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经典授课教案-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科学经典授课教案-3.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22 16: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7-58页第5课时。
二、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习认识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基础上教学的,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沉浮实验。这是本课的重点。沉浮实验仍然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由于被检测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头、金属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学生将很容易观察到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金属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学生能够进而认识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其他有关沉与浮的问题将在五年级的科学课里去研究。二、认识木头: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将对木头特性的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的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因此,我是这样处理教材:指导学生按“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认识程序设计教学的。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 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教学条件分析:
(1)教学常见物品沉浮实验,认识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是与材料有关,金属类材料制成的实心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沉的,塑料和木头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纸的情况比较特殊,开始时可能是浮的,全部浸湿后会沉入水底。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木质材料的物品,说明其的特性,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对木头特性的认识扩展到更远的方面,丰富了学生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强化了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②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下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②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②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③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七、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片、塑料棒、、小木块、木片、螺丝钉、小铁珠、玻璃球、玻璃片等。(必须是实心物品)。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要求,实验表格,一些木质材料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头戴乌鸦的头饰出场)
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老师在扮演哪种小动物吗?
生答 :乌鸦
继续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乌鸦的故事啊?
学生自由回答
看来啊,你们都是爱看书的好孩子,哪位同学能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呢?
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师出示两个半瓶水(细口瓶),小石子、小泡沫块,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扮演一只小乌鸦和我这只大乌鸦比一比谁能喝到这两只瓶子里的水。
学生上台,学生选择小石子放入瓶中,教师选择泡沫放入瓶中。
学生观察判断谁能喝到水,说明理由。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学起于疑,疑源于思,思能生智,从而引发探究。由学生熟悉的小故事导入,在学生游戏和玩乐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把思考与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二)猜想假设、发现问题
1.认识材料
今天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组长打开我们的材料盒和小组成员一起分析这些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多媒体出示活动的要求:
(1)把同一材料的物品放在一边。
(2)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给材料进行分类,把同一类的放在一块。
(3)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声音小,活动的程序好,速度快。
2、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
分发实验报告单,请分错的同学按实验报告单作简单的调整。
3、沉浮的预测:
(1)如果将这些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材料能够让乌鸦喝到水呢?请大家猜一猜。
(2)猜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简明方便,我们用铅笔标出向下的箭头“↓”表示“沉”;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
(多媒体出示记录表对学生进行指导,怎样用箭头标出沉浮。学生对照试验记录单学习记录的方法。)
学生对给出的材料在水中沉浮进行猜测。将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4、学生分组进行猜测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看法,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了前面“乌鸦喝水”的游戏的“热身”,学生的思维线已经伸长了许多,此时引导学生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在体验性的活动化教学中科学概念的建构才显得有意义,实现认知的迁移、转化,从而经历应用已有知识再建构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的制定:
各组学生讨论后制定出实验的方法并据此进行实验。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预测结果呢?
(2)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
(3)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2、动手实验
(1)实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以纸片为例,教师演示操作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大家觉得实验还要注意些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①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②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测试材料,一种材料测试完之后即取出,再进行下一种材料的测试;
③请操作员每次拿起一件物品,轻轻的将物品放入水中,防止水滴溅到桌面上,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反复验证;
④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用钢笔记录,以便于和前面的猜测进行对比),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⑤请卫生员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⑥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找自己身边的材料试一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读实验要求,音乐响起学生开始动手实验,音乐停止学生坐正,等待汇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和刚才的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呢?(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小结:是呀,实验是验证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事实,相信科学。
请各组组长统计一下小组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是否接近,相差多少?(学生统计后教师找出准确率最高的一组,在记录单上印上“科学小明星”奖章,并能像聪明的小乌鸦一样喝到“水”。)事实胜于雄辩,恭喜你们!准确率这么高,说明你们小组成员平时能够认真观察材料,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材料!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提供给学生一个手、脑并用的机会,对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都很重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进行科学方法训练。)
3.通过实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汇报结果:(课件出示实验表格及填空题)像铁、铝、铜这样的 金属 材料,在水中容易 沉 ;像 木头 、 塑料 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 浮 。物体的沉浮跟 材料 有关。
教师拿出实验方法指导时做的纸片实验的水槽,让学生再次观察,问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纸片沉到水槽的底部了。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开始观察纸片是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观察却发现它沉下去了!揭示纸的吸水性。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同时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相互帮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四)走进生活、认识木头。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木头具有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它的这一特性呢?(教师出示木船的图片)
2、木船正是利用了木头浮于水面的这一特性。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木头,它又利用了木头的什么性质呢?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3、请各组进行组内讨论,并填写完成课本第58页的气泡图。(学生汇报)
4、(教师补充学生未能找出的用途和对应性质的图片)老师收集了一些木制品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屏幕出示“木制品”图片)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探究。
5、木制品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8页内容一棵成材的树木在自然界至少需要生长十几年。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工采伐(尤其是很多的乱砍乱伐),(屏幕出示破坏浪费森林资源的图片)世界上的森林正在急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容易引发沙尘暴(屏幕出示“沙尘暴”图片)。
请你们谈谈读完这段内容之后自己的看法。
6、是呀,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意识到了危机,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来代替木材,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设计意图:把科学概念外化为生活经验,让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激发爱科学、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2、结束语: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其他的材料,科学的使用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十、实践作业:
老师愿意和大家一样做一名环保志愿者,在我们的记录单后面就印有一份环保宣传单,请同学们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十一、教学板书:
材料的沉与浮
十二、教后反思: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我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与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提出今天这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在此,我再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个特性,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第二组“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板书是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木头的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还应和预测做些比较,应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另外还应加强拓展,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