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境启思。
1.游戏。
(1)首先将数学书打开立起来,然后将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在不移动书的情况下你能看到文具盒吗?要想看到文具盒你会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看)。
(2)第一次我们看不到文具盒,第二次看见了文具盒,其实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是什么引起了观察范围法身变化呢?(角度、位置)。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互动生成。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夏天到了,淘气家院子里的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听说了,馋得在院墙外直流口水,想看看地上到底落了多少个桃子。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可以怎么办? (爬高)
2.探究交流、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猜一猜,小猴走到树下,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吗?
(2)想一想:小猴要想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应该怎么办?
(3)小猴爬到A点,现在他能看到落在地上的桃子了吗?你能想办法确定小猴现在能看见多少个桃子吗?(学生动手在作业纸上操作)
汇报:我是这样画的,几个点,虚线(生活语言描述)
反馈方法: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前两点,确定范围。(请学生完整描述)
小结:看来我们用连接观察点和障碍点,形成一条直线的方法可以确定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
(1)请你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点和C点时,能看到多少个桃子。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演示。
4.交流讨论、总结新知。
(1)比一比:小猴在分别在A、B、C点时,看见的桃子数量有什么变化?
(2)议一议: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区域就越 大 。
(3)联系古诗:古诗中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观察的现象有关。
活动一:行驶中的客车
1.变化的楼房。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A、B两座楼。
(1)当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看到B楼的哪些部分?请在图中标出来。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能看到的B楼的哪些部分?
(3)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司机能看到B楼的部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由远到近)
(4)比较前面两个活动,观察点的变化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简单小结)
活动二、有趣的影子
1、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
(1)你在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2)什么情况下会有影子?(有光),我那手电筒在天空照会有影子吗?不会,还需要什么?物体(有障碍,影子就是被遮挡住的区域,盲区)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师小结,影子就是观察不到的范围,当光线受到物体阻挡就会形成影子
(3)怎样找电线杆的影子呢?影子有多长?想象、说
观察点:光源,障碍点:电线杆的顶部
(1)请画出不同位置的电线杆的影子。(影子就是盲区)
(2)比一比:相同高度的电线杆,影子有什么变化?
障碍点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什么原因?障碍点在移动?障碍点移动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
(3)总结
比较三个活动,什么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其实是观察点与障碍点之间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日食现象。
(1)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亮挡住太阳光。
(2)有什么发现:障碍点与观察点的驱离太近。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1、抛出问题:楼间距的问题
2、推荐书初三:光线与视图。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