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甲午海战》视频片段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三、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其危害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也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从而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瓜分中国狂潮。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瓜分中国狂潮的起因。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本课叙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其中重点在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
本课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家国情怀的感染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着民族英雄人物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本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历史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本学段的初二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青春的叛逆期,渴望独立,追求个性,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迷糊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通过史料拓展、地图讲解、影视欣赏等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在情境设置、人物评价、拓展探究中,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和历史价值观。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主要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7月
3.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中华书局2009年版。
4.[日]陈舜臣著,李翟译:《甲午战争》,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5.关捷等总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日]中塚明著,于时化译:《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孙占元等著:《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戚其章:《甲午日谍秘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8.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王俊彦、王意书:《掠夺的开端: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日]龟井兹明著,高永学、孙常信译:《血证一甲午战争亲历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13.郝瑞庭:《甲午战争全景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14.甲午战争专题:国运之战——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晚年的冰心,打算撰写一部记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以致最终也没有完成回忆录,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学习,用心体味作家冰心心中的那股的悲愤和伤痛。
(二)讲授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日本曾制定过一个大陆政策。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世界。大家来看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侵占朝鲜、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
为了实现扩张意图,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可以说,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并为此做着积极、充分、长久的准备。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同学们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又怎样的认识?
大家说的很对,日本方面在积极备战、而清政府却日趋衰败,如果此时双方爆发战争的话,但从战前准备看,我们必然对结果很是担心。要知道,历史上,中日之间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多次战争,有的也是在日本优势兵力、准备充分的形势下,但结果基本都是日本惨败。所以,此时的日本也在等待机会。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也乘机出兵朝鲜,并不断增加数量,中日战争迫在眉睫。
而此时的清政府有没有及时发现,做好准备呢?他们在干什么呢?来看材料。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是的,在清政府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备战不充分的时候,日本也寻找到了这一战机,1894年7月,日本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不宣而战。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又叫“甲午中日战争”。丰岛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开始的标志。
3.甲午中日战争——过程
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来认识这场战争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平壤战役。由于统帅叶志超的弃城逃跑,即使像左宝贵这样的爱国将领为国捐躯,也未能阻止日军的优势兵力,最终平壤失陷,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平壤之战是双方宣战后的首次战役,也是战争中中日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对整个战局影响深远。中国的势力则因此战役而被逐出朝鲜,并且致使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后陆战几乎连战连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失败。
在平壤陷落的第三天,9月16日凌晨,北洋水师18艘舰艇组成护航舰队,护送5艘运兵船从大连湾出发,前往大东沟登陆,增援在平壤的中国守军。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中日间就此在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我们先来看,当时参战双方的实力比较,从表格里你又怎样的发现?
是的,曾经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由于武器、设备长期得不到补充和更新,已经被日本全面超越了。在这场黄海海战中,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也暴露无遗。我们通过战争还原动画视频,具体了解这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壮烈的战役。我们从视频中发现,即使在不利局面下,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特别是致远管带邓世昌。后人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来赞扬邓世昌,从邓世昌的身上,我们看到什么高贵的精神呢?
在民族大义、国家外来侵略面前,邓世昌和北洋舰队将领们用行动表现出了抗击外来侵略、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015年11月,国家文物局确认在黄海海底打捞的丹东一号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沉没的战舰"致远舰",并进行整体打捞。这些遗迹在提醒后人不忘历史、永远缅怀曾经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约600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伤亡239人。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黄海海战之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哪位同学结合示意图来讲解一下,辽
东战役日军的侵略路线、过程?
很好,请大家永远记住徐邦道这位爱国将领。
日军在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英国人阿伦曾亲眼见过日军在旅顺的大屠杀,在他的《旅顺落难记》里有这样一段。
这段话,把日军的罪行揭露无疑,铁证如山。美国纽约《世界报》在旅顺屠城后,刊登了下面这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请同学们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是的,在此之后的1931年日本发动的第二次侵华战争中,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再次验证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本质、凶残行径。
4.甲午中日战争——结局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由于李鸿章避战求和,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北洋海军困守刘公岛之后,广大士兵积极抵抗。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逼海军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后英国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向日本投降。日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在刘公岛登陆。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惨败,与日本签订求和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后人写了这样一段话“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请同学们结合整个战争的过程,思考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以及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是的,同学们认识得很清楚。一方面主要是清政府的落后和腐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日本方面的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这场战争的惨败让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的革命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还要反对本国的封建腐朽势力。
5.《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在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在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时候,同学们对比《南京条约》一起分析。首先请哪位同学来讲讲《马关条约》在“割地”方面的内容和影响?是的,让我们失去了更多的领土。
在“赔款”方面呢?这场战争使日本获得战争赔款库白银两亿两,加上日本掠夺的大量舰船、武器、物资,折合日元5.1亿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4.5倍。借这笔巨款,日本进一步发展工业,扩军备战,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级的强国。
在“通商”方面呢?是的,通过地图我们会发现,《马关条约》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们的入侵进一步加深,已经深入到中国内陆。
《马关条约》相比《南京条约》新增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请同学们结合书本课后活动的问题思考?
是的,允许开设工厂是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种
新手段,即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更加便利列强最大程度对中国的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而台湾人民则用不断的斗争来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捍卫祖国领土的不可分割。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间,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了约数十万台湾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由此一战,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日益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侵略者。大清帝国的无能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的野心,甲午之后,英国人夺取威海卫,德国人占领胶州湾,俄国人进一步蚕食西部边境,中国再无一刻安宁……
6.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请同学们思考: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争取利益么?
是的,意图很明显。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损害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了防止日本独霸东北,《马关条约》条约签订6天后,在俄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干涉和反对下,日本被迫放弃割让辽东半岛。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大家思考在这幅图中分别代表了哪些势力在中国的利益?
大家回答得很好,得出了很清醒的认识。《时局图》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
但在上面的列强中,却有一个国家没有瓜分到任何利益,它正在加紧速度飞行,赶来分食。它是哪个国家啊?
很好,就是美国。美国在列强瓜分中国时,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那它是否就此甘心呢?
他又是通过什么措施来争夺利益的呢?
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来给大家讲述该政策的内容和美国的意图。
我们发现:这实质上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但他们对中国利益最大限度的掠夺和压榨是共同的,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进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6.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并制定了意图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并为此积极准备。这场战争最终在1894年甲午年爆发,由于清政府的制度、装备落后,朝廷腐朽、避战求和等原因,虽有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等爱国将领的奋勇杀敌,但还是在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等主要战役中惨败,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危害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也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从而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最后,老师引用《纽约时报》的一段评论“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甲午中日战争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打开了国人的思想,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深深的认识到近代中国走向自强的道路上,在反侵略的同时也要反对中国落后的封建体制。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