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0 10: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敌后战场的概念;了解中共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概况;认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是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知道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参加正面战场协同抗战的典范,百团大战是中共敌后战场的重大战绩;比较国共敌后战场结局的不同,认识到中共敌后战场的成功源于人民战争路线。
教学重点:理解敌后战场的概念,认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是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比较国共敌后战场结局的不同,认识到中共敌后战场的成功源于人民战争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地道战》,并用多媒体呈现歌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教师讲述:这首歌反映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军民通过挖地道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游击战的场景。正当国民政府领导正面战场上的将士们浴血奋战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军民也在敌后战场千方百计地打击日寇,那么敌后战场是怎样开辟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讲授新课
(一)藏兵于乡野——敌后战场的开辟
材料一 中国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日本占领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胡德坤:《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支持》
材料二 首先,国民党军战场上节节失利的严酷现实表明,单凭政府抗战和正规战争,不可能战胜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其次,从人民军队的实际情况看,八路军、新四军改编时总共不过五万于人,且武器装备相对落后,进行大规模正规战的条件不成熟。……再次,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正面进攻,后方空虚;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原有政权随之瓦解;人民群众纷纷拿起武器进行保家卫国的武装抵抗。
——张从田:《对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再认识》
教师设问:什么是敌后战场?为什么要开辟敌后战场?(参考答案: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深入到日本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原因:单凭政府抗战和正规战争难以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领导的军队进行大规模正规战的条件不成熟;日军将主要力量用于正面进攻,后方空虚;日本占领区人民有抗日的强烈意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敌后战场是相对于国民党领导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从空间上看,敌后战场位于日本占领区;从作战形式上看,以游击战为主;从战略上看,敌后战场是策应和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抗日战争是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生死对决,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客观上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将政府抗战与民众抗战、正规战与非正规战相结合,才能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因此,通过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卫占领区,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从而阻止日军进行战略进攻,并促使战争转为日军极力想要避免的持久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察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材料三 农民凭着手中的武器,完全可以停止交租和取消债务,但仍要求他们继续交纳降低了的地租和利息,并尽最大力量发展生产,以支援战争。……这些政策有力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大部分愿意救亡的地主乡绅们所能接受。
在这样的政策基础上,共产党、八路军和解放区逐年扩大。到了一九四二年,它们已经成为对日本统治的强大威胁。
——(美)韩丁著:《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什么政策?实行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目的是为了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结果使得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根据地的范围和力量不断扩大,对日本的统治构成了强大威胁。)
教师补充说明: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除了实行以上政策外,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争取各阶级的对抗日的支持。共产党所有的政策、措施,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全民族同心协力共同抗战。
(过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主动出击,给日本侵略者带来极大地困扰,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二)陷寇于泥沼——敌后战场的成果
1.埋兵伏击,平型关初告捷
教师讲述: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1937年9月,日军板垣师团一部的辎重和补给部队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最终歼灭日军一千余人。
材料四 平型关大捷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祝捷电报雪片似的飞向延安,飞向八路军总部。全国军政要员、各党派团体先后致电祝贺,蒋介石就曾两次致电八路军总部表示祝贺与嘉勉。海外华侨、华文报纸纷纷称颂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为中华民族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威风。
——董志铭:《平型关大捷成因及军事意义述略》
教师设问:平型关大捷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参考答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平型关大捷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协同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作战的一次成功范例。八路军一一五师以极其落后的装备主动伏击在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一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平型关大捷表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战略战术,中国是可以战胜日本侵略者的。
2.出其不意,百团大战露锋芒
材料五 当时,日本军队将进攻重点转向华北,对敌后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他们依靠几条交通线,不断扩张占领区,增加据点。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部队给养供应困难。日军又采用所谓的“囚笼政策”,来封锁和隔绝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这就更增加了各根据地的困难。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卷)
材料六 蒋介石集团在日本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下,对抗战更加消极。……他们公开污蔑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到处破坏我党我军的声誉。一些民主党派人士、爱国抗日力量,也对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产生了怀疑,对抗日前途十分悲观。
——洪爱桃:《“百团大战”的发动背景与评价》
教师设问:八路军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参考答案:粉碎日军的“扫荡”和“囚笼”政策;打破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进入到抗战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不断壮大,对侵华日军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日军开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他们还在根据地周围修筑碉堡和封锁沟、封锁墙,并利用铁路和公路对根据地形成网状包围,称之为“囚笼”政策,根据地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虽然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但由于八路军化整为零,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始终没有对日军发动过大规模的攻击,以致于国民党污蔑共产党“七分发展,两分应付,一分抗日”,当时一些民众对战胜日本侵略者持怀疑态度,国内弥漫着悲观情绪。因此,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打破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振奋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1940年8月至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了一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和摧毁日伪据点为主要目标的大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八路军有100多个团20多万人,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困难中的中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声威。
(过渡)抗战过程中,国民政府也曾开辟敌后战场进行一定规模的游击战,然而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比,效果却大相径庭。
(三)炼金于烈火——敌后战场的比较
教师讲述:中国的抗日战争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部分,国民党领导了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是敌后战场的主力。然而国民党也曾重视并开辟过敌后战场。国民党于抗战中前期建立了大量的敌后根据地,最高峰时,国民党敌后抗日武装总计近100万人。全面抗战以来,国共两党一度都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但结果迥异。
材料七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先后开辟了晋察冀、冀中、晋绥等抗日根据地,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和抗日的中流砥柱。而敌后国民党武装则恰好相反,实力不断削弱,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日益降低。
——孙泽学:《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述论》
材料八 国民党的敌后游击队主要带有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性质,是一种正规战的辅助战法。中共的游击战则具有独立自主的战略意义和价值。……而双方敌后作战的最大区别,一是在战法上,二是在兵民关系上。正是由于战法太过僵化,再加上缺少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国民党在敌后的游击队不仅难于与日军长期周旋,而且无力与中共的敌后武装争夺控制权。中共武装得益于日军以主力对付正面战场,靠良好的军民关系稳据敌后广大农村。
——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教师设问:国共两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的结局有何不同?试分析结局不同的原因(参考答案:结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而国民党武装不断削弱,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日益降低。原因:一是战略定位不同,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战法僵化,共产党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模式,战法灵活;二是兵民关系不同,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抗战,而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配合。)
三、课堂小结:中国共产党敢于发动群众,善于调动人民的力量,因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正是依靠着背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共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士气,以各种方式持续作战,将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打不垮的坚强堡垒,不但有效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而且在战略上牢牢牵制住了侵华日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板书设计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藏兵于乡野——敌后战场的开辟
(二)陷寇于泥沼——敌后战场的成果
1.埋兵伏击,平型关上初告捷
2.出其不意,百团大战露锋芒
(三)炼金于烈火——敌后战场的比较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指要第2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