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黄冈舰驶入伦敦港
▲随舰特战队员威武列阵
▲停靠于长江口的皋华丽号
百年荣辱,回首惊心。
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
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
19世纪上半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渐行渐远
——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政治)
至高无上的中国皇帝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中国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鸦片战争的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危机四伏。
那时候,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而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传统的私塾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经济)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军事)
中国士兵
英国军舰
中国军队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英军装备先进,船坚炮利。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对外政策)
马戛尔尼来华──高高在上的清政府
虎视眈眈的东印度公司
中国闭关自守,虚骄自大;英国出于工业革命的需要,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英国最初是打算用大机器生产出的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但是,当面对着新奇的洋货,很多中国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儿子:爹爹,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
父亲: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
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父亲: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
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母亲:再便宜也要花钱,妈妈给你织,咱一文钱都不用花。
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中英贸易
中国
英国
呢绒、布匹
茶叶、生丝、瓷器
(很难卖出去 )
(很畅销)
贸易结果:
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想一想
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走私鸦片
罂粟,以其果实的汁液进行提炼,即为鸦片,又名“大烟”,具有强烈的麻醉性,是一种残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毒品。人们要是吸食这种毒品,很容易上瘾,时间一长,吸食者骨瘦如柴,三分似人,七分为鬼,甚至死亡。
罂(yīng)粟
罂粟花
罂粟果
鸦 片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吸毒人数:约200万
掠夺白银:约3亿至4亿银元
吸食鸦片的中国人
动脑筋
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1.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中国国民素质整体下降。
3.官僚、地主、军官、士兵吸食鸦片,使清朝政治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林则徐的上书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2.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6.3—6.25
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上挖了两个纵横15丈的大池。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人池,然后撒入盐卤,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再投入生石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鸦片变成泡沫。待海水退潮时,启放涵洞,使销毁的鸦片随潮入海。虎门销烟场面庄重,过程严密,使在场观看的外国人,也感叹佩服。
3.林则徐虎门销烟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对林则徐的评价: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议一议:
观点:“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错误!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
虎门销烟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2.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5月
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
封锁珠江口
陷定海
逼天津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占香港岛,攻虎门
(关天培战死)
进吴淞(陈化成牺牲)
到南京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
三、鸦片战争的结果
主要内容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②割让香港岛
①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
②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①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加剧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加重了人民负担
④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的影响
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作为《附件》,又取得了以下重要特权:
(1)领事裁判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3)居住及租地权
这还不算完……
随后,1844年,美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便利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半封建”是即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动脑筋
(1)根据表格概括指出清军枪支与英军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指出这种“差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
材料一 清军的鸟枪与英军的枪支比较表
材料二 清军主帅杨芳看到夷炮威力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传令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摘自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2)材料二反映了清军统帅的什么问题?其根源是什么?
中 国
英 国
PK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PK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思维延伸:醒与睡的选择
上层: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曾在其《海国图志》中发出“师夷长技”的呐喊,但仅是昙花一现,他的著作根本无人问津。清廷官员依旧文恬武嬉,大有“雨过忘雷”之势;清政府并未深究战败原因,没派人出国考察,也没进行任何改革;就连美国主动要求提供制船造炮技术,也被婉言谢绝了。
民众: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
思考: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上下有何反应?付出如此惨痛代价留下怎样的教训?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军事的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了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然后才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
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访英前十一升旗仪式上,编队政委徐四清用一段演讲,发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升旗,而是在曾经凌辱过我们的列强领地,我们从容,我们自信,我们仰望的是国旗,升腾的是民族自豪,挺起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升旗,而是……由衷的爱国之情,汇成奔腾不息的江河、拧成坚不可摧力量的体验。升起的是国旗,托举的是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已经高高的举过了将士的头顶。
感慨筚路蓝缕,回望走过的路,为的是更加砥砺前行。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身为中国人、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海军官兵,正是桅杆之上看世界、高山之巅望朝霞。
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