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练习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单选题
1.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门捷列夫C.?/道尔顿?????????????????????????????????????????D.?/卢瑟福
2.某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111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61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1D.?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子数为12,中子数为12)质量的272/12倍
3.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非吸烟者会因少数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是可分的
4.某R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R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B.?R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12C.?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D.?R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5.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阳离子?????????B.?乙是阴离子?????????C.?甲、乙属于稀有气体元素?????????D.?甲、乙都属于不同种元素
6.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附近空气、海水中都检测到碘131超标。碘是周期表中第53号元素,其中131是指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碘131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A.?质子数为53???????????????????B.?核电荷数为53???????????????????C.?核外电子数为53???????????????????D.?中子数为53
7.下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水分子本身变大?????????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D.?/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段
8.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六月槐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汽油挥发──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食物腐烂──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D.?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又鼓起来──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9.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
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C.?属于一种原子/?????????????????????D.?属于一种元素/
二、填空题
10.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中m=7,则X=________;B中y=12,则n=________。A、B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11.某种原子中共有40个粒子,其中14个不带电的粒子叫________;其中带正电的粒子叫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叫________;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该原子的名称是________.
12.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粒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数,能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13.分别写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四、综合题
14. 在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解释下列问题:
(1)从钠、镁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可推知,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3)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
15.下面是部分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分析,然后回答问题:
(1)上述粒子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_;
(2)属于稀有气体原子的是________;
(3)粒子④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
(4)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符合题意。
C、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卢瑟福做了 粒子散射实验,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
2.【答案】 B
【解析】、由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该原子的质子数=272-161=111,A说法正确B、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为111,所以核电荷数为111,B说法错误;C、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核外电子数也为111,C说法正确;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272/12倍,说法正确;故选B
3.【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于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如CO、尼古丁、焦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构成这些有害物质的微粒会不断运动,从而造成他人被动吸烟,也就是常说的“二手烟”.因此在公共场所应禁止吸烟.
故选C.
【分析】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则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也有害于他人的健康,因为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如CO、尼古丁、焦油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构成这些有害物质的微粒会不断运动,从而造成他人被动吸烟,也就是常说的“二手烟”.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A、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则有:3x=2+2x+2,可得x=4,则该粒子的质子数是12,是镁元素﹣﹣﹣Mg,故A说法不正确;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质子数是1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12,故B说法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R元素的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R2+ , 则其原子有3个电子层,据电子层数=周期数,则R元素应位于第3周期,故C说法不正确;
D、由A分析可知,该元素是镁元素,是金属元素,或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4,属于金属元素,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回答,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周期数;并根据最外层的电子数分析元素的类别.
5.【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由甲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为阴离子;故A说法错误;
B.由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B说法错误;
C.由甲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甲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为非金属元素;乙为稀有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由甲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甲乙的质子数不同,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由甲、乙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甲、乙属于不同种元素;甲最外层电子数为6;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进行解答.
6.【答案】 D
【解析】A、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几号元素那么它的质子数就是多少,故质子数是53,故A正确.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电荷数是53;故B正确;C、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再根据题意知其核外电子数是53;故C正确.D、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中子数是78;故D不正确;故选D
7.【答案】 B
【解析】【解答】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为水分子间间隔增大。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物质的三态变化是分子的间隔扩大或缩小分析。
8.【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六月槐花飘香是因为分子不停地运动,花的香气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进入人们的鼻孔,解释正确,不合题意.
B、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造成分子间间隔变大,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食物腐败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解释正确,不合题意.
D、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隔,③分子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9.【答案】 D
【解析】【分析】A、根据“阳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判定;B、根据“阴离子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判定;C、质子数不同,不是一种原子;D、质子数相同,是属于一种元素,为铝元素的离子、原子.【解答】A、前为氖原子,后为钠离子为阳离子,“都属于阳离子”说法错误,故A错误;B、前为氯离子为阴离子,后为氩原子,“都属于阴离子”说法错误,故B错误;C、质子数(9≠12)不同,不是一种原子,故C错误;D、质子数相同,是属于一种元素,为铝元素的离子、原子,故D正确故选D.【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二、填空题
10.【答案】17 ? ?;?2??;BA2??
【解析】【解答】利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求得X与n。再据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1个电子,A元素呈-1价,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电子,易失去2个电子,B元素呈+2价,则由此可利用交叉法,得BA2。【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属于中考的必考知识点,常在选择题中出现,不难,但低分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对基本的知识点没有做到及时复习而遗忘严重。
11.【答案】中子;质子;电子;27;铝原子
【解析】【解答】解: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其中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已知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14个微粒不带电,也就是说有14个中子,质子和电子共有40﹣14=26,又因为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质子数为13,则该元素是铝,其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13+14=27. 故答案为:中子;质子;电子;27;铝原子.【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以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带电情况可知: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2.【答案】质子;中子;电子;质子;质子数和中子数
【解析】【解答】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和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一个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一个中子的质量,都是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所以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能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故答案为:质子,中子,电子,质子,质子数和中子数。【分析】掌握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三、解答题
13.【答案】解:阳离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对电子数;阴离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据此解答.
四、综合题
14.【答案】 (1)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分子的构成不同
(3)两者溶液中都含有H+
【解析】【解答】解:(1)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从钠和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知,金属Na和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3)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是两者溶液中都含有H+ .
故答案为:(1)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分子的构成不同;(3)两者溶液中都含有H+ .
【分析】(1)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进行分析解答.(3)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因素、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1)①②;②(2)③(3)Mg2+(4)①
【解析】【解答】(1)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②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2)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②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②是阴离子;(3)④中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化学符号为Mg2+;(4)由图示可知: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到电子,故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的是①.答案:(1)①②;②;(2)③;(3)Mg2+;(4)①.【分析】(1)质子数相同的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是同种元素;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解答即可;(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据此进行判断即可;(3)④中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据此解答即可;(4)一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到电子,据此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