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课件(1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课件(1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3 22:33:56

文档简介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
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
积累词语: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
二、导入新课:?提到战争,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残酷?
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垣断壁??狼烟四起 哀鸿遍野??刀光剑影??……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
三、 走近作者:复习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三学过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性格”)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五、体验氛围:朗读第一段,体会大战来临前,是一种什么场面?这样开篇有何作用?(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作用)
明确: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
作用:营造了战争氛围,为后文主要人物出场及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六、聆听故事: (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把握)
讲述故事,梳理情节:“桥边的老人”,这个老人经历了什么?请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叙述故事。
七、再读思考: 文中的“我”是谁?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探究叙事人称、叙事角度问题)
明确: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从而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讨论: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呢?
①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②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③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补充介绍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课文中“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叙述角度、叙述视角的问题。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八、理解“冰山原则”及应用:
1932年,海明威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认为作品中用文字直接表现出来的部分只是看得见的“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八分之七”。也就是说,作家应将自己主观的态度和感情隐藏起来,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实感的生活画面。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充满了弦外之音。
1、品味语言:参照“冰山原则”,分角色朗读小说的主体部分(“你从哪儿来——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2.解读小说的弦外之音:深挖小说语言的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读出作者隐藏的言外之意。
示例: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提示:从老人的“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暂时忘却了身处战争的艰难凶险之中,他之所以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而他是热爱故乡的,故乡的一切唤起了他温暖的回忆等。“最后一个离开”,省略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一个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要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那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啊等等。?
学生自选段落细加咀嚼,加以解读,并做好批注。
九、归纳形象:(自主梳理、小组讨论形成要点)
“桥边的老人”,这个老人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⑴老人身上有些怎样的关键词?
戴钢丝边眼镜、黑衣服、满是灰尘、动物、笑容、茫然、木然。
⑵通过这些关键词你想到些什么?
温和、文雅,疲惫不堪,被迫舍弃相依为命的动物、孤独无依,眷恋着故乡、对动物有着亲人般的牵挂和爱,对政治和未来茫然无知,善良简单、平静无求的无辜普通百姓的缩影。
⑶士兵“我”问了老人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透过几个问题的对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请从以下几个层次,分析老人的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主要方法。
第1段:一个在战争即将来临时逃难的疲惫的老人。透过外貌描写“身上尽是尘土”和动作描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以看出老人从家乡逃难出来,为了躲避战争而走了很长的路,他身疲力竭、孤苦无力。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对比。
第3-11段:一个在战争中热爱家乡的朴实憨厚的老人。说到故乡,老人也许想到了曾经生活的美好与平凡,而现在只能背井离乡,透过问及家乡时“露出笑容”“微笑”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不舍离家、憨厚朴实。
描写方法:语言、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
第12-17段:一个在战争中无奈逃难的真挚善良的老人。他没有关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只关心被自己无奈之下抛弃的几只小生命,这种人性的善良和情感的真挚令人感动,可是即使如此,也被战争剥夺了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描写方法:语言对话描写。
第18-35段:一个无关政治厌恶战争的平凡无助的老人。透过对话的语言描写,我们看到老人最舍不得离开的就是自己视为“家人”和“依靠”的小动物们,他身上更多的是普通人的人性光辉,是对生命(不止人类)的尊重和悲悯。
描写方法:语言、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
形象归纳: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热爱家乡、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厌恶战争的西班牙老人形象。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十、课堂总结: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十一、拓展讨论:(鼓励学生在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见解,自由发言)
读了本文后,你对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有了怎样的认识?
参考: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战争,我们书写它,是为了让后人看到战争的罪恶,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所以,书写战争,不能总是歌颂战争的雄壮和最后的胜利者,不能流于战争表面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更不能总是渲染战斗英雄的无畏而忘记了平民百姓的伤痛。也许,人类更应该做的是,还原战争的惨痛无情以及人性的复杂,来烛照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像海明威一样写《桥边的老人》,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战争即将来临的场景,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暴和人性的温情;像海明威一样写《桥边的老人》,通过简单的人物对话,没有宏大的场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像海明威一样写《桥边的老人》,运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更突出了真实性,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当时,见证了这一切。
十二、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桥边的老人》评测练习
1、【预习检测】(1)请扼要介绍一下作者海明威及其冰山理论。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 )著称。(“ ”)的代表作家。他因《 》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2) 积累词语: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
2、【叙述视角探究】这篇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3、分析概括老人形象。(1)分析角度:从背景、身份地位、外在特征、内在品质、人物命运等方面入手。(2)从原文中找到描写老人的句子加以分析。(3)一句话概括。
4、【作业】学习了本文语言特点,请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
学习了本文语言特点,请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
课件19张PPT。桥 边 的 老 人提到战争,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残酷?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刀光剑影残垣断壁背井离乡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桥边的老人海明威学习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
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性格”)走近作者一个怎样的硬汉?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海明威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体验氛围 朗读第一段,体会大战来临前,是一种什么场面?这样开篇有何作用? 明确: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以及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
作用:为后文主要人物出场及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思考: 文中的“我”是谁?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聆听故事请同学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我”是谁?
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推测:“我”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 首先,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其次,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最后“我”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认为作品中用文字直接表现出来的部分只是看得见的“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八分之七”。也就是说,作家应将自己主观的态度和感情隐藏起来,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实感的生活画面。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充满了弦外之音。品味语言 参照“冰山原则”,分角色朗读小说的主体部分(“你从哪儿来—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体会小说丰富的语言和情感,并概括“桥边的老人”形象的特点。
归纳形象: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热爱家乡、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厌恶战争的西班牙老人形象。
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结语 《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拓展讨论:读了本文后,你对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有什么样的认识?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了战争,我们书写它,是为了让后人看到战争的罪恶,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所以,书写战争,不能总是歌颂战争的雄壮和最后的胜利者,不能流于战争表面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更不能总是渲染战斗英雄的无畏而忘记了平民百姓的伤痛。也许,人类更应该做的是,还原战争的惨痛无情以及人性的复杂,来烛照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语言特点,请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