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语文《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三上语文《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3 17: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断、楚、至、孤、帆”5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5.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 回顾李白,引出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画像)(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 师: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 师: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一首全班背诵)(课件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师评: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是什么意思?(相机变红字体“望”)(板书“望”) 师: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乘着小船一起去望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安徽的天门山(板书:天门山)同学们,我们到了,你们瞧(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瞧一瞧吧!(齐读课题) 4、师: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课件出示诗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出学生齐读中出现的错误(比如帆,引导多读几遍),引出这节课新字的学习(课件出示词语) ①指导生字的读音,小老师带读。 ②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2、师:我们认识了这首诗的生字,那么请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个同学反馈读) 3、再读诗歌,画出节奏线。 师:我们一起听听名家怎么读。(课件播放诗歌朗读) 提问:他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他读的好? 预设: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 师: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课件再次播放朗读) 接着断句指导。(相机出示节奏线) 天门 / 中断 / 楚江 / 开,碧 水 / 东流 / 至此 / 回。 两岸 / 青山 / 相对 / 出,孤帆 / 一片 / 日边 / 来。 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齐读。 三、 品读,理解诗意 1、师: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的呢,再读古诗,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注释)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中断”?“至些回”?“相对出”?) 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 (1)理解“中断”。 师:看看这幅图片,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 师: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 师:气势多么磅礴啊,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诗句) 个别读,齐读。 课件出示图片 (2)理解“至此回”。 (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师: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课件出示第二句诗)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指名配音朗读。) (3)理解“相对出”。 ①师: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 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相同吗? (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三、 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师配乐诵读诗句(课件出示配乐),生想象) 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四、 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课堂总结 师小结: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背这首古诗! 六、作业布置 1.把这首古诗流畅且有感情地背诵给家人听。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往远处看) 中断 至此回 相对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