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了解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合作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知识迁移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史料和情景剧扮演等活动以及老师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学会辩证去认识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对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历史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初,
有一个年份叫辛亥;
有一座城市叫武昌;
有一桩壮举叫首义;
有一份记忆叫中山——中山陵、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市、中山大学……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走近辛亥革命。
(二)新课:
观看幻灯片:辛亥革命的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师: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把本课分为三个篇章
展示幻灯片:
整体架构——背景篇、过程篇、评价篇
师继续展示幻灯片,进入第一篇章的学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提供给学生角度,解读图文等资料,培养和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让学生上台展示,锻炼语言表达。学生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确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利用课件进行史料的补充,认识清政府面临的严重统治危机。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但在“新政”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却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预备立宪” ……设立责任内阁……但在13个内阁成员中,汉族只有4人,皇族却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不但未能挽救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它的分崩离析。
生:清政府面临着来自人民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双重统治危机。
师:展示课件,提示学生学习目标并做好笔记,分享笔记
展示四川保路运动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对革命爆发有利条件的认识。
过渡: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革命,一触即发。
展现幻灯片:过程篇
学习目标2:阅读教材P63最后一段和64历史纵横部分,说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要史实。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把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史实理清楚。(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任都督、13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等)
师:黎元洪是一个旧军官,革命党人对旧势力的妥协和让步,使得革命形势大好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过渡:武昌起义后,革命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利用思维导图,突破本节课重点:三大成果
师小结:立国、行宪、帝制终结
过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和精神?
展示课件: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设计意图:利用文字资料,让学生提炼重点词句,能够说出体现出的民主原则,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三个重大成果,但最后,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下面我们借助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课件示意简图,分析探究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完成学习目标3。
设计意图:袁世凯能够成功,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现象的多角度分析和认识。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辛亥革命的过程篇:革命爆发、革命高潮、革命失败。下面我们小试牛刀对几个重大事件的排序,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史实排序,这里有个学生易错之处。
再展示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11日)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为了防止袁世凯擅自篡改宪法,约法除了在修改程序上做了限制,而且在国家的整体制度也做了改变,即将国家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把易错点—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先后问题解决掉,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约法内容——责任内阁制的理解和记忆。
过渡: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辛亥革命呢?
进入评价篇
展示四段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方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渡:虽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很重大,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历史情景剧,全面辩证的去认识这场革命。
历史情境剧:
出场人物一:前朝皇帝 溥仪
神情落寞:“当年袁世凯欺我孤儿寡母,夺走了大清基业,行宪政共和。我实年只有五岁,懵懂不知世事,只能任凭命运沉浮。”
神采飞扬:“可是没想到,虽然共和了,皇帝不再了,荒谬的却是中华虽然号称为民国,而我依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虽然活在20世纪,而我依然呼吸着19世纪遗下的灰尘。”
出场人物二:新任总统 袁世凯
气场强大:“我从天津小站练新军发家,在军界地位首屈一指。同时也深耕政界,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中积累了极高的政治威望。现在民国了,孙中山之流声望资历均不足以领导民国,还得靠我老袁出山,纵横捭阖,运筹帷幄。
中华民国是个非常幼小的婴儿,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服用一些西医开的烈性药物。现在民智未开,群众没有公民意识,议员选举舞弊甚多,国会党派纷争不断。对于民主共和,老百姓还不习惯,袁大总统我当然更不喜欢,希望自己一人说了算。还是中医药方好,可以圆我做皇帝的美梦。”
出场人物三- 民族资本家 荣德生:
民国了,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了,咱资产阶级的政府为咱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助力加油了。我荣家在无锡又多开了几家面粉厂和纺织厂,还在上海搞了钱庄生意,日渐红火。怎奈好景不长,干实业总觉得不能安寝,为什么呢?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豁出老本不正当竞争,民国政府对外国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商做主,我依然还得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小心经营。
出场人物四:新知识分子 叶圣陶
“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忧虑。高兴的是,民主、共和、宪政这些时髦的词汇伴随着新式的报刊杂志裹挟而来,我们做奴隶的日子到头了。可是,军阀出身的袁世凯很快当了总统,革命后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屯田制度也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革命只是换了招牌,社会的“内骨子是依旧的”。
出场人物五:老农民 阿四
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年劳作,最好的光景就是解决温饱。听说外面兴兵了,不知为何。前些天我去田间的路上遇见一位穿洋装的中国人,我问他你哪里人啊,他回答“予中华民国人也”。我“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这人告诉我“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我感到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又听说有革命党,专门舞枪弄棒,让人剪辫子,不剪辫子就是不支持革命。光绪帝倒了,改民国了。原来改朝换代了,已经民国二年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历史情景剧,提取信息,学会辩证评价辛亥革命。
小结过渡,布置作业:
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这幕情景剧,相信同学们对于辛亥革命有了全面的认识,课后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对下面的观点写出你的见解。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六、板书设计(知识体系):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然性: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重 (政治)
2、可能性:革命党人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的准备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2、革命的高潮——立国、行宪、终结帝制
3、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1、意义: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
2、局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
课件33张PPT。辛亥革命20世纪初,
有一个年份叫辛亥;
有一座城市叫武昌;
有一桩壮举叫首义;
有一份记忆叫中山——
中山陵、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市、中山大学……
回望辛亥百年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整体架构:一、背景篇
二、过程篇
三、评价篇背景篇学习目标1:依据以下图像资料夹,分角度整理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必然性可能性有利时机漫画: CHINA 被撕碎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一: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但在“新政”实行过程中,清政府却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1911年,清政府“预备立宪” ……设立责任内阁……但在13个内阁成员中,汉族只有4人,皇族却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不但未能挽救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加速了它的分崩离析。
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背景篇学习目标1:依据以下图像资料夹,分角度整理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必然性可能性有利时机说出革命爆发的可能性条件有哪些?背景篇学习目标1:依据以下图像资料夹,分角度整理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必然性可能性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20世纪初,清政府将粤汉、川汉铁路改归商办。 1911年清宣布铁路国有,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英美德法,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
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背景篇学习目标1:依据以下图像资料夹,分角度整理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必然性可能性有利时机学习目标2:阅读教材P63最后一段和64历史纵横部分,说出武昌起义爆发的主要史实。过程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推当都督占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十三个省宣布独立辛亥革命
三大成果中华民国成立,
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退位,结束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及意义 仿效 政体美国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回忆初中所学,辛亥革命有哪些重大成果?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临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蔡寄鸥:《鄂州血史》学习目标3:认真阅读教材P64-65: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一目,并结合图示,说出袁世凯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我来展示B小试牛刀:按时间将史实正确排序我来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11日)的时候,袁世凯已经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为了防止袁世凯擅自篡改宪法,约法除了在修改程序上做了限制,而且在国家的政体制度也做了改变,即将国家政体改为
A总统制
B二元制
C责任内阁制
D混合制学习目标4:依据以下史料,得出历史结论,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篇政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史料1: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史料2: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许多鼓励工业发展的措施,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史料3“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史料4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2、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文明开化请欣赏历史情景剧: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从前朝皇帝、民国总统、民族资本家、新知识分子、农民五个群体一窥民国初年的风貌要求:认真观看,从每个人的发言中提炼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出场人物一:前朝皇帝 溥仪
神情落寞:“当年袁世凯欺我孤儿寡母,夺走了大清基业,行宪政共和。我实年只有五岁,懵懂不知世事,只能任凭命运沉浮。”
神采飞扬:“可是没想到,虽然共和了,皇帝不再了,荒谬的却是中华虽然号称为民国,而我依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虽然活在20世纪,而我依然呼吸着19世纪遗下的灰尘。”历史情境剧: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出场人物二:新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气场强大:“我从天津小站练新军发家,在军界地位首屈一指。同时也深耕政界,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中积累了极高的政治威望。现在民国了,孙中山之流声望资历均不足以领导民国,还得靠我老袁出山,纵横捭阖,运筹帷幄。
中华民国是个非常幼小的婴儿,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服用一些西医开的烈性药物。现在民智未开,群众没有公民意识,议员选举舞弊甚多,国会党派纷争不断。对于民主共和,老百姓还不习惯,袁大总统我当然更不喜欢,希望自己一人说了算。还是中医药方好,可以圆我做皇帝的美梦。”历史情境剧: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出场人物三- 民族资本家 荣德生:
民国了,全国临时工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了,咱资产阶级的政府为咱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助力加油了。我荣家在无锡又多开了几家面粉厂和纺织厂,还在上海搞了钱庄生意,日渐红火。
怎奈好景不长,干实业总觉得不能安寝,为什么呢?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豁出老本不正当竞争,民国政府对外国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为商做主,我依然还得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小心经营。”历史情境剧: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出场人物四:新知识分子 叶圣陶
“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忧虑。高兴的是,民主、共和、宪政这些时髦的词汇伴随着新式的报刊杂志裹挟而来,我们做奴隶的日子到头了。可是,军阀出身的袁世凯很快当了总统,革命后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屯田制度也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革命只是换了招牌,社会的“内骨子是依旧的”。历史情境剧: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出场人物五:老农民 阿四
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年劳作,最好的光景就是解决温饱。听说外面兴兵了,不知为何。前些天我去田间的路上遇见一位穿洋装的中国人,我问他你哪里人啊,他回答“予中华民国人也”。我“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这人告诉我“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我感到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又听说有革命党,专门舞枪弄棒,让人剪辫子,不剪辫子就是不支持革命。光绪帝倒了,改民国了。原来改朝换代了,已经民国二年了!历史情境剧: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学以致用:
用获取的信息尝试解读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辛亥革命使中国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结局是悲剧性的……” 含义。 历史学习中,随着接触的史料增多,希望同学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与同学们共勉:课堂小结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然性: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重 2、可能性:革命党人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的准备 3、有利条件: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2、革命的高潮——立国行宪、终结帝制 3、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三、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1、意义: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 2、局限:革命任务、社会性质第13课《辛亥革命》课后巩固练习
1、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D)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D)A.百日维新B.武昌起义C.辛亥革命D.保路运动
3、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C)A.1895年B.1898年C.1911年D.1949年
4、下列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符合的是(D)A.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中国同盟会C.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A)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6、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A)A.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材科二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据材料一,谈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结合两则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
(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先进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先进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