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0 12: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
  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知道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等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课,以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为例,旨在充分展现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争上的英勇抗争。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情况,需要突出重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进而准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初一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比较感兴趣。他们已经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体现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值得老师去认真地思考,大胆地实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六、教学资源推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
  (3)郭汝槐、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
  (5)马振犊:《血染辉煌——抗日正面战场写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徐勇:《征服之梦——日本侵华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薛岳、赵子立等:《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9)戚厚杰《湘江战火——长沙会战纪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反映日军侵华战争暴行的一组照片和中国十四年抗战期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资料。
  1.设问:看完这一组照片和资料后的心情?假如你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2.回顾从从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
  3.介绍全民族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 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并明确本课主要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 观看照片和资料,回答问题。
  讲授:
  介绍在七七事变后,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介绍徐州会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日军大举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结合地图思考日军大举进攻台儿庄的意图。
  播放视频《台儿庄战役》,引导学生关注台儿庄战役的基本情况,并出示台儿庄战役基本情况的表格。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表格。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结合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介绍徐州会战后复杂的形势,从而过渡到保卫大武汉。
  教师介绍武汉会战的基本情况,尤其突出江西万家岭大捷。
  但是,整个战场的形势对中国不利,日军从不同方向攻击前进,武汉陷入三面包围之中。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撤出武汉,1938年底,广州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相持阶段,日本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反共摩擦,如皖南事变。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出示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
  1.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及日本。
  2.中国军队的实力不及日本。
  3.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出现了失误。
  4.国民政府没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和军队实行片面抗战,最终导致半壁河山沦入敌人之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材料,分析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日军反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分析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和目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情况。播放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视频,纠正学生在讲述中的错误。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的表格。
  出示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正确认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影响。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介绍正面战场上除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之外,还有上高会战、晋南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中会战、滇西作战、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正确理解正面战场抗战的意义。
  组织活动:今日观察
  场景一:河北地道战遗址被“国军”“汉奸”攻陷。
  场景二:黑龙江省某县为“日本拓荒团”死亡人员立碑。
  提问:这样的历史该不该“再现”,为什么?思考,讨论后回答。
  板书设计: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3月
  2.指挥者:李宗仁
  3.意义: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二、保卫大武汉
  1.时间:1938年6—10月
  2.主要战役:万家岭战役
  3.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
  2.结果: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
  3.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