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2 12:4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1945
每个中国人
无法忘却的历史!
日军占领沈阳城
卢沟桥事变
日军占领长城
南京总统府被插上日本国旗
充斥街头的难民
沿街乞讨的难民
日军焚烧中国百姓民宅
日军轰炸引发上海南部大火
国殇
上海南站被轰炸后孤儿的哭泣
轰炸后的重庆街头
国殇
国殇
日军杀害中国儿童
日军在沈阳城楼上射杀中国百姓
国殇
国殇
日军割下抗日志士的头颅示众
国殇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练习刺杀的靶子
国殇
日军活埋中国百姓
国殇
日军将南京大屠杀被害军民尸体投入长江
被残酷杀死的幼儿尸体
国殇
国殇
尸骨累累的万人坑
国殇
1937年日军在上海的暴行
国殇
日军使用毒气弹进攻中国军队
国殇
黑太阳——731细菌部队
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间,中国平民约有900万死于战火,另有800万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万人成为难民。

中国在战争中所承受的损失极大,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
1931.9.18
1936.12.12
1937.7.7
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抗战
共产党抗战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徐州会战
七七事变

武汉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
徐州会战是以江苏徐州为中心,在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包括滕县之战、台儿庄战役等战役。

台儿庄
思考: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从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概况
时间
地点
指挥
歼敌
影响


1938年3月
以徐州为中心,决战台儿庄。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李宗仁在台儿庄
血战台儿庄
尸横遍野
的日本鬼子
概况
时间
地点
指挥
歼敌
影响


1938年3月
以徐州为中心,决战台儿庄。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歼灭日军10000多人
李宗仁
台儿庄战役打响后,负责指挥作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邀请周恩来共话战局。李宗仁的“杂牌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他们放下自私,携手共赴国难;中共则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六里石村,百多户人家,只不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落,却是大战时的后勤基地之一……
根据材料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
概况
时间
地点
指挥
歼敌
影响


1938年3月
以徐州为中心,决战台儿庄。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歼灭日军10000多人
李宗仁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中国共产党在徐州会战前就提出,派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等领导干部到武汉。
中国政府
日本
武汉会战之保卫大武汉
1938年6月,日军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
万家岭大捷
江西万家岭战役消灭日军3000余人。
七七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8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加剧反共摩擦,如皖南事变。
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相持阶段战场形势变化

学习与探究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师失地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人口4.6亿,日本0.9亿,但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二战打的就是钢铁;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当日本已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材料二 在1937年,中国飞机数量不过日本的1/7,而且不论是质量、装备的保障潜力,还是飞行员的技术水平,都与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差距甚大。当1937年宋美龄以中国航空委员会的名义,聘请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来华考察中国空军的状况,以帮助中国制定航空发展计划时,陈纳德评论当时的中国空军,是“一个绳索的尽头”,而笨拙的中国飞行员驾机在空中,犹如“射击游戏中没有上发条的鸭子”,只有挨揍的份。
材料三 淞沪之役,我们战线由闸北到江湾以迄浏河,逶迤数十公里,配置二三十个师在阵地死守,一个师被打完了,跟着补上第二个师,第二个师被打完了,又补上第三个。这样,在士气上虽然可以博得人们的喝彩,得到英雄的威名,然就作战利害而言,尤其在我国军事装备劣势条件之下,那是不行的。因为大凡作战,其阵地的布置必须有重点。但是这样的摆长蛇阵,没有重点,虽然处处防守,而处处力量都感觉薄弱。结果一处被敌人击破,全线就同归于崩溃了……
材料四 1938年6月,为了防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蒋介石命令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秘密在郑州花园口炸决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花园口决堤,直接淹死、饿死群众即达89.3万多人,先后逃离家园者391万多人,淹没耕地2994.3万多亩,受灾面积达3省44县5.4万多平方千米,农工各业经济损失,以战前币值折算,超过10.9亿元。
材料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中国派遣军驻广州军进攻香港,日军驻武汉之集团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进攻,从而牵制中国军队转用广东方向,阻止中国军队援助英军保卫香港。为此,武汉日军再次进攻长沙。
依据材料分析日军再次进攻长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问题探究:
第三次长沙会战
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情况。
时间 1941年12月 长沙
经过 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打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长沙外围的日军。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缴获的战利品
长沙会战指挥者
薛岳将军
材料一 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地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有决心,有实力……
——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
材料二 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恢复。
——日本防卫厅编写的战史
材料三 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云彩确见光彩夺目。
——伦敦《每日电讯报》
材料四 中国第三度的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
——美联社记者福尔门
材料五 第三次长沙会战,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

材料六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进程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抗战胜利
台儿庄战役

正面战场:上高会战、晋南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缅北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豫中会战、滇西作战、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
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1931.9.18
1936.12.12
1937.7.7
西安事变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主要的会战?有何积极意义?
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

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今日观察
场景一:河北地道战遗址被“国军”“汉奸”攻陷
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内,到处穿着国民党和伪军军服,在“青天白日”旗前摆剪刀手照相的男男女女。
场景二:黑龙江省某县为“日本拓荒团”死亡人员立碑
为了吸引日本相关企业在该地投资,黑龙江省某县投资约70万元人民币,为“日本拓荒团”死亡人员立碑 。? ???
“拓荒团”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真正占领中国,日本向中国派来的组织,不仅有军队,还有大量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拓荒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无法计数。
这样的历史该不该“再现”?为什么?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 ?
我学到的方法 ?
我还要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