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3 15:57:50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蝙蝠和雷达》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次实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难点
通过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横七竖八 证明 研究 驾驶
即使 启示 敏锐 揭开
2、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
3、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4、板书课题:6、蝙蝠和雷达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生做游戏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交流探讨: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出示第1-2自然段: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
4、试着写一句设问句:
暑假小敏去了哪里游玩呢?原来她是去了北京。
5、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问的)
(3)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4、出示第三自然段: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
即使今天下雨,我也要坚持上学。
(2)最后一句这句话以问句提出质疑,使语气更加强烈,含有探其究竟的欲望。
5、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完成表格。
(2)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详略得当,让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不拖泥带水。运用详略对比,强调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了什么?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6、出示第七自然段: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拓展:超声波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句中“终于”一次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终于”对应着“反复”,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了多次研究的,突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艰难和科学态度的严谨。
7、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3、出示小组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
(2)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现代化的设备?
4、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
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
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2)出示图解理解
5、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鱼——潜水艇
蜻蜓——飞机
青蛙眼睛——电子蛙眼
6、演一演:
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呢?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派代表上台表演。
7、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六)写法借鉴 
设疑法:
设疑法多用在作者要着意说明的地方,先由作者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这篇课文在叙述中就用了设疑法:“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运用设疑法,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更容易把问题说明白,并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知识梳理
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除了本文列举了的例子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
人类根据野猪鼻子发明了防毒面具,根据蛙眼发明了电子蛙眼。科学家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三、课堂练习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无论……都……
即使……也……
1、(即使)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也)照样能自由飞行。
2、蝙蝠(无论)怎么飞,(都)不会和其他物体相撞。
3、(因为)驾驶员能从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很安全。
4、蝙蝠(不但)能在夜里安全飞行,(而且)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5、蝙蝠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和嘴巴的配合。
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指名读
同桌交流
指名说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整理问题清单
指名说问题
分析问题角度
指名读
了解关联词
理解表达效果
指名读
生读课文完成表格
指名说
生了解写法
指名说
指名读
指名说
生了解超声波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整理问题清单
指名说问题
分析问题角度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根据图片理解
拓展
生试着想象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生了解写法
生梳理知识
自由读
交流完成练习
生自主完成练习
小组评议
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2、寻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模仿的动物的某些特点来发明的,找一找,和同学们分享。
课堂小结
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就能揭开更多的奥秘,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发明创造,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6、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
第6课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ì jì
1、弟弟特别喜欢《淘气包马小跳》系( )列从书。
2、我帮弟弟系( )上了鞋带。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避开 ( )地看到 ( )的夜里 ( )的秘密
三、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打“√”,错的打“×”。?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是一个反问句。( )?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设问句。( )?
3、“你知道蝙蝠在夜里飞行是怎样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吗?”这是一个疑问句。( )
四、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
2、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
五、课内阅读。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 )捕捉飞蛾和蚊子;( )( )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1、按原文补充填空。?
2、科学家通过蒙上 、 、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而是用 配合起来探路的。
3、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受到了????? ???????? ?的启发。?
4、人们根据? ? ?的? ?的特点,发明了? ?? ?;根据 ?的 ?的特点,发明了???? ??????? ?。?
六、课外阅读。
动物界的出色“老师”
  野生动物界中也有一群和人类一样非常出色的“老师”——海岛猫鼬。海岛猫鼬虽然不会教语文或者数学,却会积极主动地教给自己的后代捕食的本领,而这在野生动物界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对海岛猫鼬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这种动物会“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孩子开设捕食“课堂”。海岛猫鼬比其他动物要 高明得多。它们并不是 让自己的孩子冒着被蝎子蜇到的危险,在实践中经历反复的碰壁来学会本领。相反,它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它们,哪些食物是可以吃的,哪些食物是危险的。在把蝎子给小猫鼬吃之前,成年猫鼬还会把蝎子的刺拔掉,拿给小猫鼬看。成年海岛猫鼬会刻意把捕捉到的猎物放在小猫鼬面前,让小猫鼬自己学习处置猎物。
  海岛猫鼬十分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教小猫鼬吃蝎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成年猫鼬先让小猫鼬吃死蝎子,然后吃受伤的蝎子,最后吃活蝎子,这种教育方式和人类极其相似。
  海岛猫鼬,动物界最出色的“老师”,当之无愧!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罕见——( ) 积极——( )
  2、用“ ”画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
  3、海岛猫鼬的教育方式和人类有何相似之处?

  4、文中动物界的出色”老师“指的是 。
5、你觉得海岛猫鼬是出色的”老师“吗?为什么?

第6课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答案
一、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xì 2、j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节课多音字的区别和掌握情况。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灵巧 清楚 漆黑 飞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词语搭配的掌握情况。
三、判断下列句子,意思对的打“√”,错的打“×”。?
1、×解析:“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设问句。
2、×解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疑问句。
3、√
四、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 嘴 超声波 耳朵 2、 承上启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课内阅读。
1、还能 而且 无论 即使 也 难道
2、蒙上蝙蝠的眼睛 塞住蝙蝠的耳朵 封住蝙蝠的嘴 眼睛 嘴和耳朵
3、?蝙蝠探路
4、蜻蜓 ?翅膀 飞机的机翼 青蛙 眼睛 电子蛙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掌握情况。
六、课外阅读。
1、少见 主动
2、野生动物界中也有一群和人类一样非常出色的“老师”——海岛猫鼬。 
海岛猫鼬,动物界最出色的“老师”,当之无愧!
  3、海岛猫鼬和人类一样十分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4、海岛猫鼬
5、海岛猫鼬是出色的”老师“。因为它能”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孩子开设捕食”课堂“。它们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它们,哪些食物是可以吃的,哪些食物是危险的,教学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理解能力。
课件34张PPT。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第二课时6、蝙蝠和雷达复习导入start新知导入新知讲解学习第一部分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交流探讨: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知讲解试着写一句设问句:
暑假小敏去了哪里游玩呢?原来她是去了北京。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设问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和思考。新知讲解学习第二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知讲解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新知讲解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小组问题清单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针对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问的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新知讲解这句话以问句提出质疑,使语气更加强烈,含有探其究竟的欲望。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即使……也……即使今天下雨,我也要坚持上学。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新知讲解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完成表格。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新知讲解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里飞行与耳朵有关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里飞行与嘴有关新知讲解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文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详略得当,让文中语言更加准确精炼,不拖泥带水。运用详略对比,强调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新知讲解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新知讲解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000Hz),它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超声波因其频率下限大于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新知讲解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句中“终于”一次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终于”对应着“反复”,说明科学家解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经过了多次研究的,突出了科学家做研究的艰难和科学态度的严谨。不可以。新知讲解学习第三部分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2、交流探讨:读完这一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知讲解 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
(提示:可以从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等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新知讲解小组问题清单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科学家还从哪些动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现代化的设备?针对课文内容提问的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新知讲解蝙蝠的嘴——雷达的天线
超声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
蝙蝠的耳朵——雷达的荧光屏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新知讲解嘴耳天线荧光屏超声波无线电波新知讲解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新知讲解演一演:
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呢?写法借鉴设疑法:
设疑法多用在作者要着意说明的地方,先由作者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这篇课文在叙述中就用了设疑法:“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运用设疑法,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更容易把问题说明白,并引起读者的注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梳理蝙



达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实验证明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研究问题反复实验不断研究得出结论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拓展阅读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拓展阅读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拓展阅读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中,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拓展阅读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有许多,除了本文列举了的例子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人类根据野猪鼻子发明了防毒面具,根据蛙眼发明了电子蛙眼。科学家从萤火虫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课堂练习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无论……都…… 即使……也……
1、(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 )照样能自由飞行。
2、蝙蝠( )怎么飞,( )不会和其他物体相撞。
3、( )驾驶员能从荧光屏上清楚地看到前方的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很安全。
4、蝙蝠( )能在夜里安全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5、蝙蝠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 )眼睛,( )耳朵和嘴巴的配合。即使也无论都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不是而是 大自然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就能揭开更多的奥秘,从中获得启示,进行发明创造,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课堂总结板书设计6、蝙蝠和雷达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发现问题:蝙蝠夜间飞行
研究问题:反复实验
不断研究
得出结论
受到启发:为飞机装上雷达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2、寻找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模仿的动物的某些特点来发明的,找一找,和同学们分享。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