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地理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课标要求: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 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发展与合作》是七年级上册的结尾部分,也是人文地理的深化。了解国家和地区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原料、产品的供应关系,更突出了国家合作的重要性。本单元只有一节,它是了解国际形势、认识一些国际问题的产生演变的背景关系的基础。《发展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对世界、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实例比较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在地图上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利用各种资料图片对比归纳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价值及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让学生懂得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要想使国家快速发展,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3.了解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2.树立全球共同发展的意识,感悟合作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关于G20杭州峰会的新闻报道视频和照片。引导提问:各国领导人会聚在一起为了什么?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章《发展与合作》
(过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发展水平有差异,在分布中也存在差异。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人类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如何?
一.地域发展差异
活动一 读图《灯光影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灯光较亮的地区,是哪些大洲和国家?
沿海内陆相比,哪类地区发展水平高?
分析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的原因?
归纳:
原因
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
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最高大洲:欧洲
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大洲:非洲
(过渡)人类大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小家庭—国家,让我们一起认识他们,看看他们的发展状况。
活动二 我来描述你来猜
根据描述图片猜国家的名字,并在图中找到国家位置,说一说国家之间都有哪些差异?
(面积、人口、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水平……)
归纳:根据国家发展水平差异,大体将国家分为两大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类型
经济发
展水平
医疗
水平
教育
水平
科技
水平
生活
水平
发展中国家
低
低
低
低
低
发达国家
高
高
高
高
高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活动三 1.读图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
2.分析他们位置特点。
3.解释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含义。
归纳:世界发达国家最多的大洲是欧洲。
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
理性思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这么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殖民统治;不平等贸易(课本P93活动题)。
2.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在各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差距?
实例:1.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并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展示印度软件工业发展
国家发展中出现全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产品几乎可以称为“联合国”。
三.国际经济合作
活动四:分析“美国苹果手机关联企业的分布”,阅读课本P92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原因和意义。
引导提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知识扩展:展示“一带一路”相关地图、图片及相关数据资料。
讨论: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何在?
教师点拨:①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②全球资源和能源分布的不平衡,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要求国家之间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课堂总结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一个国家要发展和进步,就必须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制定“背景”中这样阐述“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总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第3点里这样写道“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继2015年希腊“脱欧”风波之后,2016年英国“脱欧”更是声势浩大,美国大选又飞出一只“黑天鹅”。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国际形势动荡多变的大背景下,上好这一节课似乎更有意义。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2011年编写并于2012年审核通过的,当时还没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提法,更没有逆全球化大事件发生。教师应与时俱进,适时补充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知之甚少,对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APEC)、G20、金砖国家这些国际组织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基本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教师在之后的区域地理教学中开发更多鲜活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一手或二手资料,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