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
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体会淞沪会战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通过简述中国守军抗日史实,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史料研读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凶残罪行为例,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统编教材中“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研读史实的能力,从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系方法,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历史认识,从而培育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淞沪会战中,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队一致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等日军侵华暴行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远离战争、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师: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卢沟桥之歌》,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课堂。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委屈忍痛和平保,无可避免上刺刀,
自卫应战理气壮,挺剑而起是今朝!卢沟桥、卢沟桥,为国争光在此桥,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一、七七事变
【精心设问】师:回望1937年的卢沟桥,我们不禁想问:“1937年的卢沟桥见证了什么?”
生: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藉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中方拒绝后,进攻卢沟桥,炮轰宛平县城,从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师:假如日本兵没有失踪,一切会随之而改变吗?
生:士兵失踪纯属借口。
师:为什么全面战争挑起于1937年的卢沟桥?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约,《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日本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三省。
【史料研读】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27年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师:日本按原定计划,将魔爪伸向华北,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也就是说,早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侵略者已虎踞北方,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可以说“蓄谋已久”!
【结合地图,读图分析】
师:为什么全面战争挑起于1937年的卢沟桥?”
生:1936年,日军已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中国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北平,仅有西南面的卢沟桥由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
师:如果日本夺下卢沟桥会怎么样?
生:北平陷入四面包围的形势。
师:卢沟桥恰恰是平汉线上的咽喉,如日军占领卢沟桥,可截断平汉铁路,以平津作为后方,一路畅通无阻的南下,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所以卢沟桥就成为中日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而此前中国国内长期动荡,经济发展迟滞也给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可以说此时的中国“危机四起”。
师:面对此情此景,卢沟桥畔的守军怎么办呢?
【创设情境,朗读文字,教师设问】
师:为什么歌中反复强调“男儿坟墓在此桥”?为什么中国军人抱着必死的信念誓死捍卫卢沟桥?
生:体现坚决抗战,士兵的勇敢,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光荣传统。
师: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在保卫北平的南苑战斗中,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激励将士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而他,和他的二十九军一起,践行此诺,战死沙场。无数的中华儿女们正如二十九军将士宋哲元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32师师长赵登禹说,“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世流芳!
【学会读图,培养时空观念】
师:七七事变后,日军怎样进一步扩大侵略?
生:7月29日 北平沦陷7月30日 天津陷落8月13日 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1月12日 上海沦陷。因此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史论结合,影响分析】
师:1937年的卢沟桥枪声响起后,走向历史前台的是什么?
【补充材料】
中共: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的响亮口号。
人民:在中共领导人的号召下,对于英勇抗敌的二十九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
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连七八岁的小儿也端着水盆供二十九军士兵磨刀之用。远在广州街头的擦鞋童标仔也决定将自己一天劳动所得捐献出去,支持抗日。身处异国他乡的新加坡华侨陈嘉庚,成立了筹赈会,后又成立“南侨总会”,发动侨胞出钱出力出人,支援抗战,用实际行动支持祖国抗日救亡。
国民党:在全国民众的压力之下,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师: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败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生:在这个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摈弃前嫌,通力合作。
师: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变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全国人民踊跃参军,共同奔赴抗日战争,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
从此“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团结全民族进行抗战成为1937壮歌中的最强音!
【补充材料】
朱自清先生在他1939年7月7日写的文章《这一天》中是这样说的:
“从两年前这一天起,我们惊奇我们也能和东亚的强敌抗战……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从两年后的这一天看,我们不但有光荣的古代,而且有光荣的现代;不但有光荣的现代,而且有光荣的将来无穷的世代。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
师: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说,“睡狮醒了”?为什么新中国在血火中成长了?
生: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师:是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们所谓畏惧的奔向了战场,而他们身后的爹娘们也深明大义。
四川安县王者成送给他身处战场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些话语昭示了当时的人们深刻的明白了”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捍卫祖国,就是捍卫自己的家园!中国人连死都不怕,何惧日本侵略者!
三、淞沪会战
【结合图片史料,创设情境】
师:看,1937年的上海火车站在遭受日军轰炸之后,有这样一个经受了战争摧残,孤独无望的孩子,他的父母不知去向,家国破碎而他只能痛哭。这些画面令人心寒,到底发生了什么?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师:微笑的儿童,静谧的田野也不能幸免于战火,国民政府组织了70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本也先后出动了海陆空军装备现代化武器的部队近30万人,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结合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死伤5万余人;面对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同样死伤惨重,伤亡27万人。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结合文字史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曾任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的冯玉祥说过,“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战场成为“血肉磨坊”,令人叹惋,好在战火无情而人有情。
淞沪会战中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98师第583团3营营长姚子青身先士卒,要求全营官兵“团结战斗、坚守阵地,爱我中华,杀敌立功”,最终在宝山战役中舍生取义,以身殉国。后人写诗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悼念姚子青及其带领的英烈们。
1937年10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副团长谢晋元率八百名官兵坚守西行仓库四昼夜,打退一万多名日军先后六次进攻,毙敌两百多名,击毁坦克两辆。此后有人创作《八百壮士歌》,让谢晋元团官兵不屈的精神传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四方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把八百壮士做榜样。
——《八百壮士歌》
师:听罢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民族英雄的英勇、中国不会亡的信念
师:仿佛又回到了热血战场,热血不会冷却,人民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把胶州路改名为晋元路以示纪念,今天,谢晋元们依旧是我们的榜样,留存于你我心中!
材料: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就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师:淞沪会战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师:曾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党师长黄维感叹“一寸山河一寸血”,而我们更要振臂高呼“万里长城永不倒”!因为,面对日本现代化的屠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的血肉铸成的新的长城!由于日军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结合地图,解读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略中国形势图】
四、南京大屠杀
【补充史料,创设情境】
师:据说在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侵略军去寺庙烧香念佛,乞求胜利。而文豪泰戈尔听说此事后认为这简直是对人类善良的绝大亵渎和讽刺。于是他愤然提笔写下了《敬礼佛陀的人》的长篇诗歌,鞭笞魔鬼们所谓的“善心”。
把他们走过的绿野和闹市的道路,
用鲜血染红了之后,
必定会引起哭泣与哀号……
——1937,泰戈尔《敬礼佛陀的人》
师:南京城在哭泣,它为何而哭?曾经的都城南京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的是怎样的蹂躏?
材料一 “(日军在南京城)首先抢到的是食物,但其他值钱的,特别是容易携带的物品亦任意抢夺。住在屋子里的人也遭抢,只要抵抗就被打死。”
——《纽约时报》(1938年1月19日报道)
材料二 “日本军队根本不管是否是其他部队的管辖区域,都进行抢劫……何况在已钉上司令部标牌的建筑物内,满不在乎地行窃,这也太过分了。”
——《中岛今朝吾日记》(日军16师团长)
材料三 据原南京国际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938年3月—6月的调查表明,由纵火所造成的损失占南京城区市民家庭总损失的52%,动产中的损失有近50%被日本士兵抢去了。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师:如果把这几段史料每段用一个字高度浓缩概况,同学们会选用什么样的字眼?
生:烧、杀、抢、掠。
材料 从12月13日日本占领南京六周的时间内,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妇女惨遭蹂躏。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材料 日本报纸报道南京失陷后,日军进行斩杀中国民众的“竞赛”。
师:难道中国人的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在他们眼中只是游戏的道具吗?日军的暴行实难理解!听到,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文字和图片,心情是沉重的,愤怒的,不甘和难以置信的。
据一份被美国情报局截获、解密的1938年1月17日由日本外相广田弘毅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的一份密电:“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来函,提供充分的证明: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其残暴血腥的屠杀。”
师:据日本自己的资料显示,多少人因此丧命?又有多少家庭因此而破碎?
生:30万!
师: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一直到达苏州,延展的距离是320多公里长、死难者身上的血重达1200吨、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这些骇人的数字,多么触目惊心;这样的人间惨剧,多么难以想象……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回望历史,叩问苍天:为什么日本侵略者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兽性尽显呢?为什么日本媒体会大肆报道明显违背国际公约的暴行呢?
材料 回顾人类的千年历史,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战争期间的残忍暴行并非是一个种族或者一种文化的独有现象。文明的外表似乎过于单薄,人们能够很容易的将其撕去,特别是在战争的压力下更是如此。
——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
师:读到这样的文字,实在令人很痛心,但“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在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下,日本民族更走向了极端,在战场上的日军成为战争的附属品,成为了毫无人性的战争机器,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真正是人类的浩劫!
师:当我们似乎为战争的残酷而绝望的时候,亲爱的同学们,千万别放弃希望,在1937年的南京,那如地狱般的岁月中依旧有天使的身影。他们或许是大学教授、或许是公司职员,但在千千万万的南京人民心中他们是“活菩萨”、“守护神”。
师:他们以一己之力抗衡非正义的反人类的日军暴行,他们不仅伸出援手救助了25万难民,更用手中的纸笔、相机记录下发生在南京的一幕幕惨状,成为日后远东审判不可或缺的直接材料,更在当时就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真相送出重围,使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将大屠杀主要责任人松井石根及以下将校80 余人撤换回国。
师:他们的存在无疑彰显了那些身处战事中的国际友人们对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关怀与同情,他们的行为温暖了南京,温暖了中国,也温暖了今日的你我。
【当堂反馈1】
师:学完此课,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缅怀历史?
【当堂反馈2】创作三行诗。
【推荐阅读】
1. 张纯如《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
2. 吴广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
3.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4. 李继锋《从沉沦到荣光——1931-1945抗日战争全纪录》
【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兴趣,任选一个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抗日漫画,试着拿起画笔自己画一画。走出家门,寻访无锡的抗战痕迹,听一听战争中幸存者的心声。找一找我最喜爱的抗战歌曲,查一查歌曲背后的故事。
面对某些受到日本教科书蒙蔽的普通日本人,你有什么想对他(或者她)说的呢?不妨拿起笔写一写。
【本课小结】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历史的记忆犹在,让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说,“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大家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