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09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考试范围古诗词阅读材料采用浅显的课外阅读材料二.考试目标初步鉴赏浅显的古诗词三.考点解读重点是浅易的古代诗词,这几年考的大多
为绝句(四句),所以在复习时可重点关注。 2. “初步”说明难度不会太大。 3. “浅易的”说明所选篇目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4. 鉴赏是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从
诗词鉴赏的角度,对形象(意境)、
主题(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进
行赏析。渡汉江
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1.诗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写出了诗人与亲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心切。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 途经汉江时所作。2008山东中考题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诗人因为被贬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一)品析炼词 常见题型(三)意境分析
(二)名句赏析 [命题方向] 这首诗中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解题指津]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文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一)品析炼词四.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法闺 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忽”字最富表现力,为什么?答: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
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早 梅
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你认为哪一个字写得好?答: “一”字,因为“一”字说明此梅先于众梅,更显
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突出了题中的“早”字。
[命题方向]
1.此联是千古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语言、修辞等方法)
作简短赏析。
3.……
(二)名句赏析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的颔联写景中蕴涵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最后两句诗。 春行即兴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李华
[解题指津]
1.可从语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入手。
2.也可以从分析其语言技巧等方法入手。[命题方向]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 ……
[注]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像的形象。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三)意境分析【甲】绝 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甲乙两诗抒发了诗人 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漂泊异乡,盼望归期从军行
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
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答:这两个字刻画出了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英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答题套路:
① 抓住文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
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切忌:①空 ②偏③乱五. 整体解题方法首先是要略知诗词的基本内容其次是要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第三是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第四是要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五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该词表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2、你对划线句子是怎样赏析的?答:它表现了作者沉痛的亡国之思。答:把离愁说成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一样, 就此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万般的无奈。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棹(zhào)歌:船歌。 (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1)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
(2)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
荡漾起欢乐之情。
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都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答案(D)别 董 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六. 试试看——我来命题命题套路一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答: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遮天蔽日,一幅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命题套路二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答:作者一改前两句的落寞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祝你成功! 1、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1)作者把水面比喻成轻轻磨过的明镜,写它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类诗歌:
1、抒情诗
这类诗歌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它往往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感情,如:爱国、思乡、离别、伤时、怀古、等等。
有的是通过写景抒情,如唐代诗人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就是一首通过写景来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
有的是直接抒情,如北宋诗人张俞的《昨日入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者就是用直白的口气,借蚕妇的口吻来抒写自己感慨、不平和愤慨之情的。
在分析这类诗歌时,要从诗句表述的内容中,确定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范围,明确作者抒发的感情属于哪一类。
2、言志诗 这类诗歌中,有的是借某件事来表明作者的志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通过写送别友人,表明了自己虽流落他乡却始终保持纯洁高尚品格的志向。 有的是托某个物来表明志向,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就是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3、哲理诗 不少诗人还用诗歌来阐述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方式,阐述了要想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很高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学习书本知识,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