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平面镜成像》(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2《平面镜成像》(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2 17:43:15

文档简介


《平面镜成像》培优练习
1.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2.如图所示,平面镜和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并处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处,在凸透镜另一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点光源S.现将平面镜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下述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平面镜在移动过程中,最多只能成两个实像
B.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实像
C.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虚像
D.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既成一个实像,又成一个虚像
 
3.如图1、2所示,甲图都是时钟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成的像,乙图是时钟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中成的像,则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
 
4.如图所示,Sˊ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S和Sˊ之间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
 
5.如图a为学校升旗时的旗杆,小朱同学借助一块平面镜就测出旗杆大致高度,如图b,先把一小块平面镜m水平放置在你和旗杆间水平地面上的适当位置O点,当你从平面镜中恰能看到旗杆A点的像A',测出这时平面镜和你及旗杆间的水平距离l和L,再测出你的眼距地面的高度(近似为身高)h,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可算出旗杆的高度。
(1)请在b图中作出人眼从平面镜中观察到旗杆A点的像的光路图。
(2)请推导旗杆高度H=h。
 

答案和解析
1.在图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分析图中的a、b、c、d四个侧面的光线是否进入人的眼睛即可。
【解答】解:由图可知,b、d面跟平面镜平行,d面被b面挡住不能通过平面镜成像;
由图可知,b面成的虚像一部分可以进入观察者眼睛,c面被a、d面挡住,a面通过平面镜成像进入观察者眼睛,所以,图中看到a面及部分b面。
故选:C。
 
2.如图所示,平面镜和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并处在凸透镜两倍焦距处,在凸透镜另一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点光源S.现将平面镜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下述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平面镜在移动过程中,最多只能成两个实像
B.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实像
C.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只成一个虚像
D.平面镜移动到一定位置时,正好既成一个实像,又成一个虚像
【分析】由面镜反射而汇聚的光点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这个光点在点光源同侧又会汇聚成另一光点,这是A的情况;当前述光点刚好移动到1倍焦距时,就是B所说的情况;移到小于1倍焦距时,就是D。
【解答】解:S本来是要在平面镜这一边的两倍焦距处成一个实像的,可是光线由于被平面镜挡住而不能会聚于二倍焦距处,而是反射后向二倍焦距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会聚。当这个对称点仍在透镜的平面镜这一侧(即平面镜在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那么能够会聚,成一个实像,这个实像在一倍焦距以内,将再通过透镜成虚像,这是A和D的情况。而当平面镜在一倍焦距以内,那么对称点将在透镜的另一边,光线还没会聚又碰到透镜了,于是只能经透镜折射后成唯一的实像,跟S在同一边,这是B的情况,只有C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C。
3.如图1、2所示,甲图都是时钟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成的像,乙图是时钟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中成的像,则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2:35 ;乙: 12:40 。
【分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知道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然后根据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钟表。
【解答】解:甲图:b是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钟表和钟表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钟表a,如图,所以钟表的实际时间是2:35。
乙图:b是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钟表和钟表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钟表a,如图,所以钟表的实际时间是12:40。
故答案为:2:35;12:40。
 4.如图所示,Sˊ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S和Sˊ之间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再由光的反射定律或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
【解答】解: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SA交平面镜于点O,连接S′O并延长,作出SA的反射光线即可,如图:
 
5.如图a为学校升旗时的旗杆,小朱同学借助一块平面镜就测出旗杆大致高度,如图b,先把一小块平面镜m水平放置在你和旗杆间水平地面上的适当位置O点,当你从平面镜中恰能看到旗杆A点的像A',测出这时平面镜和你及旗杆间的水平距离l和L,再测出你的眼距地面的高度(近似为身高)h,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即可算出旗杆的高度。
(1)请在b图中作出人眼从平面镜中观察到旗杆A点的像的光路图。
(2)请推导旗杆高度H=h。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做出A的像点,连接像点与眼睛的连接线确实入射点和反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2)由三角形相似可证明。
【解答】解:
(1)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一定过像点,所以先作出A的像点A',连接CA',与平面镜的交点E为入射点,连接入射点E与C点连线为反射光线,再连接A也入射点E连线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由图知,Rt△ABE∽Rt△CDE,
所以=,即:=,
所以H=h。
答:(1)见上图;(2)推导过程见上。
 

《平面镜成像》基础练习
1.下图中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所示,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是(  )
A. B. C. D.
3.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古代人们就会用磨光的铜面做镜面,观察自己的像。人在铜镜中所成的是(  )
A.等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4.观察发现,小汽车前面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司机正前方,干扰司机视线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会有像出现
C.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像会变小
D.将蜡烛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6.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米。
8.身高为168cm的同学距平面镜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   m,像的高度为   c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s钟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   m。
9.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它在湖中的像是   (实/虚)像,湖水深3m,小鸟距湖面6m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是   m。
10.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1)甲图中的B表示研究对象“平面镜”,应选择   (填“梳妆用小方镜”或“平板玻璃”)来做。 
(2)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是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
12.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两种简便方法。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甲所示,这是利用了   成像原理;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   成像原理。
13.有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种镜子,汽车后视镜用   ,五官科医生额镜用的是   。
 
14.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按要求作图)
 
15.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
(5)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   平面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和解析
1.下图中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是等大的,且关于镜面对称。由此即可突破此题。
【解答】解: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物体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
A、选项中像与物体左右相同,不是物像对称,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物体与像不是关于平面镜对称,因此也不合题意,
C、选项中物体与像大小相等,左右对称,因此符合题意,
D、选项中像是倒立的,所以也不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所示,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是等大的,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由此即可突破此题。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是等大的,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A、由图知,物与像对称、等大,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是虚像,故A正确;
BCD、图中物与像不对称,即对应点连线与镜面不垂直、不等距,故BCD错误;
故选:A。
 
3.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古代人们就会用磨光的铜面做镜面,观察自己的像。人在铜镜中所成的是(  )
A.等大的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等大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磨光的铜面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人在铜镜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观察发现,小汽车前面挡风玻璃并不是竖直安装的,其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美观
B.可以有效减小外界噪声干扰
C.扩大视野
D.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不在司机正前方,干扰司机视线
【分析】从车辆行驶的安全角度考虑,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即玻璃不仅透明,而且还可以当做平面镜,所以竖直安装时平面镜形成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造成视野不清晰。
【解答】解:因为玻璃既透明,又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所以当挡风玻璃竖直安装时,平面镜形成的像正好在视线的正前方,会造成司机视线模糊,形成事故;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体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当倾斜安装时,形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不会影响司机的视线。
故选:D。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会有像出现
C.将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像会变小
D.将蜡烛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远离玻璃板
【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物等大;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
A、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通过玻璃板成蜡烛较清晰的像。故A正确。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光屏放在虚像的位置上,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平面镜成的像,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等大的像,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和蜡烛大小相同。故B错误。
D、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物体靠近玻璃板时,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故D错误。
故选:A。
 
6.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A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分析】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据此即可判断。
【解答】解: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
故答案为:不能; 虚。
 
7.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4.6 米。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结合图示,先求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然后减去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被测者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0.4m,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为2.5m+2.5m=5m,
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0.4m=4.6m。
故答案为:4.6m。
 
8.身高为168cm的同学距平面镜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 4 m,像的高度为 168 c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s钟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 2 m。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解答】解: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同学距平面镜2m,他的像距平面镜也是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4m,像和物体大小相同,他身高168cm,则像的高度为168c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2s后,他移动了1m,他与平面镜的距离变为1m,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1m,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2m。
答案为4,168,2。
 
9.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它在湖中的像是 虚 (实/虚)像,湖水深3m,小鸟距湖面6m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是 6 m。
【分析】(1)物体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平面镜成像时,像的特点是等大、正立、虚像,并且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
【解答】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
当小鸟距水面6m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是6m。
故答案为:虚;6。
 
10.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1)甲图中的B表示研究对象“平面镜”,应选择 平板玻璃 (填“梳妆用小方镜”或“平板玻璃”)来做。 
(2)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平面镜不透明,玻璃板是透明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以及比较像的大小。
(2)选用两个一模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实验之所以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不仅可以反射光,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侧的像,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当蜡烛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改变后,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平板玻璃;(2)不变。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是 不点燃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成像清晰 。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点燃蜡烛A后,其发出的光线较强,成像较清晰。
【解答】解:实验中,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则不易区分蜡烛B和A的像;然后将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点燃蜡烛A后,其发出的光线较强,玻璃板反射的光线较强,成像较清晰。
故答案为:不点燃;成像清晰。
 
12.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两种简便方法。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甲所示,这是利用了 平面镜 成像原理;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 小孔 成像原理。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解答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
(2)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但手指之间仍然有缝隙,光线可透过缝隙传播。
【解答】解:(1)盆中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像,可以看到日食的像;
(2)根据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两手手指的缝隙相当于小孔,利用小孔成像可以看到日食的像;
故答案为:平面镜;小孔。
 
13.有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三种镜子,汽车后视镜用 凸面镜 ,五官科医生额镜用的是 凹面镜 。
【分析】生活中的面镜有三种: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平面镜能成像,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其特点是以球面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观察视野;
五官科医生额镜用的是凹面镜,其特点是以球面的内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医生可用它来会聚光线,照亮被观察的部位。
故答案为:凸面镜;凹面镜。
 
14.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按要求作图)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15.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应该 竖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平面镜的距离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5)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 靠近 平面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要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成接到,而虚像则不能。
(5)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要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比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此时像的位置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竖直;(2)到平面镜的距离;(3)大小;(4)不能;虚;(5)靠近;不变。
 

《平面镜成像》提高练习
1.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C.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D.物体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2.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
A.人眼发出的 B.平面镜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像s′发出的
3.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制作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
A.倒立等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等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4.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
C.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5.若将显示时间为的电子钟放在平面镜前,则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  )
A.01:21 B.10:15 C.10:12 D.51:01
 
6.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保持棋子A的位置不变,将玻璃板沿MN向右移动三格,则观察到棋子A的像的位置   (改变/不改变)。
7.小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他站在感应门前1m处,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离他   m.当他站在感应区时门会自动平移打开,这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位置随着门的移动将   (选填“不变”或“改变”)。
8.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5)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9.一平面镜竖直悬挂在墙上,人眼位置如图所示。有三个物体R、S、Q放在镜子前。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等大的(选填“虚”或“实”)   像。
(2)人眼能从平面镜中看见物体(用字母表示)   的像。
10.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画出物体在镜中的像。
 

答案和解析
1.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
C.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
D.物体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分析】(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2)多次测量,能得到普遍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A错误;
B、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B错误;
C、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会靠近玻璃板,故C错误;
D、物体越大,所成的像越大,像与物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  )
A.人眼发出的 B.平面镜发出的 C.平面镜反射的 D.像s′发出的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由于光从物体射到平面镜上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相交于一点,这便是像点。
【解答】解:图中表示的是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原因,进入人眼的光线是由平面镜反射而来的。
故选:C。
 
3.如图所示,是同学们制作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
A.倒立等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等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水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水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线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下面这块平面镜对称,所以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选:C。
 4.舞蹈演员站在平面镜前训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
C.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A错误;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故B正确。
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也靠近平面镜,故C错误;
D、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5.若将显示时间为的电子钟放在平面镜前,则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  )
A.01:21 B.10:15 C.10:12 D.51:01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解答】解: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21:01与10:15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15。
故选:B。
6.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大小相等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后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保持棋子A的位置不变,将玻璃板沿MN向右移动三格,则观察到棋子A的像的位置 不改变 (改变/不改变)。
【分析】①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当物像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
②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眼睛在像的一侧,只能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③根据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分析解答。
【解答】解:
①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
②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③因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保持棋子A的位置不变,将玻璃板沿MN向右移动三格,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改变,所以会观察到棋子A的像的位置不改变。
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后;不改变。
 
7.小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他站在感应门前1m处,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离他 2 m.当他站在感应区时门会自动平移打开,这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位置随着门的移动将 不变 (选填“不变”或“改变”)。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
【解答】解:小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感应门相当于平面镜,像与物大小相等,像的大小将不变,
若他站在感应门前1m处,像离感应门也1m,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离他:1m+1m=2m,
当他站在感应区时门会自动平移打开,根据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这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位置随着门的移动将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2;不变。
8.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相等 。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
(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只做了一次实验,数据有偶然性 。
(5)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 不透光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分析】(1)根据实验的需要,找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观察物与像的大小。
(2)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关键点是确定像的位置,反射效果好的镜子不透光,只能看到清晰的像,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效果不好的玻璃板能透光,通过看到玻璃板背面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的像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透明的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B能否与A的像完全重合,同时解决了位置和大小两个问题。实验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利用等效替代的办法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所以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因为平面镜 不透光,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为:(1)相同;(2)相等;(3)相等;垂直;(4)只做了一次实验,数据有偶然性;(5)不透光。
9.一平面镜竖直悬挂在墙上,人眼位置如图所示。有三个物体R、S、Q放在镜子前。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等大的(选填“虚”或“实”) 虚 像。
(2)人眼能从平面镜中看见物体(用字母表示) S、Q 的像。
【分析】(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做出眼睛的像,连接像和镜的边缘并延长,在此范围之内就是能看到的,否则不能。
【解答】解:(1)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作出眼睛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连接像和镜的两边缘并延长,则S、Q两物体在这个范围内,R不在这个范围内,故人眼能从平面镜中看见物体S和Q的像。
故答案为:(1)虚;(2)S、Q;
 
10.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画出物体在镜中的像。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