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感受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法指导:
关注文中的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为何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两个用文字记录下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作者、作品简介。
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多媒体展示PPT)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瘫痪(?? )(??? ) 憔悴(??? ? ) (?? )
侍弄(?? ? )捶打(??? ) 絮叨(??? )御膳房(?? )
B、解释下列词语
暴怒无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诀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絮叨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范读课文1-2段,学生自由读课文3-7段。
4、学生代表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看菊花
“我”的态度
母亲的表现
事情结果
第一次:母亲问我看菊花
“不,我不去”性情暴躁
扑、哭 着急、悲伤
“我”不同意,没去成
第二次:母亲求我看菊花
“好吧,就明天”同意去
喜出望外
母亲去世,没去成
第三次:妹妹推我看菊花
懊悔、自责、怀念母亲
“我”和妹妹看菊花
2、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暴怒无常)→“要好好儿活”(再生——重获信心)。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第一次:母亲问我 性情暴躁 着急、悲伤 绝望
看菊花 第二次:母亲求我 勉强同意 喜出望外
第三次:妹妹推我 懊悔、自责、怀念母亲 再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与无私的母爱。
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向话的理解。
明确:第一个“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地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2、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3、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划线词语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明确:“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海恨的心情。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明确:“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水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水远的诀别。
明确:“绝”和“竞”,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水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三、拓展延伸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菊花 母亲 “我”
生命的顽强不屈 “好好地活” 懊悔
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坚强不屈 自责
母亲精神的体现 永不言弃 怀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合作探究
目标导学: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明确:母亲慈爱,宽容,细心,无私,坚强,睿智。(答案合理即可)
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
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她的无私和坚忍,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倾诉
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教师补充人物描写方法: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人物描写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细微的刻画)等。尤其细节描写,要抓住重要细节和关键字加以分析。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母亲躲出去,是为了让儿子尽情宣泄心中的痛苦。她偷偷地注意儿子的动静,是害怕儿子自己伤害自己。“悄悄”和“偷偷”的背后,是母亲的无奈和伤痛。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急切,“哭”字表现出心疼儿子的悲痛。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挡”字描述母亲的行为,要占据儿子的视线,害怕儿子触景生情。“憔悴”的脸,一是说明母亲病情已经很严重,二是体现对儿子生活的担忧。
除了人物描写方法,文章还善于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心情,试着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作用。
教师补充环境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也就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烘托人物心情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明确:“天上北归的雁阵”隐含春天已经来临,但是对于瘫痪的“我”来说,美好的事物反而触发“我”内心的伤痛,暴怒无常。
、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明确:“树叶飘落”意味着生命消逝,暗示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信心。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明确:“花开得烂漫”,表明“我”已经从悲伤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人生,活出生命的美丽。
、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怀念秋天?
明确:菊花一般象征生命的顽强不屈,在本文中,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期望,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菊花精神更是母亲精神的体现。
表层含义:作者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母亲也是在秋天去世的,秋天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深层含义:秋天更隐含了生命的成熟、思想发生蜕变。因此,《秋天的怀念》更有深意和内涵。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附: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 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秋天的怀念 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细微的刻画)
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作业设计
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两个片段用文字记录下来,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