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0 13: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评价戊戌变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2011年)涉及本课内容的表述为:“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评价戊戌变法。”
  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四、学情分析
  虽然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然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五、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
  (3)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16年4月。
  (4)邱涛:《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9年4月。
  (5)房德龄:《康有为与公车上书——读<“公车上书”考证补>献疑》,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月。
  (6)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年5月。
  (7)包振远:《光绪死亡原因探析》,近代史研究,2008年3月。
  (8)李丽梅:《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12月。
  (9)林扬东:《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态度的演变》文教资料,2009年7月。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运用之前很火的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导入新课。
  《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国来朝,这幅“海国图景”彰显的是鼎盛王朝之博闻通达,当时震惊世界。
  接着引入三个世纪之后的另外一张图,两图对比。解读第二张图的内容,分析原因。
  问题:在这幅图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图上有很多东西,它们各自代表一个国家,它们在瓜分当时的中国。
  师:进一步提问,回顾之前所学: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
  生:有。
  师:什么运动?
  生:洋务运动。
  师:提问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生: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师:引入同一时期的经济方面的材料:带领学生解读材料,分析当时的经济情况。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材料二: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生:材料表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壮大。
  师:在这一阶级中,有四个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也成为了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引出维新派代表人物。
  (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一)多事之秋的磨难——变法序幕
  师:交代变法背景,引出变法维新的序幕——公车上书,解释“公车上书”。
  (明确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师:思考文人宣传变法之道。
  生1:组织学会。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甚至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
  生2:创办报刊。
  师:(介绍《时务报》、《国闻报》,或由学生介绍)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
  师:思考宣传变法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生: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
  师:对,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为了变法,他们不惜挑战顽固派。维新派和顽固派的争论从三个方面展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争论结果如何呢?
  引出小短剧表演。
  生:(短剧表演)。
  师:在这样的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下,随着帝师翁同龢的引荐,救亡图存的伟大尝试——戊戌变法开始了。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是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1898年,也就是120年前的那个戊戌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运动从6月11号到9月21号,共计103天,所以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从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
  阅读课本30页,讨论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呢?
  参考:
  1.(政治)裁撤冗官司冗员,允许官司民上书言事。(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4.(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师:请学生评价变法内容。
  生:自由发挥,教师从旁引导。
  师:从觉得变法内容好的同学的答案入手,补充接下去的两则材料,提问: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呢?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二: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生:维新派变法内容太多、操之过急。
  师:这样看来,带领学生思考这个变法能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呢?引出张之洞的评价:
  事实上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师:随着变法的推进,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引出光绪密诏内容:
  9月13日,光绪密诏康有为,他帝位不保,希望维新派设法营救。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于是,9月18日夜,谭嗣同秘访袁世凯。老师揣测了一下他们的对话,请两位同学来为我们情景再现一下。
  生:(情景再现)。
  师:从对话揣测谭嗣同的目的是什么?
  生:杀荣禄,控制慈禧,救皇帝。
  师:带领学生分析谭嗣同的目的及袁世凯的反应。
  引出结果: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他们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师: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看材料,分析。
  材料一: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光绪帝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二: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参考: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
  师:而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告诉我们: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维新志士的精神也值得历史铭记,值得我们赞扬。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而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饱含深情朗读《少年中国说》。
  生:朗读《少年中国说》
  师:最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总结一下这一课。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