⑦?鸡栖于桀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
苟⑩无饥渴!
注解:
①君子:此处称丈夫。②役(yì):苦役。③曷:何时。④至:归家。
⑤埘(shí):鸡舍。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⑦佸(huó):聚会、相会。
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⑩苟:大概,也许。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B.第一层,直抒胸臆盼望丈夫归来。第二层,从正面描写,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却无归期。第三层,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C.“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D.“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十二个字,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农村晚景图,画面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以此来反衬女主人公的心情,是很耐人寻味的。
1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作用是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什么情感?用什么艺术手法?
二.发散思维
1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写出与本故事主旨相吻合的成语。(不少于4字)
喜鹊喜欢把巢筑在高高的树顶上,但秋风一起,便摇摇欲坠。喜鹊和孩子们蜷缩巢中,惊恐万状。
有一种喜鹊自以为很聪明,在夏天未到之时,就想到了秋天。它预料秋季肯定会刮大风,便不顾劳累将巢从高高的树顶搬到低矮的树桠上。新筑的窝巢真的是舒适安全,大风再也不会侵扰它了。夏天到了,浓密的树荫是歇凉的好去处。人们一抬头就看到了喜鹊的窝巢,再一伸手,就可以轻易地掏到窝巢中的小鹊和鹊蛋。小孩子们也找来竹竿,争相挑巢里的小鹊和鹊蛋。
可怜的喜鹊虽然考虑到了未来的灾患,却没看到眼前的危险,还是没能避过灾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是指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竞选值周班长失败之后对你说的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要求以“如果是我”为开头,并运用“同理心”原理。(不超过50字)
同学:我做出了那么大的努力还是没有选上,看来我真的不行!
你的回答:如果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xiǎn yǔn huáng shù gǔ féi mǐ
2.D; 3.C; 4.C;
5.D 【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B【解析】(“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9.A【解析】(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包含的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烘托人物陈旧抑郁的心情。
1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2.B
13.作用:点明全篇的主旨 ;表达了对服徭役丈夫的思念、关怀之情;运用了对比 烘托(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
二.发散思维
14.百密一疏 目光短浅 鼠目寸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选词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为“压缩语段”的变形。解题时应注意:一是整体把握寓言寓意,并掌握其情节;二是把握喜鹊的遭遇,注意恰当联想;三是找出与寓言中语句或情节对应的成语。
15. (如果是我,)我也会感到失望。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会改进不足,争取在下次竞选中当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目已对“同理心”作了解释,并要求“运用‘同理心’原理”组织答案,那么所拟的答案就应体现“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一原理。
《邶风·静女》提高练习
一.相关阅读
阅读《诗经· 蒹葭》,完成下列题目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4.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
5.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 。
6.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至8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7.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8.本诗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 ,诗中还大量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翻身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9.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10.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
一、相关阅读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5.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6.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7.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8.兴 对偶 重章叠句
二、拓展阅读
9. 重章叠句
10.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计,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比兴”是《诗经》常见的表现手法,解答该题要指出用来作比、起兴之物,理解其深层的含义。
参考译文: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采薇》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句子中,每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岁亦莫止//狁孔棘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问候。
C.行道迟迟: 很晚。
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高大雄壮的样子。
4.下列加点的字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其黄而陨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雨雪霏霏
5.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靡室靡家,/狁之故。 , 。?
(2)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第6至8题。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简析“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内容:? 。
艺术手法:? 。
7.“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8.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场面的特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至10题。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②兴师:出兵。
③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④作:起。
9.章诗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每章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怎样体现诗意上的逐层递进?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解析】 (A项,望风披靡 世外桃源。B项,靡靡之音 纵横驰骋。 C项,戎马倥偬 仓皇逃窜 剑拔弩张。)
2.A 【解析】(莫,通“暮”,年末;棘,通“急”,紧急。)
3.C 【解析】(“迟迟”是“缓慢”的意思。)
4.D 【解析】(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5.(1)不遑启居 狁之故
(2)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二、课内阅读
6.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7.雄性的鸟兽 牝 牝牡骊黄、牡牝不分
8.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三、拓展阅读
9.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就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10.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