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培优练习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糜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⑦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各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的“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参考答案
1.C 【解析】(贿,财物。在先秦,“贿”一般不作“贿赂”讲)
2.B 【解析】(都是意动用法。A项,有病态。C项,生病,有毛病。D项,使动用法。)
3.C 【解析】(A项中②不能表现“以民为本”,只是表现子产提倡“忠俭”的做法。B项中⑤所说的“爱人”,是指爱自己喜欢的人,不能体现“以民为本”。D项中⑦是谈为政方法。)
4.A【解析】 (“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在文中没有体现。)
5.(1)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2)我很爱护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任上学一学,他就更懂得为政施治之道了。
(3)子产如果去世,谁能来继承他的职位?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皮想派尹何担任一邑的长官。子产说:“他还年轻,不知道行不行?”子皮说:“他很忠厚老实,我很爱护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任上学一学,他就更懂得为政施治之道了。”子产说:“这不行。人爱护别人,是为了有利于他啊。现在您爱护别人却是将政权授予他,这就像还不会用刀而让他割东西,自我伤害的事一定很多。您对别人的爱护,不过是伤害他而已,那么谁还敢求爱于您?您有美丽的锦缎,不会叫人拿它来学习裁制衣服的手艺;那大官、大邑,都是民身所赖以庇护的啊,您却使学习政事的人去治理。您为那美丽优良的锦缎考虑的岂不是比大官、大邑还多吗?我听说应当先学好本领,然后才能参与管理政事;没有听说把执掌政事作为一种学习啊。假如真要这样做,一定有危害。”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品,侨对此感到困惑。侨听说君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子产让都邑和鄙野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地有四界水沟,庐舍与耕地互相适应,组织有序。贵族中忠诚俭朴的,听从而嘉奖他们;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他们。从政一年,人们念诵说:“我的衣冠抽取财产税,我的田地征收土地税。谁能杀了子产,我助他一臂之力。”到了第三年,又念诵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诲他们。我有田地,子产使它丰产。子产如果去世,谁能来继承他的职位?”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练习
1.给下面画横线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 不知( )
2.《左传》又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盲史官 。?
3.解释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越国以鄙远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5.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意思。
①行李之往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6.解释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夫晋,何厌之有?
8.名篇名句默写。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知; ,不武。?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9~15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吊(到城下)
B.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唯君图之 图:图谋,对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秦军汜南 ②贰于楚 ③东封郑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⑤阙秦以利晋 ⑥国危矣 ⑦君亦无所害 ⑧以乱易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1.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12.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1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参考答案
1.fán yì zhuì gong quē qǐ Páng zhì
2.春秋左氏传 编年史著作 左丘明
3.(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3)说,通“悦”,高兴。(4)知,同“智”,明智。
4.①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②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⑤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5.①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②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③夫人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⑤无能 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6.(1)以 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顺承 ⑤介词,把 ⑥介词,用 ⑦连词,而
(2)而 ①连词,表顺承,才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承接 ④连词,表转折
(3)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代词,指代使者 ②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代词,自己的 ④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助词,的 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
7.(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2)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晋国,哪里有满足的呢?
8.不仁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9.D 【解析】(:D项“图”的意思是“考虑”)
10.C 【解析】(①名词作动词,②数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④形容词作动词,⑤使动用法。)
11. D 【解析】 (D项中的“其”为句中语气助词,相当于“还是”;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12. A 【解析】(A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13. A 【解析】(B项,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为旅行中的用品。D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14.C 【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
15.(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在西边扩张边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烛之武退秦师》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贰臣/腻友 推辞/辞藻 狐狸/孤儿
B.边鄙/裨益 薄暮/薄荷 行李/道行
C.共其乏困/供需 瑕疵/蒹葭 版图/草坂
D.放肆/肄业 城阙/上阕 与会/赠予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版图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D. 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二.类文阅读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鼓励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左右免胄而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B【解析】(A项,èr/nì,cí/cí,hú/gū;B项,bǐ/bì,bó/bò,xíng/háng;C项,gōng/gōng,xiá/jiā,bǎn/bǎn;D项,sì/yì,quē/què,yù/yǔ。)
2. B 【解析】(A项,表原因,因为;B项,连词,表顺承,而;C项,介词,把;D项,介词,用。例句中“以”也是连词,表顺承,而。)
3.D 【解析】(A项,是:代词,这。B项,厌:满足。C项,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4.D 【解析】(A项都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都是副词,都是“已经”的意思。C项都是疑问代词,哪里。D项,都是动词,前一个是“做”,后一个是“给予”。 )
5.A 【解析】 (依次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6. C 【解析】( “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从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二.类文阅读
7. D 【解析】(D项“厉”通“砺”,意为“磨砺”。 )
8. B 【解析】 (A项,代词,他们的/表反问语气词。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9.D 【解析】(③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10.(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