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二上1《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借助图片、表示动作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小蝌蚪、大青蛙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能借助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动作技能目标:
借助手指玩具,分角色演一演,使学生在朗读表演中,进一步理解词句的意思,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1.通过图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蝌蚪、大青蛙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
的能力和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一)教法:
多元智能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朗读表演、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青蛙和小蝌蚪的贴图。
2.准备鲤鱼、乌龟、小蝌蚪、青蛙的手指玩具。
?
教学过程:
质疑导入,激趣引题
师: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暖和的春天来了,清澈的荷塘里有碧绿的水草,有圆圆的荷叶,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宝宝,大家猜猜它们是谁?(看视频)
生:对,小蝌蚪
师:你们知道小蝌蚪宝宝的妈妈是谁吗?
生:同学们反应真快,它们的妈妈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并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要去找妈妈。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师: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师: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完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
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嗯,是六个。
师:课文读完了,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
探究方法,自主识字
带拼音识字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得真整齐。
(二)师:去掉拼音小帽你还会读吗?
师:去掉拼音小帽你还会读吗?我找小朋友来认,其余的小朋友仔细听,如果有错的地方等他读完再举手纠正。
师:请你读第一排
师:很棒,你读得声音很响亮,大家要跟着他学呀
生:请你读第二排
师:咦,有一个问题,请你来读“脑袋”这个词,大家听,两个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的,在“脑袋”一词中,读作轻声,跟老师读“脑袋”。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听。
师:请你来读第三排。
师:请你再读一遍“捕食”这个词,注意“捕”的声母。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个词。
师:我们齐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预备齐
师:同学们读得真精彩。老师给你们竖大拇指。。
(三)单个字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读。小火车开起来,叽里咕噜开起来。火车头在哪里?火车头在这里!
师:小火车开得真顺畅。
(四)你有什么方法记住他们?
师:这么快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师:哦,你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了“袋、顶、鼓”
师:哦。你是用熟字加偏旁认识了“塘、哇、阿姨、披”
你们知道的方法真多。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
鼓:“鼓”字就是人们根据打鼓的样子造出来的,看最早的“鼓”字像不像一个人拿着棒子在击鼓?后来才演变成现在的“鼓”字。看看“鼓”是什么样子的?嗯,所以后来鼓还有了凸起、胀起来的意思。
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师:生字学会了,课文读得怎样呢?
师:请你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流利。
师:看这一段,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请你说
师:这里的“大”“长”为什么重叠了呢?
生:嗯,说得很好。说明很大很长,读得时候声音要拉长,听老师读,并观察老师的动作。
师:这样的小蝌蚪是多么可爱呀!大家加上动作一起读出它们的可爱样子吧!贴图片
师:它的尾巴这么长肯定很好玩,哪个动作词写出来了?
师:就是“甩”,大家一起做一下这个动作。
师:甩,就是摆动的意思
师:谁能用“甩”造句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
师:通过“甩”这个动作我们知道小蝌蚪生活得怎么样?
师:这个同学说很快活。
师:那我们就用快活的语气读一读这一段吧,先听录音范读
师:播放背景音乐,谁能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着课本仔细听?
师:这个同学读得小蝌蚪真活泼呀谁还想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小蝌蚪真悠闲呀。
师:大家当做小蝌蚪,一起读出你们的可爱,读出你们的快乐吧。
师:如此快活的的小蝌蚪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对,同学们真聪明,它们要找妈妈,那它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下面同学们自由读第2、3、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谁来回答,小蝌蚪遇到了谁?
生:鲤鱼、乌龟、青蛙板书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先看鲤鱼阿姨,谁来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读,你读得真不错
师:看课本上的第一幅插图,此时的小蝌蚪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你说的很对,长出了两条后腿。贴图
师:?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它是怎么做的?
师:假如我是鲤鱼阿姨,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师:请你告诉大家,迎就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你有什么问题就说吧!
?生: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请回。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蝌蚪?
生:懂礼貌
师:好,大家一起做礼貌的小蝌蚪说一下这句话
师:鲤鱼是怎样回答的?
师: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鲤鱼阿姨呢?请你说?你再说说。
师:现在,男生做小蝌蚪,女生当鲤鱼阿姨,我们分角色读一下。
师:男生有礼貌,女生真和蔼。
师:通过鲤鱼阿姨我们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子?
生:四条腿,宽嘴巴(贴图片)
师:小蝌蚪照着鲤鱼阿姨的话继续游哇游,又过了几天,碰到了谁?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真精彩。小蝌蚪又游了很多天,它们的样子又产生了什么变化?
师:请坐,长出了两条前腿。(贴图片与黑板上)
师:这次,他们又遇到了谁?
师:遇到了乌龟
师:小蝌蚪怎么做的?
师:(追上去)假如我是乌龟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
师:他做的对吗?是的,追就是一个的背后赶上去打招呼。为什么是“连忙”追上去呢?
师:小蝌蚪一边追,一边着急地叫着妈妈,谁来叫一叫?
师:再快一点
师:那乌龟是他们的妈妈吗?为什么?
师:对,没有,因为四条腿,宽嘴巴只是妈妈的一部分特征。
师:那乌龟妈妈又说了什么呢?乌龟游的慢,说话也要慢一点,听老师读。
师:与第二段一样,同位两个为一小组,分角色说一说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说完的同学,用你们的坐姿告诉我。
师:下面一组二组读小蝌蚪,三组四组读乌龟。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
第四自然段
师: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没有放弃,继续踏上了寻找妈妈的道路。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同学读得真熟练。
师:在这里,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你来说,对,尾巴变短了,请坐。(贴图与黑板上)
师:小蝌蚪遇到了谁?
师:对,一只大青蛙,它是什么样子的?仔细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找到的请举手告诉我。
师:下面找同学连起来说一下青蛙妈妈的样子。注意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来说,谁想试试?
师:请你来
师:你来。
师:当说一种事物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青蛙的样子我们知道了,在介绍它的样子的时候用上了这几个词,大家一起读。
生:披 露 鼓 看看老师画的,这就叫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谁来做做这三个动作?他来做,你们猜是哪个词?
生:
师:都知道他们的意思了吗?好
师:找同学用这三个词造句子
生:说/读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
师:听老师带音乐范读这一段。
师:谁再读
师:齐读
师:在鲤鱼阿姨、乌龟的帮助下,这次遇到的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吗?
师:同学们异口同声。在那个自然段看出来的?
第五自然段
师:大家齐读读第五自然段
师:在这里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找到妈妈的小蝌蚪该有多高兴啊,我们一起怀着高兴地心情,再读一遍这个段落。
下面我们找四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2、3、5段,谁来读鲤鱼阿姨,谁来读小蝌蚪,谁来读乌龟,谁来读青蛙。
第六自然段
师:看图,小蝌蚪长成了什么样子?
师:大家一起说,尾巴不见了。贴图与黑板上。
师: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长得和妈妈一样了。
师:小蝌蚪找到妈妈后,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蝌蚪长大后变成了青蛙,它们天天干什么呢?哦,看来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呀。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记住这个故事吧。
同学们,小蝌蚪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也是自己身体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现在,老师把这几张小蝌蚪不同时期的照片打乱了,谁能按生长顺序把它们贴在黑板上?请这个同学贴,大家一起说变化?
师: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介绍一下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谁能试着说一下,请你来,哦,说得不够清楚。请你再来试试。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学完了,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为什么小蝌蚪不是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呢?小蝌蚪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嗯,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多读书,就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课后请同学们画一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然后对照图画,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