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优练习
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2.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A.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B.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1)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2)分析与论证:声音的传播需要 ; 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3)小明在课桌上撒一些碎纸屑,敲击桌面,发现桌面发声的同时碎纸屑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3.一辆列车匀速前进,当车头距某一隧道口700m处鸣笛,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
(1)求列车行驶的速度?(声速按15℃时计算,尝试画图分析)
(2)已知列车长200m,隧道长1000m,以此速度继续行驶,求通过隧道的时间。
4.2017年12月30日,经过四年两个多月的建设,芜湖长江二桥正式通车,项目起电位于无为县石涧,终于繁昌县峨山,是无为第三座跨江通道。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在长江二桥上装有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用来检测行驶的车辆是否超速,当有一辆汽车经过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信号,0.2s接收到回波信号。求超声波接触汽车时,汽车和测速仪的距离是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速度340m/s)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会多次被弹开。
(1)这个实验是说明了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C.音调跟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需要时间
(2)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减少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和解析
1.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v=变形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A=SC=SE>SB>SD,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回声定位的应用,知道回声测距是声波往返两次的路程。
2.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
A.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B.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
(1)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2)分析与论证: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固 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3)小明在课桌上撒一些碎纸屑,敲击桌面,发现桌面发声的同时碎纸屑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放大桌面的振动 。
【解答】解:
(1)将两张课桌紧挨时,由于声音是通过课桌(固体)传播的,传声效果好,因此听到的声音会大些;
(2)在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声音通过空气(气体)传播,效果不如固体传声好,因此听到的声音会小些;
(3)将碎纸屑撒在正在发声的课面上,纸屑在发声的桌面上跳动,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面上放纸屑的作用是放大桌面的振动。
故答案为:
(1)
声音大小
声音靠什么传播
两张课桌紧挨时
大
课桌(固体)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小
空气(气体)
(2)介质;固;(3)放大桌面的振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和结论的归纳能力,是一道基础题。
3.一辆列车匀速前进,当车头距某一隧道口700m处鸣笛,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
(1)求列车行驶的速度?(声速按15℃时计算,尝试画图分析)
(2)已知列车长200m,隧道长1000m,以此速度继续行驶,求通过隧道的时间。
【解答】解:(1)列车鸣笛后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列车行驶的距离之和等于鸣笛处到隧道口处距离的2倍,如下图所示:
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s声=2s﹣s车=2×700m﹣40m=1360m,
因声音传播的时间和列车行驶的时间相等,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由v=可得,列车行驶的时间:
t车=t声===4s,
列车行驶的速度:
v车===10m/s;
(2)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s′=L车+L隧道=200m+1000m=1200m,
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
t′===120s。
答:(1)列车行驶的速度为10m/s;
(2)列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120s。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和速度公式的应用,明确声音传播距离和列车行驶距离以及鸣笛处到隧道口的距离关系是关键。
4.2017年12月30日,经过四年两个多月的建设,芜湖长江二桥正式通车,项目起电位于无为县石涧,终于繁昌县峨山,是无为第三座跨江通道。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通行,在长江二桥上装有固定的超声波测速仪。用来检测行驶的车辆是否超速,当有一辆汽车经过时,测速仪发出超声波信号,0.2s接收到回波信号。求超声波接触汽车时,汽车和测速仪的距离是多少米?(声音在空气中速度340m/s)
【解答】解:声音从发出到汽车的时间:
t′=t=×0.2s=0.1s,
由v=可得,超声波接触汽车时,汽车和测速仪的距离:
s=vt′=340m/s×0.1s=34m。
答:超声波接触汽车时,汽车和测速仪的距离是34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回声测距离的理解和掌握,弄清楚声音的传播时间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会多次被弹开。
(1)这个实验是说明了 B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C.音调跟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需要时间
(2)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减少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答】解:(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能表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选B。
(2)通过小球被弹开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所以小球的作用是将物体的振动现象变得更明显;故选C。
故答案为:B、C。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以利用小球的运动验证声音的振动,利用了物理学方法中的放大法。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的较快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3.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4.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可以发生反射
C.声音传播时,人耳不一定听到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5.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6.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能够传声。
7.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笛管里的 振动产生的。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话进行交谈,这是因为在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 。
8.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这表明发出声音的物体在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将越来越小;根据这个现象做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到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的结论。
9.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小明在看到闪电3秒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小明距响雷处 米。
10.“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11.如图所示的“土电话”由两个圆纸盒和一根棉线组成,只要将棉线绷紧,两个人就可以通话了。“土电话”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12.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的;鼓声通过 传到观众处。
13.在发生地震或者矿难事故时,埋在废墟或矿井中的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比直接呼救的效果好,其原因是 。
14.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发出的声音以 形式传播。
15.“5?7”空难发生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 来测距定位的,同时也说明 可以传声。
答案和解析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的较快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
(4)从环保角度,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A、二胡演奏出的乐音,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由此可知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
C、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故C错误;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特点及其应用以及噪声,属于声现象的重要规律的考查,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识别的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D.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分析】(1)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2)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A、“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识别的,故A错误;
B、鼓手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故B错误;
C、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与地面的交流时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有关声音的知识考查,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及电磁波的有关应用,难度不大,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3.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分析】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深入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情况;可解答此题。
4.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可以发生反射
C.声音传播时,人耳不一定听到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是一种波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超出20000Hz的为超声,低于20Hz的为次声,响度太小也会听不到;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是一种波,可以发生反射,故B正确;
C、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不在20Hz~20000Hz范围内、以及响度太小等都听不到,故C正确;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空气中最慢,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与能量等,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5.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温度 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分析】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解答】解: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故答案为:温度;340。
【点评】(1)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记住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
6.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液体(水) 能够传声。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解答】解: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液体(水)。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
7.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笛管里的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话进行交谈,这是因为在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 介质 。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笛声是靠管子里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话进行交谈。
故答案为:空气柱;介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是一道基础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
8.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这表明发出声音的物体在 振动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将越来越小;根据这个现象做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到声音在 真空 中不能传播的结论。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1)正在发生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响,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故答案为:振动;真空。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要会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的实际现象。
9.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小明在看到闪电3秒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小明距响雷处 1020 米。
【分析】(1)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2)闪电和雷声一起发生,同时向地面传播,光以3×108m/s的速度传播,因其速度较快,传播到地面用时很少,可忽略;声音以340m/s的速度向地面传播,根据传播时间,利用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就能计算小明距响雷的距离。
【解答】解:(1)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振动的结果;
(2)小明距雷电处的距离是:s=vt=340m/s×3s=1020m;
故答案为:振动,10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的振动和声速,都是基础知识,比较容易。
10.“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振动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空气 传到人耳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朵里。
【解答】解: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朵里。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是一道基础题。
11.如图所示的“土电话”由两个圆纸盒和一根棉线组成,只要将棉线绷紧,两个人就可以通话了。“土电话”是利用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的原理制成的。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土电话”利用连接两个圆纸盒的棉线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棉线振动传播到另一个同学的耳朵里,这是利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12.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振动 产生的;鼓声通过 空气 传到观众处。
【分析】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
【解答】解:
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属于基础题。
13.在发生地震或者矿难事故时,埋在废墟或矿井中的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求救信号比直接呼救的效果好,其原因是 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发生地震时候,埋在废墟的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发出的求救信号比直接呼救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故答案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4.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振动 ,发出的声音以 波 形式传播。
【分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解答】解: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波。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噪音的定义,属于基础题,学生易于解答。
15.“5?7”空难发生后,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实际上这是利用 回声 来测距定位的,同时也说明 液体 可以传声。
【分析】(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搜救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时,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飞机残骸在大海内的深度和位置,同时搜救人员的这种做法也说明了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回声,液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回声测距离和液体能传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提高练习
1.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更短了
B.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C.声音的传播速度将比光速快
D.宇航员在太空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上课铃响意味着上课,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
D.航天员能在飞船中与地面人员通话,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关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1) ;(2) 。
5.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8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6.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了1.5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 米远。(当时空气温度为15℃)
7.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8.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20℃时,一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的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为 米。
物质
温度(℃)
速度(m/s)
空气
20
340
水
20
1450
松木
20
3320
铁
20
4900
9.如图所示,体育课上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做“测量声速”的实验,小华应该 (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得多,若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故意按另一方法计时,记录成绩为14.8s,则该同学的实际成绩为 s。
10.在研究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做了这样的实验: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一部放着音乐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放的音乐。
(2)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时,听到手机所放音乐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和解析
1.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更短了
B.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C.声音的传播速度将比光速快
D.宇航员在太空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
【解答】解:
A、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声速增大),在传播相同的距离时,声音的传播时间变短,所以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变短了,故A正确;
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大于500m/s,所以打雷时还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故B错误;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大于50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仍然比光速慢,故C错误;
D、由于太空中是真空,所以宇航员在太空要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与声音的传播快慢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速为背景,用变化后的声速与现实情况相对比,然后分析将会出现的情景,考查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上课铃响意味着上课,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
D.航天员能在飞船中与地面人员通话,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听到上课铃声知道上课,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正确;
C、植树造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航天员在飞船中与地面人员通话,利用的是电磁波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等方面去考虑。
3.如图1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
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乒乓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乒乓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A。
【点评】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
4.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关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空气能传播声音 。
【解答】解:
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乒乓球弹起,说明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从右边的音叉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也能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空气能传播声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5.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8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6000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 。
【解答】解:
(1)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8s=4s,
由v=得海水的深度:
s=vt=4s×1500m/s=6000m;
(2)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太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故答案为:6000;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与声音传播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了1.5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 255 米远。(当时空气温度为15℃)
【解答】解:声音从人到山崖传播的时间:
t=×1.5s=0.75s
∵v=,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s=vt=340m/s×0.75s=255m。
故答案为:255。
【点评】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的应用,确定声音从人到山崖的时间(单趟用时)是本题的关键。
7.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 17m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340m/s,t==0.05s,
s=vt=340m/s×0.05s=17m。
因时间必须大于0.1s,故距离必须大于17m。
故答案为:17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弄清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
8.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20℃时,一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的时间为1.2s,则这条直铁管长为 408 米。
物质
温度(℃)
速度(m/s)
空气
20
340
水
20
1450
松木
20
3320
铁
20
4900
【解答】解:由题知,最后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由表中数据知道,v=340m/s,t=1.2s,
则s=vt=340m/s×1.2s=408m。
故答案为:408。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分析题意得出最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是本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体育课上小明和小华同学合作做“测量声速”的实验,小华应该 看枪烟 (选填“听枪声”或“看枪烟”)开始计时,这是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快 得多,若在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故意按另一方法计时,记录成绩为14.8s,则该同学的实际成绩为 15.1 s。
【解答】解: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在看到发令时散发的白烟按秒表计时较为准确;
由v=得,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t声==≈0.3s,
这位同学的实际成绩:t运动员=t+t声=14.8s+0.3s=15.1s。
故答案为:看枪烟;快;15.1。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是本题的关键。
10.在研究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做了这样的实验: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一部放着音乐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 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放的音乐。
(2)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时,听到手机所放音乐的情况是: 声音越来越小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真空不能传声 。
【解答】解:(1)当没有抽气时,有传声的介质﹣﹣空气,所以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阳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几乎听不到铃声,是由于传声介质﹣空气已经非常稀薄;
(3)由此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能;(2)声音越来越小;(3)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本实验中采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