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两首练习(含基础练习、培优练习、提高练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4《诗经》两首练习(含基础练习、培优练习、提高练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2 21:25:15

文档简介


《诗经》两首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一)
柏 舟
《诗经·邶风》
汎彼柏舟①,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②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
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
日居月诸,故迭而微⑨?心之忧矣,如匪浣衣⑩。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 ①汎(fàn):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匪,非。鉴,明镜。茹,含,容纳。以上两句是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④据:依靠。⑤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选,屈挠退让的意思。⑥悄悄:苦愁状。⑦觏(ɡòu):通“遘”,遭遇。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⑧这句是说醒悟的时候越想越痛。⑨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之衣污垢长在。
1. 下列有关《柏舟》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章以“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引出“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B. 第二章写女子想一吐烦忧,谁料兄弟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
C. 第三章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满腹辛酸,自悲身世。
D. 第五章中,女子把幽怨的目标转向日月,表达自己的怨恨像洗不干净的衣服,没法消除。于是只能一走了之。
E. 本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全诗是围绕这一女子的悲惨遭遇展开,主要表现社会的不公。
2. 这首诗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其“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止。集于苞栩⑥,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⑦,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 ①(fēi):马行走不停的样子。②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③啴啴(tān):喘息的样子。④骆:白毛黑鬣的马。⑤(zhuī):斑鸠,鹁鸠,鹁鸪。⑥苞:草木丛生。栩:柞,栎。⑦杞:杞柳。⑧骎骎(qīn):马快速奔跑的样子。⑨谂(shěn):思念。
1. 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 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 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 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 “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2.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三)
行香子
赵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 “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2.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BE
试题分析:D项,第五章中,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E项,“主要表现社会的不公”没有依据。《国风·邶风·柏舟》全诗五章,每章六句,从此诗的内容看,似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其抒情口气,有幽怨之音,无激亢之语。所以,诗歌主要表现女子的忧愤之情。
【答案】全诗紧扣一个“忧”字,表现了一个女子自伤遭遇,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幽怨之忧。从诗歌中,不难看出这位女子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更无以解。
试题分析:全诗共五章三十句。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第四章诗对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从何而来的问题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末章作结,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
(二)
【答案】BE
试题分析:B项,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但诗人所见并不单有鹁鸪鸟,而诗中只写鹁鸪鸟,可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不当,这是诗人精心筛选出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意象。E项,从原诗看不出“王事”是指“连年战争”。“将母来谂”意思是寄托我对母亲深深的怀想,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
【答案】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除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之外,诗人还借景抒情,用鹁鸪鸟的自由自在与“我”的奔波劳顿形成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试题分析: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略见一斑,全诗共五章,每章五句,交互使用赋和兴两种手法,叙其事,抒其情,写诗人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奔波在外的辛劳和不能在父母身边奉养的遗憾。此外还用鹁鸪鸟与“我”和“我”的马儿对比。考生选取两点,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即可。
(三)
【答案】A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加悲凉。
【答案】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之情。“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之情。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试倚危楼,将远恨” 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怀才不遇。

《诗经》两首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来源:Z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
11、默写:
(1) ,子无良媒。???
? ,体无咎言。??
不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
(2)《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的高兴心理的诗句 , 。
(3)《卫风?氓》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的诗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 。
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 。 [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2.【答案】 B
【解析】 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 ”;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3.【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
4.【答案】 C
【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5.【答案】 A
【解析】 “孔”意为“很”。
6.【答案】 C
【解析】 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
7.【答案】 C
【解析】 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8.【答案】 C
【解析】 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9.【答案】 D
【解析】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0.【答案】 C
【解析】 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比喻声音细微或形势危急,这与句中写熙熙攘攘的游玩、购物的人不一致。D项二三其德:指三心二意。
11、默写:
(1)匪我愆期?
尔卜尔筮
泣涕涟涟
(2)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来源:Z+xx+k.Com]

《诗经》提高练习
一、基础提升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世外桃园 既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剑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止:句尾语气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聘:问
C.行道迟迟 迟迟:很晚
D.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业业:高大的样子
3.下列加点的“以”字不能作介词理解的一项是(  )
A.秋以为期 B.以望复关
C.以尔车来 D.以我贿迁
4.下列有关《诗经》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下列对《采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第五章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描写我方军队的军威。
B.这首诗中既有叙述,也有议论,更有抒情,把出征的原因、战争的进程、自己内心的痛苦交代得清清楚楚。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艰苦情况。诗歌表达了战士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6.《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拿来做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
A. ①⑤③④② B. ③⑤④②①
C. ②④①③⑤ D. ①③⑤②④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7.所选文段有三处使用了比兴手法,请你用“——”画出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实际的含义是什么?
8.选文对女主人公进行了________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文章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融进了________________之中,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对着心上人的家乡远远地痴望,形象鲜明,情意动人。
(4)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采薇》中对比主人公昔日离开家乡与如今战斗归来的场景,以表现其复杂心情的经典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表达交流
11.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以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参考答案
1.解析: A.糜—靡,园—源;B.糜糜—靡靡,聘—骋;C.戍—戎,遑—皇。
答案: D
2.解析: C.迟迟:行动迟缓的样子。
答案: C
3. 解析: “秋以为期”,是“以秋为期”的倒装。“以”跟“为”连用,把秋天作为婚期,作介词用,意为“把”。“以我贿迁”,把我的嫁妆接过去。“以尔车来”,用你的车子来(接我),与“秋以为期”“以我贿迁”两例用法相近,也是介词,意为“用”。“以望复关”,来望复关来的人,跟上一句构成目的关系,引出前句“乘彼垝垣”,登上那倒塌的墙的目的是遥望复关来的人。
答案: B
4. 答案: D
5. 解析: 第五章是直接描写我方军队的军威,没有运用起兴手法。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空根据空前的“但”以及“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等内容可知,应填上与前面意思相反的的内容,因此分析几个句子,①句最为合适,可以排除BC两项;二三两空应有一个逻辑顺序,按照这个逻辑顺序应先填写③句,再填写⑤句,可以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7.答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是写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另一方面是写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枯竭。
8. 答案: 心理 叙述和议论 古代社会妇女在婚后被任意遗弃
9. 答案: (1)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解脱。女子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
(2)女子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总是三心二意。
10.答案: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6)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1.答案: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进行断章取义、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