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 角的度量 教案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 角的度量 教案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22 06: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角的度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各种角的度数,并建立1度角的表象。
能力目标: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能区分内、外圈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量角器从未接触过,教材对量角器的介绍过于简单(只有一幅图片),学生又不懂得查阅资料学习;另外,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学生对量角器内外圈的读数会混淆,学困生根本不会使用量角器,不会读度数。根据以上学情,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分层教学。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
教学具准备:课件、量角器、卡片、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美丽的图片,而且这组图片中有我们刚学过的一种图形,现在比一比哪些同学的眼睛最明亮,请看:
出示课件。(先一张一张地展示一组建筑图,再把这组图定格到一张画面上,当学生说出角后,动画显示这建筑物中的角。)
师:这些角的大小一样吗?
师:你们观察的和老师一样,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它们准确的大小呢?
师: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
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分配体验为基础,通过“一组建筑图”导入新课,不仅在短暂的时间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师: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课件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
当说到0度刻度线时或中心点时,要动画显示它们的位置及名称。在认识内外圈刻度时,利用线条方向(动画)区别内外圈刻度,并显示其名称。
[设计意图:认识量角器对度量角的大小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学生从未接触过量角器,如果光凭嘴说教,学生很难明白。因此,我利用课件及课件中的动画来帮助学生认识量角器。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量角器中的各部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师:我们度量线段的长度有哪些单位?那我们度量角也有统一的单位。就是度,记作“°”。
师:多大的角是1°的角呢?(板书度的符号)
出示课件。
师:这其中的一份就是1°,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得来的吗?(同桌交流)
师:它是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1度的角。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建立1°角的表象,既直观又简捷。]
(3)在量角器上找角
师:我们认识了1°的角,那你们能找出30°、45°、60°、90°、120°的角吗?发给学生卡片。(量角器图)
学生找角。
展台上展示学生找的角。
[设计意图:这一步主要引导学生分清读内圈刻度线还是外圈刻度线。并从认识量角器到量角器上找角,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以在不断的生成疑问。整个认知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巩固内化,用量角器量角。
(1)小组合作尝试量角
(2)汇报量的结果与方法
(3)示范量角:让一个表现出色的学生在展台上量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老师示范写角的度数。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能否用简单的字概括上面的方法。
板书:中心对顶点 零线对一边 0在外读外圈数 0在内读内圈数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练一练第2题):在量角前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再由学生独立量角,集体交流。
(6)量一量我们周围不同的角。如桌面上的四个角,三角板的三个角等等。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合作量角——示范量角——总结方法——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通过手势等身体言语,精确刻画了“从哪里开始量”、“怎么读刻度数”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教学上重点与难点。]
3、比较角的大小。
出示角1和角2。(发卡片)同样大小的两个角,只是边的长短不同。量一量它们的大小。
出示两个一样的活动角,把它们叉开后分别放在展台上,由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它们的大小。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度量角1和角2以及活动角,一是能巩固新知,二是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悟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强化理解,总结延伸。
1、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还需要用到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与开头相呼应,以体现了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得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中心对顶点
零线对一边
0在外读外圈数
0在内读内圈数
教学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并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结论。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讲求针对性、提高性和巩固性,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学生生提出“什么时候读量角器内、外圈上的数字?”时,我没有抓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机遇,而把问题留到后面找30°、45°、60°、90°、120°的角时解决,这样处理不够恰当,如果马上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就能顺利解决区分量角时从哪一边的0°刻度线读起的教学难点,而不要留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应关注隐性目标,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思考,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度量角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使用量角器一种,本课的开始还应该增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角,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3、课堂教学要灵动有效。面对课堂生成要灵活处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当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时看起来课堂有点“乱”,老师应该怎样处理呢?
老师首先要把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透彻,对学生认知基础把握恰当。面对五花八门的课堂生成,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从中提取出新知的生长点认知的关键点,使学生能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探究,保证课堂活而不乱,省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