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5.1认识人民币 教案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5.1认识人民币 教案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22 13: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书p52-p53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这些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首先通过商店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买东西要用人民币,又分两个层次展示了1元和小于1元的纸币和硬币,供学生认识。例2通过换钱活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写钱数和单位换算的题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和的材料与环境。另外还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当浅入深,把所要学习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国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九种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2.在认一认、分一分、拿一拿、说一说等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在认一认、分一分、拿一拿、说一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人民币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
生:喜欢。
师:快来帮老师猜一猜,它的谜底是什么?
生:钱。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钱都可以干什么?
生1:可以帮妈妈买菜
生2:可以买玩具。
师:是啊!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无处不在。它可以帮助我们买喜欢的文具;有钱可以去游乐场里玩;还可以买到自己爱看的书或报纸,快了看看第四副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在存钱。
师:你们有存钱的习惯吗?你会用存的钱干什么?
生3:我会把零花钱存起来买玩具。
生4:我会用存的钱给妈妈买礼物。
师:这位同学真是孝顺的好孩子,我们可以把零花钱存起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用钱做些有意义的事,可以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学可上。
设计意图:首先激趣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简单问题让学生感知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能说出帮家长用钱买菜,或是帮妈妈买礼物之类的同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钱在不同的国家叫法是不同的。如:美国的钱叫美元,英国的钱叫英镑,泰国的钱叫泰铢,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小面额的币,也就是一元以内的。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认识1元、1角,同时总结方法。
师:说到人民币大家都不陌生,谁来做小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出示1元的图片)
生:1元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是“1”“元”的?
生:在钱币上找到很多“1”,还能找到“圆”?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把钱币编号中的1和发行年份中的1找出来,教师趁机教学生认识钱币编号和发行年份。
师:这个“圆”是大写的,我们通常写成“元”,它是人民币的单位之一。(板书人民币的单位有:元)
在钱币上还有一个字也在告诉我们这是1元,就是“壹”这是大写的“一”。
预设:如果有学生能指出这个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个字我们很少见到,你都能认识它,你一定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小老师的讲解,我来认一认下一张钱币。(课件出示1角)
??这是“1元”
生:不对,这是1角。
师:我发现了很多的1啊,难道不是1元。谁到台前来指一指,它是1角,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指出角字。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这是1角。刚才的“元”是单位之一,“角”呢?
生: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师:板书角。看来我们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不能只看数字,还要找到文字信息,只有数字和文字信息合在一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设计意图:通过1元、1角的对比,学生明确只找到数字信息还不够,必须还要找到文字信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找准面值。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运用方法认识更多的小面额人民币
师:我这还有很多的人民币,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认一认吗?
生:能。
师:我们来抢答,看谁认的多。(出示5角纸币、1元硬币、1角硬币、5角硬币、5分、1分、2分)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5分?
生:找到“5、分”。
师:现在的分钱已经不流通了,老师小的时候5分钱是可以买到一支铅笔的。元、角是人民币的单位,你们知道分是什么吗?
生: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师:对,人民币的单位有3个。领读。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的形式认识其它钱币,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回忆刚才老师总结的方法,快速认识钱币,也为后面的练习留出更多的时间。
师:每种人民币的样子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又会有相同之处,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国徽
师:对,国徽代表着我们的国家,人民币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我们要爱祖国,所以我们也要爱护人民币,不乱涂乱画,不损坏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国徽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小学生既要爱祖国,也要爱护我们国家的钱币。
2.运用方法给人民币分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民币的样子不同但是面值是相同的,你能找到吗?
生:1元、1角、5角
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生1:形状不同
生2:颜色不同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不同,其实他们的材质也是不同的,长方形的是纸做的叫纸币,圆圆的硬硬的金属做成的叫硬币,我们就可以以此来给人民币分成纸币和硬币,那么还可以怎么分类呢?
预设:生1:按颜色分
??????生2:按形状分
??????生3:按单位分
师:我们还可以用人民币的单位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类,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类标准,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分一分。
生:练习分类。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分类,同时也是对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拓展,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学生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分类标准,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3.学习单位换算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的太棒了,我要给表现好的同学发红包了,表现最好的是一等奖,其次是二等奖。
我们先来发一等奖,大家猜猜红包里面是多少钱?(1元红包、1角红包)
生:猜测
师:露出一些进行提示。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是看颜色,有的同学会说看到了数字。
师:开始发红包。同是一等奖,两位同学的面值不同,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他们得到的都是带有数字1的啊
生:1元大,1角小。
师:我要怎么弥补自己的错误呢?
生:给少的补上。
师:好,老师开始补钱,补到面值一般大时,你们喊停。
生:开始1角1角的数,数到10角。
师:教授1元=10角。板书领读。
????同学们好厉害,如果是2元呢?3元呢?40角呢?你能自己说一个换算吗?
生:2元=20角、3元=30角、40角=4元。
师:我们继续发二等奖。(1角、1分红包)
同1元=10角的教授方法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简单的教授换算,枯燥无味。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从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出现坚持不住的现象,我从学生最喜欢的发红包入手,一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想好好表现得到老师的红包,当老师的奖励不公平时,他们也会主动的去思考接下该怎么办。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师:同学们累了吗?我们来玩闯关游戏,看谁能闯关成功。
第一关:我说你拿,我拿你说
师:我来说面值,你们找到相应的钱币。5角、1角硬币、5分、2角、6角、1元1角
师:大家太厉害,我们来换一换,我拿钱数,你说面值。2元2角、2元6角、2角7分
总结方法:我们要找到相同单位的钱数加在一起,就是总钱数。按照元角分的顺序找。
第二关:我会填
师:这一关有难度,你们敢挑战吗?(53页做一做1题)
生:做题。
第三关:53页做一做2题
设计意图:闯关环节,换换紧扣,上一关的练习都是为下一关的闯关打基础。如果第一关练好,那么第二关就很简单了。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明古国,货币的发展也是历史悠久,请大家欣赏货币的发展史,要想了解更多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回家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下次课我们一起交流。
【教学板书】
????????????????????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1元=10角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但这个经验都是零散的。记得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特别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时。教师更应该先对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实际经验可以借用做一个细致的思考。基于这样的理念,备课前我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孩子没有接触过人民币的使用,只是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由家长付钱且很多家长现在的付费方式是微信支付宝,即使孩子们见到的人民币也基本上是1元及以上的人民币,对于1元以下,尤其是分钱现在已经不在流通,就更是知之甚少。
当然遇到困难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前我让学生对这一课进行了预习,学生对钱币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也只停留在家长告诉这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币,具体怎么去认识每种面值的人民币,并没有方法上的指导。因此我在设计第一环节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时,让一名同学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人民币的面值,同时问“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1元的”学生会在钱币上指出很多的1,如发行时间的1,钱币编号中的1,这时教师及时的对正确的肯定,对错误的讲解,也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孩子们都能指出钱币上的“圆”和“壹”,对于为什么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教师进行讲解这是大写的。并通过1元与1角人民币的对比记忆,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总结出认识人民币的简单方法---找到数字和文字信息,而对于其他颜色图案记忆法不做讲解,防止他们混淆。针对孩子们不总接触小面额人民币的这一特点,本课也只设计了国徽一个课外知识拓展,对学生爱护人民币进行思想教育。这样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学习,也就是写钱数和单位换算的练习。
把握学科特点,把生活材料上出“数学味”。上过这节课的老师都知道,40分钟里完成识别、分类、进率、换算等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所谓合理就是根据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情况,刪去非学科的內容,保存或挖掘其学科特点强的部分,本课的教学我对内容进行了大胆合理的取舍。辨别人民币有很多的方法,我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看数字和单位这种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分类的标准有很多,我要求学生操作的是按纸币硬币 和单位这两个标准进行分类,人民币上面蕴含的知识很多,我只重点介绍国徽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渗透爱人民币就是爱祖国的教育。其它的作为课后的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
在认识人民币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借助教具来认识,大家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如果在认识方法的环节就开始用,可能有的孩子整节课都在摆弄自己的教具,不能记住人民币的简单认识方法,也不方便组织教学。学生们第一次用教具我安排在了分类环节,让学生既动手亲自实践分类,又能在分类的同时辨别每种人民币的面值,达到了手脑眼的结合。
一节课上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整节课孩子们都是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从最初的猜谜语—总结认钱方法--抢答认钱币--动手分类--发红包学换算到最后的闯关游戏,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并在第三关活动后给孩子留出整理学具的时间,防止他们注意力被分散。不足之处:学生对写钱数的题做起来还有困难,说明在练习环节讲解不够,应该在多加练习,本节课只设计了老师与学生的你说我拿,应该再增加生生之间的你说我拿,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