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0 12: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通过看图说话、地图标识、影视作品等方式,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对历史史实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的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怀。
  三、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本课是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十年对峙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本课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伟大的长征精神更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四、学情分析:
  长征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小学品德课和语文课多有提及,包括初二语文课本,加之《长征》的热播,学生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这为教学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是零星的,分散的,片段的需要通过历史教学使之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
  由于学生都是00后,生活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厚,没有苦难的经历,要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需尽量创设情境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先来看一段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纪录片。长征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信仰。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重温那段人类战争史上的神话。长征为何被称之为“神话”?长征到底有多“长”?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揭晓谜底。
  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呢?长征是红军自愿的吗?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前四次情况又如何?请看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踏上漫漫长征路。阅读第82页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述长征初期红军进军路线的经过,并在图上标注。渡过湘江,红军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红军人数为何从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呢?
  渡过湘江后,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博古主张去湘西,但那儿敌人重兵把守,并且布下了口袋阵,而毛泽东却主张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你会支持谁?最终红军支持毛泽东的观点,放弃了湘西,改道贵州,强渡乌江,拿下了贵州重镇遵义,在此召开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现在我们就来到遵义会议现场。请同学们说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假如你是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初期军事斗争的一名红军战士,请你谈谈对遵义会议会寄予哪些希望呢?这次会议能否满足大家的愿望呢?
  与会代表们在会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命运走向有何重大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观看遵义会议的视频。会上纠正了什么?肯定了什么?取消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小小长征寻访团的互动环节。课前我们班已成立了四个寻访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各团课前领到的任务。
  现在我们进行擂台大PK,秀秀哪个团演绎最精彩?四个寻访团根据课前准备,用说、演、唱、诵的方式演绎长征。
  通过同学们的生动演绎,大家对长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现在比一比:请结合长征示意图,比比哪位同学能最快写出长征的全部经过?
  现在老师来揭晓正确答案,看看同学们有没有都答对。在长征胜利前夕,红军分别进行了两次会师,第一次会师在哪里?
  历经艰险终会师——长征胜利
  历经艰险终会师,红军在吴起镇部分会师是什么时候?有哪些部队?
  最终红军在哪儿全面会师呢?这幅图片描绘是当时在会师楼会师的场景。会师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哪几支队伍?红军三大主力分别指的是哪三支部队?三大主力会师标志了什么?
  1935年10月当红军越过岷山时,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的不朽诗篇。请同学们跟随背景音乐用磅礴的气势齐声朗诵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赞颂了什么?
  红一方面军用了两年的时间,经过了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历经25000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再来阅读一组更为具体而惊人的长征数字。红军在长征途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同学们,从这些数据背后,你能想象出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会遭遇哪些困难?
  红军以顽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请看一段材料,虽然会师了,但这样的会师又是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呢?
  红军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到底值不值走?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艰难险阻走完两万五千里创造这一人类奇迹的?
  小组探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它包含哪些内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重新解读了长征精神。长征行走中的红军手中有火种,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凭借理想信念,走向胜利之巅。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当下,新的历史时期又赋予了长征精神什么新的内涵吗?什么是新长征精神?
  大渡河仍在不停地咆哮,泸定桥的铁索还在悠悠摇晃,长征的脚步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有人说,现在是繁荣的和平年代已经不需要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了,同学们,请你谈谈你的观点,当今社会还需要长征精神吗?长征精神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如何更好地继承革命遗志,弘扬长征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