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培优练习
1.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
A.“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C.“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3.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史家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风气的盛行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儒家经义????????????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的认知??????? D.儒法思想合二为一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5. (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可得出为董仲舒的观点,“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为孟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为法家的观点,故C项错误;“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宋代张载的观点,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等同于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故A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深入法律,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引经决狱”盛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儒家经义的认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B项错误;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家士大夫据《春秋》之经义断狱成为当时风气”“根据其他儒家经义断狱”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知,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其治国思想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而并非合二为一,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B项错误;民意不可能左右官员行为,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发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5.【答案】略
【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言之有理即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练习
1.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
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B.具有时代进步性
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D.推动了社会转型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其原因在于( )
①黄老之学存在缺陷与不足 ②藩镇割据加剧威胁了中央集权
③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④丞相与诸侯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3.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包括( )
①开始设立官立学校②设置十三部刺史 ③表彰六经 ④重用儒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汉代初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
6.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始于( )
A.秦代????? B.汉代???????????
C.宋代???????? ?D.清代
7.下表的空白处应填( )
思想家
时代
思想主张
?
西汉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荀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夫之
8.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9.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外儒内法的思想???????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10.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家学说导致了汉初的社会动荡????????B.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
C.道家学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信奉推崇
11.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
12.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13.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予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况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2分)请列举这一时期两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4分)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2分)
(3)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荀子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黄宗羲的思想没有,故A项错误;荀子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其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也具有时代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荀子的思想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黄宗羲从更多的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故C项错误;荀子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有限,仅仅局限在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黄老之学被取代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无为思想不符合积极有为的时代要求,故①正确;藩镇割据出现在唐中期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②错误;新儒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故③正确;皇权受到相权和王国问题的威胁,需要新儒学强化皇权,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实行“学在官府”,由官府统一社会学校,故①错误;刺史是汉代设置的监察机构,不是文化方面,故②错误;表彰六经,体现了推崇儒学,故③正确;重用儒生是注重儒家文化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仁政理念深入人心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与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由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所以断案的依据由律例变为儒家经典,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可得黄老无为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故A项正确;墨家学说提倡“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故B项错误;法家学说提倡严刑峻法,提倡有为,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仁政思想,属于有为,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选择B项符合题意。
7.【答案】B
8.【答案】A
【解析】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反映人们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人讲学,故B项错误;官立学校在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统,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引文从哲学角度的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外儒内法是一种统治手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法术势合一”同样也是一种统治的方法,没有涉及统治合法性的本源,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征服与统治,与儒家的道统相反,故C项错误;“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黄老之学使汉初迅速恢复了元气,故A项错误;客观讲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正统,故B项正确;黄老之学推动了汉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汉武帝即位,进一步拓展大一统事业,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的需要被采纳,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法家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和变法等,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所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等,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仁”、“礼”、“德治”与“仁政”等,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宗法观念更多强调的是血缘亲情,而材料体现的是孝道,故A项错误;材料讲汉代皇帝以孝为谥号,而非整个社会以孝为伦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而儒家正统地位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中间有较长时间儒学并非正统地位,不存在巩固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既突出了统治者,又强调了对孝道的重视,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本源和总结历史的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统治,故A.C项错误,D项正确;董仲舒的天命观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
14.【答案】(1)主张:仁;仁政;民贵君轻;为政以德。(2分。能回答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分。能回答其中两个即可得2分)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3)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5.【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2)标准:三纲五常。(2分)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高练习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2.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3.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4.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
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6.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
A.主张约束君权????????????B.支持君权神授
C.迷信崇拜君权?????????? ?D.主张“大一统”
7.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由此可见当时( )
A.太学生经考试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B.选拔太学生的权力由官方掌握
C.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D.太学生拥有一定政治经济特权
8.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9.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此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 )
A.倡导“独尊儒术”???????????B.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C.主张兴办太学?????????????D.宣扬“三纲五常”理念
10.(2018·辽宁大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的价值。(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占田的方式来抑制土地兼并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不是强调商鞅变法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可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悬殊,通过占田的方式缓和矛盾,通过儒家民本思想对商鞅变法进行反思,故C项正确;据材料“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以巩固汉武帝的统治为出发点,并未否定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两汉“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仍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而非儒家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两汉“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仍然重视法律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故C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与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汉谥号的废立”,同样是大一统王朝,态度截然相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它主要是对生前事迹的品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结合所学,秦实行法家思想,通过行政命令维护皇帝的权威。“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汉以来实行黄老之学、儒家思想,重视皇权的正统性,对先代的总结品评,以及忠孝观念的奉行,故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表述“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表述不完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可见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力,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没有解释君权的来源,故B项错误;“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不能体现对君权的迷信,故C项错误;“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太学生的选送,不是太学生合格后的去向,故A项错误;题干中“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太常是中央官员,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郡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故B项正确;题干未太学生的教育导师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太学生的政治经济特权问题,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诸学皆绝过于绝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A项错误;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并非“皆成为”,故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独尊儒术”反应加强思想大一统的要求,但无法对君主进行约束,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方面主张君权神授,同时也说明了君权在神权面前是受到制约的,即“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故B项正确;“兴办太学”主要是为了强化儒学在民间的地位,故C项错误;“三纲五常”是为了从思想上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10.【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为政以德);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4分)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原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6分)
(3)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写出任意2点即可得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得出孔子主张以德治民;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第一小问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而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第二小问原因,孔子的主张不被采纳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而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3)根据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的建立;根据材料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出增强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根据材料三“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并结合所学得出强化了中华民族气节和德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