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培优练习
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2.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3.宋代某理学家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4.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摘编自《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李约瑟曾经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提炼正确,限180字以内)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与致命缺陷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观点成为定论,故B项错误;C项宋明理学解决世界本源,因此哲学化倾向明显,与材料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的传统里对知行关系的不同看法,推动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算作正确的理论,故A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不能说明是唯物主义,故B项错误;“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不是强调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而是强调君主德行是治国的根本,故B项错误;题干是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君王的德行,君心正则天下安,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而是强调君主的德行是治国根本,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的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发展儒学,而非达到三教一统,故B项错误;理学的形成还是致力于思想的重建而非要进行政治改革,故C项错误;理学使儒学哲学化而非通俗化,故D项错误。
5.【答案】观点一:程朱理学初期对宋元科技具有促进作用。(2分)
论证:认为理比气耕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4分,任意两点)
观点二:程朱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2分)
论证: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成为御用工具;缺乏理论概括和抽象;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4分,任意两点)
【解析】从材料一选文出处和内容提炼观点为程朱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结合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加以论述;从材料二中提炼观点为程朱理学初期对宋元科技具有促进作用,结合宋明理学的内容和积极作用加以论述。
《宋明理学》基础练习
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2.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
A.道德修养????????????B.君主专制?????????????C.科学真理????????????D.经世致用
4.宋代理学兴起.标志着儒学发展到了新高度。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
5.“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6.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
7.在宋明儒家的眼中,“天理”是( )
①宇宙本源 ②儒家典籍 ③君王圣谕 ④伦理纲常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9.江西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其教规——《朱子白鹿洞教条》由宋代某著名理学家制定。这位理学家应该是( )
A.程颐????????????????????B.程颢?????????????????????C.陆九渊????????????????D.朱熹
10.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11.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B.朱熹?????????????????????C.王守仁????????????????D.王夫之
1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13.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的是什么时期哪位儒者( )
A.北宋 朱熹??????????B.南宋 朱熹???????????C.春秋 孔子??????????D.战国 孟子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人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局面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陆九渊的什么思想?其性质是什么?
15.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反抗,故C项错误;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而非陆王心学对“理”的探索方法,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而非王守仁对“理”的探索途径,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是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主张,故C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哲学主张而非王守仁的思想,故D项错误。
6.【答案】B
7.【答案】D
【解析】在宋明理学家看来,“天理”在本质上是天地万物和宇宙的本源,故①正确;“天理”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儒家伦理道德而非典籍,故②错误;君王圣谕,同样不是宋明儒家眼中的“天理”,君主只是居于三纲五常之首而已,故③错误;“天理”在社会,即是儒家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伦理纲常,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只能在知识精英中实用,而心学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强化了对大众的约束规范,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为了应对佛道对儒学的挑战而形成的,对终极问题的回答,不是人们再度信仰儒学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致良知”的主张简化了对理的认识,便于普通大众的接受,普通大众的接受才是入学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该项属于引申选项,故C项错误;王阳明推动了儒家信仰理论的完成,但不是由于王阳明是集大成者,就标志着该任务的完成,故D项错误。
9.【答案】D
10.【答案】D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达到理的方法,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不是王阳明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指的是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没有涉及到和行的关系,故C项错误;“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论述了知行关系,即知行合一,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孔子的核心是“仁”与材料“人者,天地之心”不同,故A项错误;朱熹则强调格物致知,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所反映的是心学的内容,故C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体现为唯物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B
【解析】朱熹是南宋而非北宋,故A项错误;南宋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此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四书》编著与孔子无关,故C项错误;《四书》编著与孟子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1)现象: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体现了朱熹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理学思想,即主张三纲五常,以此“理”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
(3)陆九渊的心学。主要内容是“心即理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15.【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朱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宋明理学》提高练习
1.《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
A.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2.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政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3.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B.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D.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4.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他提及的“姚江”是( )
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顾炎武
5.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6.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7.宋代把儒学大家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后又有《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这反映了( )
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宋代教育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C.宋代私塾教育非常发达????????????????????????D.印刷术推动儒学教育的发展
8.有学者认为:“理学既具有超越的理性,又都带有情感的色彩。他们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格物致知”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存天理,灭人欲”
9.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0.(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1)(14分)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盂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代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宋明理学。(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朱熹强调的“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A项错误;朱熹的“理”儒家倡导的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强调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强调物质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阳明良知论的世界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王阳明的良知论对佛道等理论的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王阳明的良知论强调 “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依所学,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而非材料中“良知人人现在”,故A项错误;依所学,陆九渊强调“心即理也”,与材料中“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强调“致良知”的情况不符,故B项错误; 据材料“良知人人现在,人人有个作圣之路”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故C项正确;依所学,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与材料中强调致良知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推知书院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中“各立学舍,聚徒讲学”和结合朱熹属于理学、陆九渊属于心学,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C项错误;南宋书院的繁荣体现了理学的兴盛,故D项错误。
【答案】D
【解析】“把儒学大家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只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不能体现“集大成”,故A项错误;“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后又有《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这些内容源自于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供儿童学习”不能判断是否私塾,故C项错误;“供儿童学习”可见数量很多,体现印刷术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C
【解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方法论,不能体现理学所赋予人的责任感,故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即“治国平天下”,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修身的需求,不是治国平天下的需求,故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儒家学者强调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儒家学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以得出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0.【答案】(1)实质:封建伦理纲常。(2分)
消极影响: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扼杀人性。(4分)
(2)积极影响:利于理性处理现实问题;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4分)
(3)评分建议:笼统答批判继承两方面的给2分,具体结合材料中积极或消极因素并加以评价的给4分。
【解析】(1)第一小问程朱理学的实质,据材料一“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得出封建伦理纲常;第二小问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2)据材料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得出有利于理性处理现实问题,据材料三“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得出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对待宋明理学要批判继承,充分发挥理学的积极作用,理性处理现实问题,协调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