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赏析“欧亨利式结尾”;
2、鉴赏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3、感悟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体悟人性美、艺术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贝尔曼的人物形象;赏析欧式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体悟人性美、艺术美。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体悟、合作讨论、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min)
绿叶往往被看做生命的象征,叶子的凋零自然会使人感到悲伤。然而有这样一片叶,它永不凋零、藤叶长青,牵动着我们的内心。这是怎样的一片叶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欧·亨利笔下这片神奇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
整体感知(5min)
小说围绕最后的这片常春藤叶,写到了哪几个与之相关的主要人物?
明确:琼珊 苏艾 贝尔曼 (板书)
2、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述一下。
明确:青年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之际她把自己生命寄托在窗外即将掉落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苏艾把琼珊认为这片叶子可以决定她的生死的荒唐想法告诉了贝尔曼,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生的希望,琼珊转危为安,而贝尔曼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板书)
三、赏析“欧亨利式结尾” ——出人意料 情理之中 (7-8min)
【师】 过渡语:通过这片叶子,琼珊与贝尔曼完成了生死的转换。一片小小的叶子,竟能如此震撼人心。
1、小说中最让你感到震撼的是哪一部分?(结尾)
学生齐读结尾段(1min)
2、你被结尾的哪个情节震撼到了?
学生可能会提到:老贝尔曼去世了/ 叶子是画上去的 /……
3、在读到这个结尾之前,你有没有想到老贝尔曼会去世/叶子是画上去的/……?
【没有】 出人意料(PPT)
那你觉得这样的结局突兀吗?前文有没有伏笔呢?
[比如:叶子是画上去的,前文有伏笔吗?]
(让学生自己找,在前文描写叶子的语句中,哪些词句已经做了铺垫)
40段:仍旧有一片叶子贴在墙上
44段:黄昏时,他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46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48段: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55段:你不是觉得纳闷,他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师】由此看来,这样的情节,不仅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PPT)。
这就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怎么构成的呢?靠的就是这些细微情节的铺垫和伏笔,达到了细针密线般的缜密的效果。
[知识的明确化]
5、拯救琼珊生命的这片叶子,是谁绘就的?(贝尔曼)
此前,你有没有想到会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没有)
贝尔曼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哪些行为,让我们觉得不太可能是他?
自然过渡到贝尔曼的人物形象鉴赏中
若前面有学生提到,没想到是贝尔曼画上去的,那就可以直接过渡到贝尔曼这个人物上。 [注重课堂生成性]
四、鉴赏贝尔曼人物形象(20 min)
1、贝尔曼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哪些行为,让我们起初觉得不太可能是他画上去的?[学生品读,边读边分析]
【明确】:其貌不扬、性情古怪、穷困潦倒、暴躁、酗酒、失意的老画家。
贝尔曼一出场便给我们留下如此印象,所以他画叶子拯救琼珊让我们有些意外,我们不妨再走近他一点,你还能发现他身上的什么特点?
他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从“看家”二字入手,抓住细腻的一点,层层引导,让学生真切地体悟到老贝尔曼的善良与仗义)
他有没有家?(没有)那他看守的是什么?(楼上两个姑娘)
他有这样的责任吗?(没有)
他们不过是什么关系?(萍水相逢的邻居,志趣相同的画家)
既然是“看家”,可见在贝尔曼心中早已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家人”。
结合年龄来看,他对待两个姑娘像父亲一般、朋友一般。
聚焦语言描写,学生分角色朗读(32-35段)。
(学生很难一次就朗读到位,读出相应的情感和语气,所以该部分,朗读指导极为重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情感,通过一定的技巧把你体会的情感表达出来。)
【师】结合他的年龄、失意、暴躁、落魄,你觉得他的声音该带有哪些特质?你能试着把这种特质从声音里传达出来吗?
【明确】:语速(快/慢)声调(高/低)不耐烦、暴躁、神经质
[朗读指导具体化] [渐进指导,多读多悟]
【师】:通过以上品读,我们又看到了贝尔曼善良、仗义、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一面。欧亨利不仅在结尾处让我们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老贝尔曼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大作家的大手笔,这种人物、情节的缜密性描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组合作讨论(此环节仍需多读:男女生分开读、个别学生读)
欧亨利总是把最有力的一击留在最后,打在人的心窝上。
结尾段,在苏艾转述的一些细节描写中,哪个细节最能打在你心窝上?
(鞋子衣服、灯笼、梯子、画笔、调色板) (PPT)
【明确如下,但注重生成性,看重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灯笼:在凄风苦雨的夜晚,灯笼还燃着,说明他画画的时候还一直在用身体保护着灯笼不被吹灭。即使不是用身体一直保护着,在画画的时候,他得一手拿着画笔,一边还得兼顾着灯笼,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处境是多么艰难。
衣服鞋子: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说明雨确实很大,气温也很低,但贝尔曼依然坚持着画完,确实很感人。
为什么不马上换下来?(连换衣服的力气都没有了)
画笔:画笔是散落的,完成作品后没有及时收拾,非常劳累、痛苦,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
梯子:梯子离地面二十来英尺(六七米)的地方,担心画得太低,可能琼珊就会看不到,所以就画的很高。
调色板:说明非常用心,不将就。
进一步探究,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崇高的爱心、难等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至此,贝尔曼的形象越发立体、高大起来。
五、挖掘主题
1、探究: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他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但贝尔曼就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他是一个画家。画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追求。何况他还一直念念不忘,早晚有一天自己要画一幅杰作。这是一个失意的老画家对艺术的坚守、对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在这种角度上讲,虽然老贝尔曼失去了自己的肉体生命,但他却通过自己的杰作获得了精神生命的永生,实现向死而生的转化,也获得了艺术生涯的超越。【艺术坚守】
你认为这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吗?从贝尔曼来看,杰作又蕴含着什么?
[是贝尔曼的杰作]
杰作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友情的见证);
物质贫乏的人,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艺术的坚守与超越);
失意的老画家,用生命完成了一幅更震撼人心的杰作(生命的杰作);
小人物的平凡与伟大,渺小与崇高;
艺术美、人性美 (板书)
六、结语:3min
这是一片有关友情的绿叶、艺术的绿叶、生命的绿叶。这是一片美丽的常春藤叶,心灵至美,艺术长青。这片叶子,它永不凋零、藤叶长青;这个(贝尔曼)生命,因这片叶而精神永生,这段故事因“生命与叶子的交织”而温暖无穷。
最后,我们一起齐读下面这首诗,向贝尔曼致敬!
画 叶
窗外
雨越下越大
湿透的鞋子和衣服
冰冷冷的
紧贴在你颤抖的躯体
灯笼还未熄灭
梯子通往高墙
画笔散了一地
你的画笔
蘸满了凄风苦雨
画出的叶子
成为
点燃希望的灯盏
作业: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为贝尔曼写一首小诗。
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评测练习
一、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逛( )来逛去 矮墩墩( ) 砖砌( ) 昵( )称
蹑( )手蹑脚 苔藓( ) 气吁吁( ) 殡( )仪馆
一筹( )莫展 一幢( )楼 看( )家 咆哮( )
唠唠叨叨( ) 窗槛( ) 瞥( )见 掺( )假
(二)自主学习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巨匠。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美]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法]莫泊桑《项链》《羊脂球》
[俄]契诃夫《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悟
1、小说围绕最后的这片常春藤叶,写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讲述一下。
赏析“欧亨利式结尾”
(贴近文本,体会细针密线的缜密逻辑和艺术效果)
鉴赏贝尔曼人物形象
(齐读感知、自读品味、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讨论)
(四)探究
1、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他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但贝尔曼就是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2、这个“杰作”蕴含着什么?
质疑问难
课后延伸
1、想象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夜晚,画叶的情形,为其写一首小诗。
(50字左右)
2、阅读《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进一步体会欧亨利小说的风格和结尾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