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练习(含基础练习、培优练习、提高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故都的秋》练习(含基础练习、培优练习、提高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1 15:12:33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培优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报秋
宗 璞
①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使得逍遥。
⑩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⑾那第一朵出现已一周,凋谢了。可是别的会一朵朵再接上来。圆鼓鼓的花苞,盛开了的花朵,由一个个柄擎着,在绿波上漂浮。
1、作者在第①段中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作者“惊”是因为?????。联系全文,作者“怅然”是因为???????,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②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3、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有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改为“玉簪花”更好。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参考答案
1、没几天便是立秋??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第一问较简单,信息紧接在问题句后面。  第二问要注意题目中“联系全文看”,从后文找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句,加以浓缩。可见,要答好主观题,认真审题是第一关。对提示信息位置的语句,要特别注意。)
2、①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玉簪花开放时美艳娇羞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好似白帆荡漾的情态,突出作者对玉簪花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赞美。
3、(1) “便”字连用,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表现出心中的焦躁。(2) “领取”连用,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释然,也与前文照应,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解析:第一问比较好答,注意到节气的推移和作者在这一段中感慨时光飞逝的情绪即能答出。 第二问难度较大。还是“整体把握”的问题。只有把握本文“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的主旨,才能答出与“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这个答案相近的内容。总结规律:段有段意,文有文旨,阅读任何一篇现代文,都要先整体把握其主旨、思路。)
4、我认为不能改。因为“报秋”这个题目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阅读兴趣。文章不仅是为了介绍玉簪花,更为重要的是由花及人,告诉人们面对现实,抓住现在,不要虚度年华。
5、ACE (A项讲玉簪花香气的作用,在文中可以找到根据“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B项讲本文的主旨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有一定迷惑性。但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C项讲作者的人生态度,在文中也不难找到根据: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D项“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意思不错,但“不要有非分之想”则说得过了,根据不足。E项讲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的芳香,即文中的“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F项讲“绿波”能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多少还有可能性,而“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则夸大过分,有牵强附会之嫌,缺乏根据。)

《故都的秋》基础练习
1、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11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对这三段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6、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此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7、文章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8、下面对三段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段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段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段文字,每一段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9、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联想类型和其他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0、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11、选出对下面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 )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2、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13、“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14、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15、第二段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参考答案
1、A。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2.C。“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3、A。“阵”根据文意应该为“层”。
4、B。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5、B。
6、B。
7、B
8、A
9、D。D项运用了相关联想,A、B、C三项都属于相似联想。
10、D
11、A
12、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13、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14、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文眼,总领全文。
15、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故都的秋》提高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1—4问题。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一定要到北平来?
2、 “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
3、第4自然段中“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 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是写_____ ____,最后一句“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第11段“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其意思是说__ ______。“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___ __的颜色。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6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7、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具体表现在哪里?

8、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这是都市闲人站立的背景。这幅背景暗示的内容很多,请说说你的想法?
9、课文为什么描写都市闲人?
10、与这段文字意境不相吻合的诗句是( )
A.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B.秋水日潺湲。(王维)
C.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D.秋水浅平沙。(赵长卿)
参考答案
1、饱尝一尝故都的秋 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看饱、赏透(或赏玩十足)
3、北国之秋的清、静、清闲;指细腻、清闲、落寞。
4、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
5、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6、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7、 “下得奇、下得有味”表现在忽来忽去、“息列索落”;“下得更像样”表现在“一层(阵)秋雨一层(阵)凉”。(解析:此题启示我们把握段内的中心句,将抽象性的词语具体化。)
8、 “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暗示时近黄昏,夕阳西沉。作者这样写是用日光之暖来反衬天色之冷,夕阳增添了秋天傍晚时的清冷和悲凉。这里是“雨后斜桥”,桥下有河,仿佛能听到秋水潺潺流动,更显得环境的幽静。桥上有树,在萧瑟秋风之中能想象出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水流。幽静、幽美之景如在眼前。(解析:这是一道补充想象性的题目,要求不仅能读出字面上的东西,而且要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9、作者写都市闲人,是写他的理想人生。作者不远千里来到故都,目的是要“饱尝”“秋的深味”。在“一椽破屋”他寻到了理想中的秋天,也就是他的都市“桃花源”,在这里他又寻到了向往着的“桃花源”中的人,即都市闲人,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他们无忧无虑的悠闲生活,这样就完整地描绘了他的都市田园生活的理想,“饱尝”了的故都的“秋味”。(解析:在这篇北国秋景的画图里,只有两幅画面出现了人,一是秋晨破屋,一是秋雨斜桥。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的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的内在关系,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10、C。(解析:《故都的秋》全篇笼罩着一种悲凉忧愁的情调,但在这幅画面里却是渗透了一丝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