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字,光亮人生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文革”时期的社会特点,把握小狗包弟的真正死因,了解一个时代的悲剧。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伟大人格,触摸作者受伤的灵魂。
人人自省,培养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巴金的歉疚、忏悔之情与严于自我解剖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从语文角度通过把握小狗的死因,解读一个悲剧时代
教学方法
点拨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自读课文,查阅有关巴金、《随想录》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常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先来欣赏一张巴金先生的全家福,这张照片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出示图片)
生畅所欲言(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照片中的这条小狗就是文中的包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先生专门为它写作的的回忆性散文《小狗包弟》。
二、研读文本
问题探究一:包弟是一条什么样的小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我们一起来给它建个档案。
要求:独立思考,研读文本,用时3分钟。
明确:
姓名:包弟
曾用名:斯包弟
籍贯:日本
历任主人:瑞典人、巴金的朋友、巴金一家人
特点:聪明乖巧,通人性,有情义(重点研读)
与人相处:深受巴金一家及朋友的喜爱,相处融洽
遭遇:被送上解剖台
问题探究二:作者为什么将包弟送上解剖台?
要求:独立思考,依据文本,小组讨论,用时5分钟。
明确:
作者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是他抛弃包弟的直接原因。
作者害怕包弟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导自己家中。
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是他抛弃包弟的主要原因。
艺术家与狗;红卫兵抄“四旧”;小孩打狗;年老工商业者被抄家;每人愿意接受一条狗
可见当时社会人性扭曲,道德沦丧,人没有基本的权利和尊严,人性不如狗性
(多媒体展示)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描述这场浩劫: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
阅读文中第9段的环境描写,分析文革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
(一生有感情朗读)
明确:美好的事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丑陋、悲伤与人与人的隔膜。最难过“物是人非”,而本段表现的是物非人也非,更添凄伤。
赏析文中省略号的好处
明确:该处省略号省略了巴金对包弟以及抛弃包弟一事的回忆,表达了他内心的愧疚与悔恨。
问题探究三: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从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巴金?
(学生齐读第10段)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依据文本作答。5分钟
明确:作者看待自己的行为是羞愧,充满歉意,忏悔。
从中看到了一个严于自我解剖,敢于说真话,呼唤人性,和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巴金。
研读重点句子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羞愧,歉意;真诚善良的巴金
朗读指导:巴金用文字塑造形象,我们用声音传达情感。本句应读出巴金的悔恨内疚之情,声调低沉有力,重读“羞耻”、“瞧不起”、“不能原谅”等能体现情感的词语。
示范读,生试读,生点评,齐读
2.“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自责,忏悔;自我解剖精神,具有历史责任感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歉意;有良知,敢于说真话
(多媒体展示)《感动中国》写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是: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三、教师总结
作者以一只小狗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一段十年浩劫。而巴金的这种自我反思和解剖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缺失的,尤其是在那个非人的时期。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只有真正反思自己的错误,才能够获得进步。也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精神,才能够在那个说谎成风的年代敢于讲真话。巴金先生用理性的光辉告诉我们如何审视自己,看待历史我们说,“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了解了这段特殊历史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并从巴金先生身上学到了严于自我解剖,敢于说真话的品质。
我学到了运用正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手法;学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学会运用关键词赏析句子含义;标点
通过朗读我能够更深刻的体会文章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
2.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小狗→历史→精神: 严于自我解剖
敢于说真话
课件12张PPT。小狗包弟巴金问题探究一:
包弟是一条什么样的小狗?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要求:独立思考,研读文本,
用时3分钟。小狗档案姓名:
曾用名:
籍贯:
历任主人:
特点:
与人相处:
遭遇:
问题探究二: 作者为什么将包弟送上解剖台?要求:
独立思考,依据文本分析,形成小组成果。5分钟。
明确:
作者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
社会环境(主要原因)
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文革:
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阅读第11段的环境描写
分析作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探究三:
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巴金?要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依据文本作答。5分钟。明确:羞愧,歉意,忏悔 严于自我解剖,敢于说真话
呼唤人性,历史责任感
“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思考:
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巴金的《怀念萧珊》。
2.联系课文,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写一点独特的感想,与同学讨论。《小狗包弟》评测练习
满分:100分 建议用时:1小时
一、课内基础知识(3小题,共9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款(kuǎn)待 揪(qiǔ)回来 欠债(zhài)
B.呻(shēn)唤 作揖(yī) 浩劫(jié)
C.拍摄(shè) 吠(fèi)叫 解剖(pōu)
D.萧珊(shān) 叱(chì)骂 熬煎(jiān)
答案解析:A(“揪”应为ji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作揖 歉意 舌头舔 B.厌倦 说谎 添了血迹
C.租赁 虫蛀 逆来顺受 D.公寓 俱乐部 绿草如荫
答案解析:D(“绿草如茵”)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3分)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______,______。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
A.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B.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忠实地看守着我们的安全
C.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D.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忠实地看守着我们的安全
答案解析:C
二、课内文本阅读(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4.第一节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4分)
答案解析: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在“我”家为“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5.“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为什么说“终于”?表达了什么意思?(4分)
答案解析:“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表达了注定与小狗包弟一样,都要受到摧残的意思。
6.第二节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说说其所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答案解析: 第二节主要是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回忆往事的。
这种描写在艺术上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
7.节选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如何表达的?(4分)
答案解析: 节选部分形式上表达了作者对小狗的歉意,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谴责。表达手法十分含蓄。
课堂延伸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8~12题。(4小题,21分)
废园外
巴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能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的感情。
C.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D.未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企盼。
E.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9.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9.CE
10.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激的情感。
11.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之下了,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12.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四、语言运用
13.下面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次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使之通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①但是有一点我没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
②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
③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④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我才写东西。
⑤我说过我不是个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说真话。
⑥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答案解析:③②⑥⑤④①
解答时,首先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览全部句子,确定此段内容是在论述“我”,剖析“我”,所以应确定③句为首句,接着②句“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是对③句中“充满矛盾的人”作一说明,然后以时间为序,⑥句从年轻时候写起,到此已确定部分顺序为③②⑥。剩下的⑤、④、①论述的都是关于“写作”方面的事情,⑤、④、①在排序时应注意⑤句中“我说过”的领起转换作用,①句中“但是”的转折前挂作用,据此可确定顺序为⑤④①,故总的顺序为③②⑥⑤④①。
五、写作(50分)
14.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是带不走的。请结合巴金的作品、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及本人对老人的了解写一篇文章缅怀巴金先生。要求:不少于400字。(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