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3份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3份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1 18:41:27

文档简介

《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
单选题
1.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技术、理论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里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
A. 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C. 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 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 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 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 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4.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5.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
A. 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D.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6.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厉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闭关锁国政策 B. 自然经济影响 C. 天朝上国心态 D. 君主专制制度
7.《水经注·姚水》记载:“(东汉)仲山甫封于樊,……能治田殖,至三百顷,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阪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货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富拟封君……”材料表明樊家( )
A.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B. 以商品生产为主 C. 是自然经济的典型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材料解析题
8.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材料三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吴民生齿最烦,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明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明神宗实录》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以及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 ? ? ? ? ?
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突破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牛顿力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故A项“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表述不正确;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力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在此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故B项的表述正确;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早于“铁犁牛耕技术”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的表述错误;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而不是“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故D项的表述不正确。故选B。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耒耜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古代中国教会人们进行农耕的农业先行者,耒耜和神农氏的出现标志着种植业的出现,说明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故选A。BCD题意无法反映,故排除。故选A。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体制,农业上出现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B项正确。贵族政治体制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A项。城市商业应该出现在唐宋以后,故排除C项。D项中的分封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B
【解析】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与材料无关,D材料没体现,均排除。故选B。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分析、认知,可知当时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主要是中国的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B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时间信息已经涉及近代时期,排除A;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农耕经济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玛窦访问中国的相关问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是要求回答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因此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考虑,故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属于经济政策,故A错误;天朝上国心态属于思想层面,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属于政治层面,故D项错误。故选B。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顷,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阪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货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富拟封君”,这表明的是樊家的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符合自然经济的特性,是自然经济的典型,C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的是庄园经济,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自给自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
(2)表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经济特征:明代中期工商杂税的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以及材料四当中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趋势:缓慢发展。原因: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的观念。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旨在考查从图表数据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图表数据,明显看出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全国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另外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粮食亩产水平有南北方之分,南北差距在扩大,说明了南方经济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再现再认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应从打破了商业经营的时间、空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或草市更加普遍、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需要从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行分析,即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本题考查对明清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柱状图,可以看出明代中期工商杂税的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根据材料四“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并结合所学,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趋势是缓慢发展。第三原因,依据所学,应从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等角度阐述,具体有: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的观念等。
《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练习
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的出现
2.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农业生产用具或方式在唐朝发明的是(  )
A. B. C. D.
3.《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张弛焉。……所以进退为评。进之则箭下,入土深也;退之则箭上,入土浅也。……”这一农具是(  )
A. B. C. D.
4.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出现时间最早的是(  )
A. 耧车 B. ? 翻车 C. ? 曲辕犁 D. 筒车
5.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
A. 水稻、玉米 B. 水稻、粟 C. 小麦、葡萄 D. 玉米、粟
6.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7.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 )
A. 男耕女织 B. 种养结合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8.“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B.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 手工业生产方式 D. 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D. 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10.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该诗反映了(  )
A. 固守本业的小农经济 B. 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 C. 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 D. 男耕女织的和谐生活
11.马克思在谈及小农经济形态时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此可见,小农经济具有(  )
A. 分散性 B. 落后性 C. 封闭性 D. 脆弱性
12.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思想主要源于(  )
A. 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B. 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 C. 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 D. 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
13.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个人耕作 B. 自给自足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14. “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引文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以下的( )
A. “春耕夏耘,秋荻冬藏,伐薪樵”
B.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线)积纴(丝缕)”
C.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三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一模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4)材料五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四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正确; B是唐朝时期出现,排除; C是在魏晋出现,排除; D是唐朝出现,排除。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时间“唐朝”,A项是耧车,出现在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B项是耦犁,出现在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C项是曲辕犁,出现在唐朝,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是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出现在东汉,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考查唐朝的曲辕犁。
3.【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耒耜是用于锄地耕地的工具,所以材料所记载的应该也是耕地工具,依据材料叙述应为耕犁,可以调节深浅的应为曲辕犁;A为灌溉工具翻车,B为播种工具耧车;C为灌溉工具筒车。据以上分析,D正确。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项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B项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C项是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D项是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故选A。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根据材料限定信息“最早”,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B项正确;玉米是从美洲的传入的,A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葡萄是从西域传入的,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 ?
【答案】B
【解析】反应了中国古代农民根据经验总结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体现了精耕细作。
【答案 】C
【解析】反应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把握,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方式,故A项正确。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男耕女织不是手工业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9.【答案】C
【解析】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包括:一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二是耕作技术的进步,三是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力工具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以及普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选C。本题以小农经济出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其形成因素知识点的掌握。 10.【答案】A
【解析】题干诗句反映的是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一定的封闭性。②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③小农经济常因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彼此都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可知C正确。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因此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排除。
13.【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故答案选D。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排除A;BC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
1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知道,材料描述男子耕种庄稼的状况,应该补充的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体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A项错误。“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体现了妇女在家耕织的状况,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B项正确。“凡农之道,厚之为宝”体现了时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C项错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答案】(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这种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府赋税沉重: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贫富分化严重:苗疏税多不得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贫苦农民陷入绝境:土地少、贫瘠,不得食;赋税重,不得食。社会风尚侈糜: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贫苦农民逃避山区,向山要田:耕种山田三四亩。
时间:唐朝(或隋唐)。材料四体现的是工商皆本的思想。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可答出影响:小农经济的模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到了后期这种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和海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政策一问,材料二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即工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除此之外,清政府对外还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可以答出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本题主要考查《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此句的意思可以看出政府赋税严重和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这样一种生活窘困情况,而相反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富人生活奢靡,造成了贫苦农民要逃到山区去生活,可以从诗句“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看出。同时可以看出,向山要田:耕种山田三四亩。
(4)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和农商关系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五可知,图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第二小问,首先根据材料四“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可知作者的观点是工商皆本的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知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发达的古代农业》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据考证,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经常迁徙流动,很少在某一个地方长时间居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土地较为贫瘠 B. 生存环境恶劣 C. 耕作方式落后 D. 部落战争频繁
3.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如此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思想观念的不同 B. 生产方式的不同 C. 地理环境的不同 D. 人口数量的不同
4.2013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2014中国马年生肖金银纪念币各一套(右图为其中一枚)。以动物作为生肖属相并与农历纪年相配现象源自( )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5.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牛力耕田使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 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 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 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 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7.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C.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8.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封建制度的存在 C. 小农经济的制约 D. 佛教文化的浸润
9.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10.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二、材料解析题
1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材料二: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四: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农业经营方式,石器锄耕是奴隶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综合分析其排序应为: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答案】C
【解析】当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不懂得施肥,土地肥力很快消耗,不得不迁徙。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海洋文明下,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荣,而大河文明下,农耕经济发达,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故选B。
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故以动物作为生肖属相并与农历纪年相配现象源自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5.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的认识,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五谷丰登”,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铁犁牛耕”的影响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故无法得出CD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五谷”、“六畜”分别代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故B正确。由此分析,可排除ACD,故选B。
6.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体制,农业上出现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B项正确。 7.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缴纳赋税,说明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故A项错误。农村商品经济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纺棉出售补贴家用不能说明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故选C。 8.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决定政治,在小农经济状态下,生产力落后,体力占优势的男子成为主要农业劳动力,所以会出现题干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 9. 【答案】B
【解析】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商食官”指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A项错误;CD两项是影响社会需求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有封闭性,从而遏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
10.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协田”“千耦”表明是集体耕作;“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铁犁牛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体现出领先世界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
11. 【答案】
(1)观点: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原因: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积累。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塔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解析】(1)本题考查重农思想,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很容易得出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由“牛耕画像图”可知“原因”是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由“都江堰题词”可知“原因”是水利工程的修建;由“《农政全书》书影”可知“原因”是生产经验的积累。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以及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塔取代。第二小问由材料“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分析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旨在考查分析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四“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可概括“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