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常见的酸(3)
选择题
1.下列关于H2SO4性质描述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
A.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
C.浓硫酸滴到白纸上使纸变黑 D.与Mg反应放出氢气
2.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出现白雾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氢氧化钠溶液
C.实验室用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
D.硫酸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等
3.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是稀硫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
C.若X是稀盐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是稀盐酸,d不可能是单质
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浓硫酸吸水性的有关数据,绘制成如图的函数图象,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可以表示:①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溶液的质量;③溶液的体积;④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将过量的稀硫酸加入到有生锈铁钉的试管中,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铁钉表面的锈迹消失,逐渐变得光亮 B.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又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C.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 D.试管底部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6.将Cu2O和Cu的固体混合物5.2g放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的20%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3.2g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Cu2O+H2SO4=CuSO4+Cu+H2O)( )
A.剩余固体为纯净物
B.反应过程中,溶液逐渐变蓝
C.原固体混合物中Cu的质量大于Cu2O
D.在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中滴加BaCl2溶液,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
7.将14.6g表面氧化的锌片,加入到100g19.6%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14.4g溶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一加入立即有气泡产生 B.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和ZnSO4
C.反应后生成ZnSO432.2g D.14.6g表面氧化的锌片中含锌元素质量为6.5g
8.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将4.2克铁粉和4.0克氧化铜粉末均匀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如下现象: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前阶段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后阶段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是浅绿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断,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是由于很快发生了如下转化:CuO稀硫酸CuSO4铁粉Cu
B.“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是由于发生了如下反应:Fe+H2SO4=FeSO4+H2↑
C.该实验条件下,硫酸铜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铁粉发生反应
D.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铁粉,都是硫酸铜先跟铁粉反应
二、填空题
9. 将H2SO4溶液加入盛有BaCl2溶液的烧杯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是 ;
(2)反应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H2SO4,即需要检验的离子是 ;
(3)反应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H2SO4,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Zn?? B.CuO? C.石蕊溶液?? D.Ba(NO3)2溶液。
10.某同学通过以下实验验证稀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
实验一:Na2CO3+H2SO4
实验二.Ba(NO3)2+H2SO4
实验三:NaOH+H2SO4
(1)实验三中无明显现象,为判断反应后H2SO4是否剩余,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 ;
A. 石蕊溶液???B.Zn???C.CuO??D.Ba(NO3)2
(2)将实验一、二、三反应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后续实验及现象如下:
①白色沉淀A是 ;
②关于无色溶液B成分的猜想中,合理的是 。
A. 一定有NaNO3,可能含有NaOH
B. 一定有NaNO3,可能含有HNO3和H2SO4
C. 一定有NaNO3和HNO3,可能含有H2SO4。
三、实验探究
11. 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Cu+2H2SO4(浓)CuSO4+SO2↑+2H2O.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在图中将B装置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2)图中C装置的作用是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入B瓶中,装置D的作用是: 。
(3)充分反应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pH约为1;
实验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你认为, 可说明硫酸有剩余.(选填“实验1”或“实验2”)
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 、
。(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D
6.C
7.C
8.D
9.(1)有白色沉淀生成;(2)硫酸根离子;(3)D。
10.(1)ABC;(2)①BaSO4;②B。
11.
(1)见上图;(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实验1;(4)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了有毒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