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给我的孩子们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给我的孩子们 同步练习(3份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0 10:25:17

文档简介

《给我的孩子们》培优练习

一.文本阅读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著。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二.语言运用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南飞的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参考答案
一.文本阅读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是第五段,段中关键的句子是“向上原是好的……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从中不难推敲出作者并没有否定“向上”,厌恶的是高而忘本。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涵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解析】本句理解的重点是“春的神意”,而它在最后一段中有关键的句子,如“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这两句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释了“春的神意”。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析】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便于情感交流,抒发美好情感时,能增加真切感和亲切感,抒发坏的情感时,也起一种强化作用。
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解析】文章题目是“杨柳”,实写柳,虚写人。写柳时主要赞美它“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以此来表达对事物、对人生的认识。作者要赞美柳树,在行文上直到第五段才直接表明,可谓曲折有致。
二.语言运用
5. B 【解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不符合语境。
《给我的孩子们》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考妣( ) (2)刬袜( ) (3)龌龊( )
(4)惊骇( ) (5)憧憬( ) (6)痴心(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龌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多益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刬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说法欠妥的一句是( )
A.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能看到。
B.作者在文中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
残了你们“。
C.文章末段把自己的悲哀告诉孩子们,用画册的方式把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挽留下来,
是因为憧憬孩子们的生活。
D.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住。
4.写孩子们的时候,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简要分析作者在第五段描写阿宝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效果。
6.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为什么会是这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7.“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是丰子恺刻在烟斗上的一首诗。请结合这首诗,概括文章主旨。
二.课外阅读
女儿很小的时候,带她出门,总是伸一根食指让她紧紧牵住。那时的女儿多小啊,脑袋刚刚齐到我的大腿,走路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小小的胖手攥住我的食指,不要命地抓着,那真是甩也甩不脱,割也割不掉。不知道那只小手哪来那么大的劲道,我的一根食指对她来说还是庞然大物呢。
稍大的时候领她上街,牵手已经不够了,牵手之后还要用她的胳膊勾住我的小臂,结结实实的,一步不落,仿佛生怕稍不留意我就会从她的身旁逃之天天。我觉得小臂被她勾拉得像要脱臼,甩动不灵也妨碍走路。我会冷不防地用劲,从她胳膊里怀抱里抽出自己的手。她“嗷”地一声扑上来,仍然是不屈不挠地抓住,而且比刚才更加用劲。后来我就怕带她上街,或者喝令她去牵爸爸的手。她牵爸爸的手也是一样全心全意,她爸爸让她牵着也会一脸陶醉和幸福。
女儿现在已经十三四岁了。十三四岁的女儿人高马大,我们俩并排走路,我不穿高跟鞋比她矮一个头尖。人高马大的女儿出门依旧牵着我的手,但不是攥住我一根食指了,是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小指捏成一排,而后囊括进她的掌心。我说不行,你太大了,你看街上有没有这么大的女孩子还牵妈妈手的?她“嗯”一声说,我想牵。我试图甩脱她,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她固执地不让我的手滑开。她的手劲多大啊!我的指骨在她掌心里酥麻酥麻,只要她再加一把劲我就会叫唤出声。可我内心也喜欢这种指骨酥麻的感觉。
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我嘴里说着:不要,不要。我心里默念着:牵吧,牵吧。我的孩子!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女儿把她的手交到我手里,她就把她的一切都交给我了:在她满十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因为忧虑有妈妈担着,荆棘由妈妈去砍,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谁让我是妈妈呢?她的手不交给妈妈还能够交给谁呢?妈妈生来就是要牵着孩子走路的。
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跟现在你把一切交给妈妈一样,那时候妈妈也该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从前你交给妈妈的是花朵儿一样的身体,诗一般梦一样的年华;以后妈妈却要回赠你一段枯萎皱缩的躯干,一个琐碎不堪的灵魂。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8.题目“牵手”有什么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9.文中有三次女儿牵着妈妈手的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0.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1)妈妈牵女儿的手天经地义,女儿牵妈妈的手地久天长。
(2)给她一把毒药她会不眨眼地当糖吞下,领她走上悬崖她会一步不落紧紧跟着。
11.试概括说说文章最后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请写出文中与“我真不知道女儿牵我的手要牵到什么时候,今生今世我们的手还会不会分开”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 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一颗 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 潦倒 杂乱无章 B.敏锐 潦草 不赞一词
C.机敏 潦倒 不赞一词 D.机敏 潦草 杂乱无章
14.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千里之外》)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花恋蝶》)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笑傲江湖》)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春姑娘的相思》)
15.张爱玲在《论写作》中有下面一段话,选出最符合作者想法的一项( )
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入情入理的话,也当作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A.年轻人与老年人都较敢表达意见,但也不耐听他人意见
B.说话者地位越高、年龄越长,越能得到听众喜爱与信任
C.中年人处世多权衡利害轻重,常不愿说出与众不同之论
D.“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的差距,形成“人生一大悲剧”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bǐ;(2)chǎn;(3)wó chuó ;(4)hài;(5)chōng jǐng;(6)chī。
2.龌龊:这里指不干净。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刬,只,光着。
3.C 
4.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
5.本段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宝的淘气、率真(天真、顽皮)。
6.①受社会风气影响,纯真的少年会逐渐被同化,由率真、自然、热情而世故圆滑。②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弱小的个体会妥协、屈服,由率真、自然、热情而沉默、含蓄、世故、圆滑起来。③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会屈意迎合不良风尚,丢掉纯真,刻意世故、圆滑、虚伪。
7.通过对自然、纯真的童真世界的赞美,批判“不自然的、病的、伪的”(虚假的,做作的)成人世界。表达对童真世界的赞美向往之情。
二.课外阅读
8.字面上是指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深一层是女儿在母亲的爱和引导下成长。
9.(1)很小时是拉(纂)着母亲的食指;(2)稍大时用胳膊勾住母亲的小臂;(3)十三四岁还把母亲的手攥在自己的手心。作用:写出了女儿在母亲的牵手中长大了但仍然爱恋信任母亲。
10.(1)爱女儿,扶助女儿是做母亲的天职;而女儿对母亲的信任和依赖是永远不变的。(2)女儿对母亲有无比的信任。
11.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爱,愿为女儿付出一切,希望女儿永远爱恋和信任母亲。
12.“可是妈妈老了之后,你还能这样紧紧牵住妈妈的手吗,我的孩子?”或“到那时候,你会牵我的这只手吗,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三.语言运用
13.D【解析】机敏: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灵敏。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潦倒:颓丧;失意。潦草:(字)不工整;(做事)不仔细,不认真。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不赞一词: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14.A【解析】比喻;其他为比拟。
15.C 【解析】A“也不耐听他人意见”无中生有,B与原文“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意思相反。D作者并没“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的意思。
《给我的孩子们》提高练习
一.课外阅读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犰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陂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申,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恩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一段文字。
2.本文围绕渐阐发感悟,请梳理全文思路,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3.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
(2) 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4.丰子恺的散文擅长形象说理。文章第④段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和第⑥段乘火车的事例,分别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对你的人生启迪。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语言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这次关于解决城市雾霾天气的讨论会上,他习惯从大的方面思考,而我希望从具体方法和措施来着手,谈不到一块儿去,有些南辕北辙。
B.目前,我省部分地区有限的湿地资源正在遭到蚕食和破坏,若等到问题严重时再去采取措施,那将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C.登上《星光大道》舞台的我省农民选手朱之文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歌唱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D.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于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①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②③①⑤④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各短语协调一致,匀整对称。(不得增减字数)
屈指春秋,已近三千年。三千年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喑哑了春秋的马嘶,明清的自信消失了,黯淡了秦汉的明月,隋唐的宫殿成灰了……一切的一切都在岁月的风化下,慢慢地凋色,剥落……然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加清晰,我们的心被震撼,被感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外阅读
1.①作者运用比喻,把抽象的人生渐变比喻为从长斜坡走下来,生动形象,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渐”的过程;②作者运用对比,把“渐变”与“突变”进行 对比,突出“渐”使人生圆滑进行。
2.①文章先从人生过程、人生境遇、时间渐变和人物渐变等方面来阐述 渐的外在表现;②接着阐述 渐的作用是隐蔽时间,让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③然后阐述渐的本质是时间;④最后总结全文, 大人格 和 大人生 的人,能不为 渐 所迷,不为造物所欺,有着超旷的胸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3.(1)人生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被冲掉了棱角,冲刷了自己的本质,圆滑概括了人一生的整体变化;渐的表现是无声无息的,令人毫不知觉的,微妙一词正好可以概括这种特点。这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中渐 的独特感受。
(2 )渐让人感到时间的无缝隙,无停顿,是连续不断的,它掩盖了事物的微妙变化,让人误认为是静止不变的,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渐 的作用是隐蔽时间
4.①作者用抱犊跳沟的故事,说明事物已经渐变,而人们往往不知不觉,从而证明渐 的作用是隐含的、不易察觉的,让人们明白渐 的背后蕴含的时间概念,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索。②作者借乘火车 的事例揭示了一种人生态度,即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明达,谦让,平和,不计较得失;但时间久了,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5.①时光渐行,韶光难再,要珍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②人生要防微杜渐,警惕自己走向堕落;③人生的每一个时刻意味着变化,不要在庸庸碌碌中消磨自我, 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变化;④在人生渐行的旅途中做一个明达之人,保持谦让平和;⑤珍惜人生的每一个瞬间,灿烂的瞬间也可以凝固成永恒,不必纠缠于名利之争。
6.①和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②但如果有看待时间和人生的正确态度,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含义完全可以收缩在方寸的心中。作用:这两处引用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更深刻。
二.语言运用
7. D 【解析】D.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A.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此处不合语境。B.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此处不合语境。C.师出无名:出兵打仗而没有正当理由,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此处属望文生义。
8. D 【解析】A项,双起单承;B项成分残缺,在“供给多样化”后加“的格局”,在“需求差异化”后加“的现实”;C项语序不当,将“维护和确立”改为“确立和维护”。
9. C 【解析】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据此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10.春秋的马嘶喑哑了,秦汉的明月黯淡了,隋唐的宫殿成灰了,明清的自信消失了。
【解析】注意画线句子表达内容体现的时间顺序的先后(春秋、秦汉、隋唐、明清),另外注意各句句式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