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2 17:43:15

文档简介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培优练习
1.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铜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的长度,夏天和冬天的测量结果比较是(  )
A.夏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B.一样大
C.冬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一捆粗细均匀的铜丝(如图所示),请你设计方案估测出这捆铜丝的长度。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3.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54cm。
(1)“26”型号车轮的直径是   m,周长是   m。
(2)给你一把量程为2m的卷尺和一辆“28”型自行车,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请你写出测量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你测得的物理量:
①用卷尺测出   ;
②算出车轮的   ;
③用红布条在自行车轮上做一个记号(或用气门芯做记号),让记号与跑道的起点重合,推着自行车沿跑道移动一圈,记下   ;
④跑道长度的表达式为:   (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   mm.(保留两位小数)
5.某学生为测定语文课本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
(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
(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
(d)取得语文书内20页叠齐压紧。
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   ;上述步骤中   、   步骤是错误的,应改为   ,   。(至少找出两处错误并进行改正)
答案和解析
1.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铜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的长度,夏天和冬天的测量结果比较是(  )
A.夏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B.一样大
C.冬天测得的数据大些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物体热胀冷缩后微小长度变化的判断比较能力。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由于铜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铜尺的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大。
【解答】解: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铜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玻璃的实际值偏小;冬天
由于铜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因此对于同一块玻璃的测量,其冬天的读数比夏天大,所以
选项A、B、D都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玻璃的长度为参照物,依据铜尺的热胀冷缩特性,判断测量值与正常值之间的微小变化。
2.一捆粗细均匀的铜丝(如图所示),请你设计方案估测出这捆铜丝的长度。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分析】先测出铜丝质量M,用剪刀剪一段铜丝,用天平测出质量m,用直尺测长度为l,因为密度相同,据此列方程可得细铜丝的总长度。
【解答】解:
先测出铜丝质量M,用剪刀剪一段铜丝,用天平测出质量m,用直尺测长度为l,
设铜丝的横截面积为S,由于密度相同,
由ρ=可得:ρ==,
由此可得,这捆裸铜线的总长度L=l。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测量质量求物体长度的方法,关键是用好“一段铜丝和整卷铜丝的密度相同”这一隐含条件。
 
3.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常见的自行车有“28”、“26”和“24”等型号,这些型号是按车轮直径的尺寸命名的,如“26”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26英寸,1英寸=2.54cm。
(1)“26”型号车轮的直径是 0.66 m,周长是 2.07 m。
(2)给你一把量程为2m的卷尺和一辆“28”型自行车,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请你写出测量步骤,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你测得的物理量:
①用卷尺测出 自行车轮的直径D ;
②算出车轮的 周长C=πD ;
③用红布条在自行车轮上做一个记号(或用气门芯做记号),让记号与跑道的起点重合,推着自行车沿跑道移动一圈,记下 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n ;
④跑道长度的表达式为: s=nπD (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分析】(1)根据1英寸=2.54cm,即可得出26型号车的车轮直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L=πd即可求出26型号车的车轮周长;
(2)学校跑道的长度比较大,无法直接测量;
可从自行车的轮胎上找出轮胎直径,求出周长;
然后在轮胎上做上一个小标记,数出绕操场一圈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乘以轮胎的周长就是路程。
【解答】解:
(1)由题意可知:“26”型号车直径即为26英寸,英寸与cm的换算关系是:1英寸=2.54cm=2.54×10﹣2m;
所以“26型号车的车轮直径d=26×2.54×10﹣2m≈0.66m,
则其周长L=πd=3.14×0.66m≈2.07m;
(2)学校跑道的长度比较大,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自行车进行测量;
①用卷尺测量出自行车轮的直径,记为D;
②算出车轮的周长C=πD;
③在自行车上绑一个红布条,推着自行车,数出绕操场一圈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n(可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带着另一个人,后面的人数圈数);
④跑道长度为:s=nπD。
故答案为:(1)0.66;2.07;(2)①自行车轮的直径D;②周长C=πD;③自行车轮胎转动的圈数n;④s=nπ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英寸与cm的换算关系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会计算圆的周长公式计算车轮周长;此题同时考查的是测量路程的方法。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 ,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 1.93 mm.(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1)首先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估读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然后看物体是从哪个刻度开始,到哪个刻度结束,物体的准确值为多少,估读值为多少,最后把准确值和估读值加起来就是该物体刻度;
(2)漆包线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漆包线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漆包线直径d=。
【解答】解:
由图可知,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0.1cm,线圈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00cm,末端刻度值为9.85cm,所以线圈的长度是L=9.85cm﹣6.00cm=3.85cm;漆包线的铅笔上紧密排绕20匝,则漆包线的直径d==≈0.193cm=1.93mm。
故答案为:0.1cm;1.93。
【点评】注意用线圈总长度除以求漆包线的匝数得出的数值,数值的分度值应和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
 
5.某学生为测定语文课本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
(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
(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
(d)取得语文书内20页叠齐压紧。
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 bdac ;上述步骤中 c 、 d 步骤是错误的,应改为 d= , 取100页 。(至少找出两处错误并进行改正)
【分析】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及零刻度是否磨损,测一张纸的厚度误差大,测一叠纸的厚度,在算出每张纸的厚度,误差会小些。
【解答】解:
首先检查三角尺零刻度是否磨损,再取一定数量的纸张,用三角尺测量这叠纸的厚度L,最后用所测厚度除以纸张的张数就可以了;故顺序是:bdac;
取了20页的纸张,即10张纸,每张纸的厚度应该是:;取得语文书内20页叠齐压紧,20页纸的厚度太小,测量误差很大,所以可以取100页纸。
故答案是:bdac;c;d;d=;取100页。
【点评】考查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知识点,注意页数和纸张的张数的区别。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基础练习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  )
A.成年人的身高 B.一张课桌的宽度
C.一张纸的厚度 D.一只钢笔的长度
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应记录为(  )
A.21cm B.2.1cm C.21.0cm D.2.10cm
3.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下列选项中与PM2.5颗粒物大小相当正确的是(  )
A.米粒 B.柳絮 C.细菌 D.原子
4.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5.关于物理实验中的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B.错误只能减少,不能消除
C.误差的产生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
D.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6.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7.同学们使用的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
A.26 nm B.26 mm C.26 cm D.26 dm
8.位于中国科技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中展览了很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展品,让公众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下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如图给出的四展品中,用来计时的是(  )
A.
水转纺车
B.
日晷
C.
地动仪
D.
水转石磨
9.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C.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10.如图,圆锥体的高h为   cm
11.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宽度是   cm;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需要选择哪种测量工具?   (选填“A”或“B”)
12.如图,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cm。
13.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
则:(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
14.测量得某物体长25.82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估计值是   cm。
15.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合   m。

答案和解析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  )
A.成年人的身高 B.一张课桌的宽度
C.一张纸的厚度 D.一只钢笔的长度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张课桌的宽度在40c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张纸的厚度在100μm=0.01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只钢笔的长度在15cm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所测物块的长度,应记录为(  )
A.21cm B.2.1cm C.21.0cm D.2.10cm
【分析】使用刻度尺之前,需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完好、量程和分度值,如果零刻度线已经发生磨损,可以从某一个完整刻度开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0.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10cm,物体长度为2.10cm。
故选:D。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下列选项中与PM2.5颗粒物大小相当正确的是(  )
A.米粒 B.柳絮 C.细菌 D.原子
【分析】首先对PM2.5的直径作出估测,然后根据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了解作出选择。
【解答】解: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50μm,PM2.5的直径大约是头发丝直径的,
所以PM2.5的直径为=2.5μm=2.5×10﹣6m=2.5×10﹣3mm=2.5×103nm。
A、一粒米的长度在2m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柳絮的直径在250μ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细菌的直径在2.5μm左右。故C符合题意;
D、原子的直径小于1n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4.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分析】首先要对人的脉搏有个初步的了解,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20次;故A错误;
B、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远超过40次;故B错误;
C、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达不到140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5.关于物理实验中的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除误差
B.错误只能减少,不能消除
C.误差的产生可能与测量工具有关
D.测量时多估读几位数字就可以减小误差
【分析】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只要规范测量,遵循仪器的使用规则可避免错误,但是误差不能消除,因为它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消除。
【解答】解: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有关;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完全消除误差;而错误是可以避免或消除的;
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尽量使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等等;多估读几位数字不可以减小误差。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6.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精确测量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下面读数正确的是(  )
A.20s B.3.2min C.200s D.180s
【分析】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0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停表的读数为3min20s=200s。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停表的读数方法,注意把内、外盘的示数相加即所测得的时间。
 
7.同学们使用的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
A.26 nm B.26 mm C.26 cm D.26 dm
【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物体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对生活实际的了解,选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长度即可。
【解答】解: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2.6dm=260mm=2.6×108nm;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可解答。
 
8.位于中国科技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中展览了很多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展品,让公众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宏观视角下感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如图给出的四展品中,用来计时的是(  )
A.
水转纺车
B.
日晷
C.
地动仪
D.
水转石磨
【分析】熟悉古时计时工具,根据你对给出工具的了解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有许多中,常见的有:“日晷”、“漏”、“焚香”
【解答】解:古诗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日晷”、“漏”、“焚香”。水转纺车、地动仪、水转石磨墨都不是来计时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时间的测量工具,因此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
 
9.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
B.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C.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
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
【解答】解:A、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
B、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正对刻度线。故B正确;
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线是否磨损,已经磨损的,应该从其它整刻度量起,然后减去前面的刻度作为物体的长度。故C错误;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注明单位,没有单位数字无意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正确使用刻度尺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改进实验方法,减小误差。
710.如图,圆锥体的高h为 3.22 cm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由图知,圆锥体顶端三角板对应的刻度为1.78cm,圆锥体底部对应的刻度为5.00cm,所以圆锥体的高为h=5.00cm﹣1.78cm=3.22cm。
故答案为:3.22。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11.如图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宽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物体的宽度是 1.40 cm;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需要选择哪种测量工具? A (选填“A”或“B”)
【分析】①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读取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数值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如果物体最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只要读出右侧所对刻度即可;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解答】解:由图知,图中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零刻线对齐,右侧与1.4cm对齐,估读为1.40cm,所以此物体的长度为1.40cm;
测量教室的宽度时,准确程度不需要太高,到1cm即可,同时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一些,所以选择钢尺。
故答案为:1mm;1.40;A。
【点评】此题考查了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择原则,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12.如图,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2.50 cm。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铅笔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5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2.50cm。
故答案为:2.50。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3.有六名同学,使用同一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
则:(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2)其中一位同学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L3=17.28cm 。
(3)一位同学测量结果不合理的是 L6=18.805cm 。
(4)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18.82cm 。
【分析】①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②对于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解答】解:(1)从L1=18.82cm;L2=18.83cm;L4=18.81cm;L5=18.80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从六个测量结果看,L3=17.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
(3)L6=18.805cm的分度值是0.1mm,测量结果不合理;
(4)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这本作业本的长度为:L==≈18.82cm。
故答案为:(1)1mm;(2)L3=17.28cm;(3)L6=18.805cm;(4)18.82cm。
【点评】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14.测量得某物体长25.82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估计值是 0.02 cm。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倒数第二位与分度值对应;
(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
【解答】解:(1)由木块长25.82cm可知数字5是倒数第二位,即毫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1cm=10mm,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所以准确值为25.8cm=258mm,估读值0.02cm。
故答案为:1;0.0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测量数据的估读、记录方法,关键是由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找出刻度尺的分度值。
 
15.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1mm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3.80 cm合 0.0380 m。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6.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9.80cm,物体长度为9.80cm﹣6.00cm=3.80cm=0.0380m。
故答案为:1mm;3.80;0.0380。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提高练习
1.以下对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做的一些估测中,最合理的是(  )
A.课本的宽度约为1.8dm
B.课本的长度约为0.5m
C.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
D.课本全书的厚度约为5cm
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脉搏跳动一次 B.人眼睛迅速一眨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哈欠
3.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cm、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704cm B.17.71cm C.17.8cm D.17.81cm
4.关于误差,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
B.误差和错误可以互相转换,当误差较大时就是错误,当错误测量结果接近于真实值时就成了误差
C.误差是受测量仪器、测量手段和测量者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误差不可消除,但可以通过使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技能来减小误差
D.测量值有时候和真实值相同,这说明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5.一把金属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用这把尺子测量长度时,所测得数据比标准刻度尺测得的数据(  )
A.小一些 B.大一些 C.相同 D.不能确定
6.如图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   ,乙测量的结果是   ,使用刻度尺   测量较准确。
9.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cm,秒表的读数为   s。
10.如图,位于贵州黔南群山中的fast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天文工程。其直径为500   。
11.为了测出细钢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细钢丝的直径约为   mm。
 

答案和解析
1.以下对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本做的一些估测中,最合理的是(  )
A.课本的宽度约为1.8dm
B.课本的长度约为0.5m
C.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
D.课本全书的厚度约为5c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宽度略小于20cm,在18cm=1.8dm左右。此选项合理;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6cm=0.26m左右。此选项不合理;
C、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75μm=0.075m左右。此选项不合理;
D、中学生大拇指的宽度在1.5cm左右,物理课本的厚度与此差不多。此选项不合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A.人脉搏跳动一次 B.人眼睛迅速一眨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哈欠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过程经历时间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时间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人体脉搏1分钟跳动60﹣100次,因此跳动一次大约需要1s左右,故A符合题意;
B、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正常人眨一次眼的时间不到0.5s,故B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呼吸一次,大约用时3s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在3s~5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在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中,估测的运用是广泛的,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3.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cm、17.80cm、17.81cm、17.28cm、17.81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17.704cm B.17.71cm C.17.8cm D.17.81cm
【分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把测量中的错误数据去掉。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测量数据17.28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
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所以物理课本的宽度是:=17.81cm;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等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不会出错。
 
4.关于误差,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
B.误差和错误可以互相转换,当误差较大时就是错误,当错误测量结果接近于真实值时就成了误差
C.误差是受测量仪器、测量手段和测量者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误差不可消除,但可以通过使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提高测量技能来减小误差
D.测量值有时候和真实值相同,这说明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分析】误差是受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解:
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错误;
由于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测量者的估读也有差异,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故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即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C正确,D错误;
由前面解答可知,误差与错误是不同的,误差和错误不可以互相转换,故B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5.一把金属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用这把尺子测量长度时,所测得数据比标准刻度尺测得的数据(  )
A.小一些 B.大一些 C.相同 D.不能确定
【分析】金属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分度值会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
【解答】解:
由于金属刻度尺受热膨胀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则测得的结果偏小,即所测得数据比标准刻度尺测得的数据小一些。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弄清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如图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解答】解:A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A不正确。
C中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C不正确。
D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D不正确。
所以选项A、C、D的做法都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7.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L/N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分析】①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都不能直接利用刻度尺准确测量,需要应用累积法由多求少;
②乒乓球的直径不能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③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以通过车轮转动的圈数和车轮周长间接得到。
【解答】解:
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此选项正确;
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此选项正确;
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线一侧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此选项错误;
D、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几种特殊测量方法,体现的是等效替换思想。
 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 2.8cm ,乙测量的结果是 2.80cm ,使用刻度尺 乙 测量较准确。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
(3)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解答】解: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0cm﹣2.2cm=2.8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80cm﹣3.00cm=2.80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
故答案为:2.8cm;2.80cm;乙。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9.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1.00 cm,秒表的读数为 228.7 s。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筒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3.00cm对齐,所以圆筒的直径为d=3.00cm﹣2.00cm=1.00cm;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18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8.7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7s,即秒表的读数为180s+48.7s=228.7s。
故答案为:1.00;228.7。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刻度尺、停表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经常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对于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
 
10.如图,位于贵州黔南群山中的fast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天文工程。其直径为500 m 。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解:位于贵州黔南群山中的fast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其直径达500m。
故答案为:m。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1.为了测出细钢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钢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细钢丝的直径约为 1.6 mm。
【分析】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5.00cm﹣10.00cm=5.00cm;
细钢丝的直径L=≈0.16cm=1.6mm。
故答案为:1.6。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如何将不便于测量的微小物理量转化成便于直接测量的长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