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动与静》(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动与静》(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2 17:43:15

文档简介


《动与静》培优练习
1.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
C.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参照物的选择无关
2.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3.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在水平面上有三个物体甲、乙、丙,某时刻甲、乙相距3m,乙、丙相距5m。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乙、丙相距仍为5m。若以乙为参照物(  )
A.甲一定是运动的,丙可能是不动的
B.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运动的
C.甲可能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5.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6.我们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向看向远处,感觉远处的景物跟着车一起向前运动,近处的景物则向后退去。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两空都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或“静止”)。
7.某同学在风速为5m/s的东风天气中匀速直线奔跑时,他感觉到无风,则他在向   方奔跑;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他奔跑的速度为   。
8.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   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
9.如图所示,是中国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情景,仪仗队动作整齐划一,威武壮观。仪仗队在行进过程中,以第一排为参照,第二排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0.红红和妈妈坐火车去旅行,上车后刚坐好,就看见并列的另一列火车徐徐向后驶去。红红说:“我们坐的火车开动了。”而妈妈看了看站牌却说:“我们坐的火车还没有开呢!”想一想,她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和解析
1.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机械运动就是物质的一切运动
C.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D.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跟参照物的选择无关
【分析】(1)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2)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而静止只是相对的,所以研究物体运动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
【解答】解:
A、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不能简单理解成是一切机械的运动,而空气的流动是空气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应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物体的位置的变化,不是物质的运动,故B错误;
C、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故C正确;
D、由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知,要判断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一道概念考查题,对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理解进行了考查,比较简单。
 
2.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图所示,拍照过程中车可能(  )
A.向西加速 B.向东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选定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如果选定为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通常情况下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解答】解:
由图可知:以广州塔为参照物,小芳是向西运动的,所以车是向西行驶的,杯子中是水原来随车一起向西运动,当车突然减速时,杯内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所以会向西溢出,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惯性的应用,属于易错题。
 
3.下列语句中加点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
A、“两岸青山相对出”是相对于船来说的,以船为参照物,故A错误;
B、“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的,故B错误;
C、“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自己或者船与船上静止不动的物体,故C错误;
D、“轻舟已过万重山”,舟的运动应是相对于山;故诗人选取的参照物为山及两边的岸,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古诗句考查同学们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在水平面上有三个物体甲、乙、丙,某时刻甲、乙相距3m,乙、丙相距5m。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乙、丙相距仍为5m。若以乙为参照物(  )
A.甲一定是运动的,丙可能是不动的
B.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运动的
C.甲可能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不动的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
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物体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与方位的变化。
【解答】解:
某时刻甲、乙相距3m,经过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m,以乙为参照物,甲的位置一定发生变化,故甲一定是运动的;
某时刻乙、丙相距5m,经过一段时间后,乙、丙相距仍为5m,丙与乙的距离不变,但方位可能变化,以乙为参照物,丙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综上分析,以乙为参照物,甲一定是运动的,丙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能够准确的理解运动与状态的相对性,以及相对静止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人 。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背着书包上学,我们以人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没发生改变,因此书包是静止的;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书包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人;运动。
【点评】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6.我们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向看向远处,感觉远处的景物跟着车一起向前运动,近处的景物则向后退去。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向后运动 ,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 静止  (两空都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或“静止”)。
【分析】(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以车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相对于车位置不断变化,向后运动;
(2)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相对于近处景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近处景物为参照物,远处的景物静止;
故答案为:向后运动;静止。
【点评】(1)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此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近几年中考的方向。
 
7.某同学在风速为5m/s的东风天气中匀速直线奔跑时,他感觉到无风,则他在向 西 方奔跑;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他奔跑的速度为 5m/s 。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该同学跑的方向与速度与风的方向和速度一致,所以才会感觉无风。
【解答】解:
该同学在风速为5m/s的东风天气中奔跑时,感觉无风,是因为他跑的方向与风向相同,他跑的速度与风速相等;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他是运动的,运动的速度与风速相等,为5m/s。
故答案为:西;5m/s。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的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知识点都是以后学习机械运动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8.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 静止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 流水 是运动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 运动 的。运动和静止具有 相对性 。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老树和参照物枯藤之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静止的;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流水是运动的;
“月落”指天将破晓,月亮落下山,以山为参照物,月亮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说月亮是运动的。
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故答案为:静止;流水;运动;相对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9.如图所示,是中国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情景,仪仗队动作整齐划一,威武壮观。仪仗队在行进过程中,以第一排为参照,第二排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仪仗队在行进过程中,以第一排为参照,第二排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静止。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红红和妈妈坐火车去旅行,上车后刚坐好,就看见并列的另一列火车徐徐向后驶去。红红说:“我们坐的火车开动了。”而妈妈看了看站牌却说:“我们坐的火车还没有开呢!”想一想,她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答:红红是以自己乘坐的火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并列的另一辆列车是运动的;
而妈妈是以站牌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点评】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动与静》基础练习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月球绕着地球转 B.高速路上汽车疾驰而过
C.溪水潺潺地流动 D.小明今年长高了2cm
2.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这句话中哪个词或字描述的是运动的参照物(  )
A.老屋 B.水 C.我 D.山
3.火车中,某乘客说车厢小桌上的茶杯是静止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从乘客旁走过的乘务员 B.铁路旁的树木
C.正在转动的车轮 D.车厢中放茶杯的小桌
4.2017年9月12日,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了对接,如图是即将对接时的情境(“天宫二号”绕地球飞行一圈约90分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接前,“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B.对接前,“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D.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5.从图中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两车都静止
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7.小华和妈妈在仁和区湿地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是以   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小华是运动的,则爸爸是以   为参照物。
8.有一句歌词:“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种描述是以   作为参照物。“坐地日行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以   作参照物。
9.合肥地铁2号线是安徽省的第二条地铁线路,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标志色为蓝色,若以行驶的地铁为参照物,站台上的广告牌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0.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行驶。
11.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是运动的、相对于   是静止的。
12.如图所示,做风洞实验的小汽车,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这是以   为参照物;同一物体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以不同,这就是   。
13.《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他不懂得   的物理知识。
14.两位同学放学后共乘一辆公交车回家,甲同学在中途下车,车启动后,甲同学认为车上的乙同学离他而去,乙是运动的,而车上的乙同学确认为甲同学离他而去,他坐在车上,自己并没有运动,你应该怎样来评价这两位的结论呢?
15.阅读并回答问题
现代的飞机加油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机在8000m以上的高空进行的,实施空中加油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会合,必须保证受油飞机和加油飞机不发生相撞,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先在加油机锥管5m以外3m以下做加油前编队飞行,然后,受油飞机再以比加油机稍快一些的速度慢慢地将受油管插入椎管中,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两机的高度、速度、航向、倾角等相对位置的协调一致,双方都小心翼翼的操纵着各自的飞机,加油完毕,受油机缓缓减速,退出加油插头,双机脱离。
(1)会和时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此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   运动的(前或后)。
(2)在加油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的。
(3)加油完毕受油机缓缓减速,此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   运动的(前或后)。
答案和解析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月球绕着地球转 B.高速路上汽车疾驰而过
C.溪水潺潺地流动 D.小明今年长高了2cm
【考点】51:机械运动.
【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月球绕着地球转、高速路上汽车疾驰而过、溪水潺潺地流动三种情境中,物体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属于机械运动;而小明今年长高了2cm,属于生物的生长,不属于机械运动,故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重点对机械运动的概念进行考查,抓住“位置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一道基础题。
 
2.鲁迅的著名小说《故乡》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这句话中哪个词或字描述的是运动的参照物(  )
A.老屋 B.水 C.我 D.山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确认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它的运动情况,找出它所选的参照物。
【解答】解:由诗句可知,研究对象是老屋和山水,它们都在运动,而它们都是相对于我在运动。
故选:C。
【点评】在有些题中,是告诉了参照物,让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而该题则相反,是告诉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让你找出哪个是参照物,这两类题是互逆的。
 
3.火车中,某乘客说车厢小桌上的茶杯是静止的。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从乘客旁走过的乘务员 B.铁路旁的树木
C.正在转动的车轮 D.车厢中放茶杯的小桌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时,要抓住选择参照物这个中心,灵活处理和分析。
【解答】解:
从乘客旁走过的乘务员,铁路旁的树木,正在转动的车轮与茶杯之间的位置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这些物体为参照物,茶杯是运动的;以车厢中放茶杯的小桌为参照物,茶杯与小桌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茶杯是静止的。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2017年9月12日,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了对接,如图是即将对接时的情境(“天宫二号”绕地球飞行一圈约90分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接前,“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B.对接前,“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D.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及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为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为静止的。
【解答】解:
A、对接前,“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各自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轨迹运动,由于速度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并不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
B、对接前,“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则“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错误;
CD、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天舟一号”是相对静止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飞船的发射,考查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从一个大的场景挖掘物理知识,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题目。
 
5.从图中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  )
A.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B.卡车静止,轿车运动
C.两车都运动 D.两车都静止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以公路牌(70km)为参照物时,卡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卡车是运动的;
轿车与公路牌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轿车是静止的;所以卡车运动、轿车静止。
故选:A。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以卡车为参照物时,轿车向东运动,若如以轿车为参照物时,卡车向西运动。
 
6.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意思就是说桥在运动,研究对象应该是桥。
A、以水的参照物,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
B、以桥为参照物,则桥是静止的,而水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以人为参照物,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与桥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桥是静止的,水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故D也是错误的。
故选:A。
【点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取的参照物,二者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运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
 7.小华和妈妈在仁和区湿地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是以 妈妈或自行车 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小华是运动的,则爸爸是以 爸爸自己或地面 为参照物。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根据题意可知,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小华与妈妈或自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因此他是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以爸爸自己或地面为参照物,小华与爸爸或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妈妈或自行车;爸爸自己或地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8.有一句歌词:“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种描述是以 云朵 作为参照物。“坐地日行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以 太阳 作参照物。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不同的。
【解答】解:这句歌词的意思是月亮在穿行,即月亮在运动,而且是穿过了云朵,所以很明显,说月亮在运动就是以云为参照物。
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万里是因为选取太阳作为参照物,地球绕太阳转动;
故答案:云朵;太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9.合肥地铁2号线是安徽省的第二条地铁线路,2017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标志色为蓝色,若以行驶的地铁为参照物,站台上的广告牌是 运动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
若以行驶的地铁为参照物,站台上的广告牌相对于列车来说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说站台上的广告牌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属于基础性题目,比较简单。
 
10.小红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当天虽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东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向 西 行驶。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然后再根据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因为空气流动形成风,当天无风,但小红骑在车上觉得刮了西风,这说明以小红为参照物,空气是向东运动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红是向西行驶的。
故答案为:东;西。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要根据题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1.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 跑步机的皮带 是运动的、相对于 地面 是静止的。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然后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位置的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变化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跑步机的皮带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跑步机的皮带;地面。
【点评】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我们平时认为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参照物,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定是不动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定依据和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不能靠主观感觉。
 
12.如图所示,做风洞实验的小汽车,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这是以 流动的空气 为参照物;同一物体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以不同,这就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在风洞实验中,汽车不动,空气流动,因此,我们说实验中的小汽车是运动的,这是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
同一物体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以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流动的空气;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3.《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运动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静止 的。他不懂得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的物理知识。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
【解答】解:(1)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
(2)而剑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剑是静止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
(3)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因为他把记号作为参照物,人和记号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掉到江里的剑和记号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记号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楚人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本题除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外,还要对《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有所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14.两位同学放学后共乘一辆公交车回家,甲同学在中途下车,车启动后,甲同学认为车上的乙同学离他而去,乙是运动的,而车上的乙同学确认为甲同学离他而去,他坐在车上,自己并没有运动,你应该怎样来评价这两位的结论呢?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答:两位的结论都是正确的,结论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甲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车上的乙同学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车上的乙同学以汽车为参照物,甲相对于汽车是运动的,乙相对于汽车是静止的。
【点评】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15.阅读并回答问题
现代的飞机加油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机在8000m以上的高空进行的,实施空中加油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会合,必须保证受油飞机和加油飞机不发生相撞,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先在加油机锥管5m以外3m以下做加油前编队飞行,然后,受油飞机再以比加油机稍快一些的速度慢慢地将受油管插入椎管中,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两机的高度、速度、航向、倾角等相对位置的协调一致,双方都小心翼翼的操纵着各自的飞机,加油完毕,受油机缓缓减速,退出加油插头,双机脱离。
(1)会和时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此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 后 运动的(前或后)。
(2)在加油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静止 的。
(3)加油完毕受油机缓缓减速,此时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 前 运动的(前或后)。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1)会和时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此时受油机的速度大于加油机的速度,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后运动的;
(2)在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都是在空中高速飞行的,但是它们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3)加油完毕受油机缓缓减速,此时受油机的速度小于加油机的速度,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向前运动的。
故答案为:(1)后;(2)静止;(3)前。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动与静》提高练习
1.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2.如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所乘坐的电梯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4.小明看到旗杆上的旗子迎风飘扬,于是他将小旗固定在轻细的直杆上,然后把细杆系在气球下面,如图所示。松手后气球带着细杆随风飞扬,请你判断细杆上的小旗   (选填“能”或“不能”) 飘起,你判断的理由是   。
 
5.“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诗中用“沦”和“出”两个字对日、月的运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么他所描写的这两个运动,分别以
和 为参照物。
答案和解析
1.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
C.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
D.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的运动有5种情况:①甲车不动,乙车向北运动;②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③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④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也向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⑤甲车向南运动,乙车也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快;
A、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故A正确;
B、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运动,故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不一定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甲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先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C错误;
D、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乙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先北运动,也可能向南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如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  )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
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分析】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
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左;
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吹向左;
三是乙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左。
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
【解答】解:图中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旗向左飘,说明此时风向左吹。
甲船上旗帜向左,有三种可能:
一是甲船不动,风把旗帜吹向左;
二是甲船向右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左,把旗帜吹向左;
三是甲船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吹向左。
对于乙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左刮,要使乙船的旗帜向右飘,只有使乙船向左运动。
故AD错误,BC正确。
故选:BC。
【点评】运动和静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才能作答。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所乘坐的电梯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分析】题目中各选项的参照物和被研究物体已给出,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相对于拖拉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站在地球上的人如果他以自己为参照物。自己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觉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故C正确;
D、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相对于受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小明看到旗杆上的旗子迎风飘扬,于是他将小旗固定在轻细的直杆上,然后把细杆系在气球下面,如图所示。松手后气球带着细杆随风飞扬,请你判断细杆上的小旗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 飘起,你判断的理由是 气球下面的旗子与风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此时旗子相对于空气来说是静止的,故旗子不会飘扬 。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
将小旗固定在轻细的直杆上,然后把细杆系在气球下面,因为气球随着风而运动,所以气球下面的旗子与风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则此时旗子相对于空气来说是静止的,故旗子不会飘扬。
故答案为:不能;气球下面的旗子与风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此时旗子相对于空气来说是静止的,故旗子不会飘扬。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一定难度。
5.“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诗中用“沦”和“出”两个字对日、月的运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么他所描写的这两个运动,分别以
和 为参照物。
【分析】参照物是研究机械运动时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据此分析解答此题。
【解答】答:“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是指明亮的夕阳沉落在西河;皎洁的月亮从东岭升起。
因此“沦”是以西河为参照物,夕阳相对于西河的位置不断变化;
“出”是以东岭为参照物,月亮相对于东岭位置发生改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重点是明白诗的含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