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创新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地球仪、纸船、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出示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逐渐消失的画面。 提问:如果这艘轮船一直向着同一个方向航行,它最终会到哪里去呢?
学生猜想发表意见。你想不想知道正确答案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在1519年,葡萄牙有一个航海家叫麦哲伦,他就进行了大胆地尝试,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自己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提问:麦哲伦的轮船从葡萄牙出发,绕了一圈后又回到葡萄牙,我们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地球到底是不是球形的。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
1、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一下。
(1)教师演示小船在地球仪上出港进港的方法,边演示边讲解。小船是由船身和船帆两部分组成的,从你面前开向地球仪的另一面叫出港。从地球仪的另一面向你开来,叫进港。仔细观察船在出港时什么先消失,什么后消失;船在进港时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
说明注意事项: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眼睛看的位置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观察船帆和船身的变化。船行进的速度一定要慢。(教师示范观察方法)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船的变化情况。学生实验速度较慢,给足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同学们实验做得非常认真,观察也很仔细。
(2)学生实验,小船在桌面上移动的情形,提出注意事项:视线要与桌面保持平行。(教师示范观察的角度)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猜一猜,小船在桌面上一直走下去,不拐弯,能否回到原地? 交流汇报。
你们今天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力又提高了一步,以后继续努力。 提问:比较这两个实验船身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最后的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
教师:科学探究,不仅要会动手,还要会动脑。
教师小结:船在地球仪上出港时,船身渐渐地先看不见了,只看到船帆,最后连船帆也看不见了。进港时,恰恰相反,先看见船帆再看见船身;在桌面上移动时,帆和船一直都能看到,这与我们在码头看到的轮船行驶中船的变化是一样的。地球仪是球形的,说明地球也是球形的。这与麦哲伦的看法是相同的。
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们一样,用实验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形,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努力吧!
2、今天我们还可以用更先进的方法验证地球是球形的。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有关航天知识的两段内容。
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到的地球照片中,我们看到地球确实是球形。
3、提问:现代人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来证明地球是球形,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1)课件出示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希腊对地球认识的图片。 (2)学生对照教材第14页文字理解图片内容。
提问:古代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他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内容。
教师:古人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的形状,所以只能进行猜想,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为什么不用实验来证明呢?要知道,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上,才有了今天的结果。麦哲伦为了证实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科学探究的道路是漫长的,而且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
(三)总结: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交流板书: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教师:现如今,科学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你想要知道更多的科技知识,到学校图书室去找吧。
(四)了解地球大小的知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地球大小的知识,算算绕赤道一周你的年龄。
提示:先算出一天行多少千米。
再算出一年行多少千米。 最后算你的年龄。 学生汇报。 教师:如果你每小时走4千米,一天走8小时,大约要三年半的时间才能绕赤道走一圈,如果要乘速度是每小时800千米的飞机,大约需要50小时,而要乘坐宇宙飞船只需大约一个半小时。同学们,地球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解开,你做好准备了吗?
(五)板书设计:
1、地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