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写作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做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参考答案
1.D 解析:明,阐明。
2. C 解析:①②均为连词,表目的。A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代指《宪令》。B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D项,①动词,担任;②动词,制定。
3.A 解析:④是《离骚》的内容;⑤是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行,不是原因。
4.B 解析: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5. (1)大王让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平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平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而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离骚》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修姱(kuà) 鸷鸟(zhì) 兰皋(gāo)
B.偭规矩(miǎn) 侘傺(chà chì) 谣诼(zhuò)
C.芰荷(qì) 蕙(huì xiāng) 揽茝(chǎi)
D.謇朝谇(jiǎn suì) 溘死(hè) 延伫(zh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哀民生之多艰 艰:艰难
B.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虽然
C.长太息以掩涕兮 太息:叹息
D.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本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造谣、诽谤
C.忍尤而攘诟 尤:厉害
D.岂余心之可惩 惩:惩罚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下列各项中画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忍尤而攘诟 夫孰异道而相安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C.磐石方且厚 吾今且报府
D.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善
B.反
C.进
D.信
8.下列对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⑧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9.下列各组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是( )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0.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12.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离骚》节选,回答13-15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1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绳墨”指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将沾了墨水的细绳的两头固定并拉直,再用手轻轻一弹就有一条很直的墨迹了),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
B.“香草美人”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屈原就经常用来表达自己的崇高追求和美好理想。
C.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D.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
????????????????????????????????????????????????????????????????????????????????????
参考答案:
B (A.“姱”为kuā;C.“芰”为jì;D.“溘”为kè)
2. D (A项,“错”通“措”。B项,“邑”通“悒”。C项,“离”通“罹”)
3. B (虽:即使,纵然)
4. B (A项,替:废弃、贬斥。C项,尤:责骂。D项,惩:受创而改变)
5. D
6. D (A 而,连词,表并列/表转折;B 虽,连词,即使/虽然;C 且,副词,又/将
D 以,介词,因为)
7.:B (B“反”,返回。A“善” 擅长/友善地;C“进”到朝廷为官/前进一步;D“信”确实/通“伸”,伸长)
8.D (依次为:名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
状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9.D
10.B(A项,被动句;B项,宾语前置;C项,定语后置;D项,被动句)
11. C
12.略
13.B
14. B
15.D
《离骚》提高练习
一.课内阅读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4.翻译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6.下列句子中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
B. 为
C. 之
D. 以
7.作者借渔父之口,责问屈原“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以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
B.说明屈原坚持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地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的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一些。
8.翻译
(1)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译文: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文:
三.语言表达
9.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10.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50字)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察”,看清楚。
2.A 解析:A项,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3.C 解析:A项,“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B项,“对偶”错,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字数不相等。D项,“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有误,没有对比。
4.(1)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2)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5. C 解析:A项,“至于”,古义“至”为“到达”,“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B项,“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D项,“从容”,古义“言谈举止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6. D 解析:A项,①表顺承,②表转折;B项,①语气助词,②表被动;C项,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助词“的”;D项,都是介词“因”。
7 .C 解析:要抓住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的特点,司马迁以转述人物对话的方式,进行侧面描写,既评屈原之志,又抒自己之情。
(1)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
(2)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
(3)他们的作品都学习屈原语言的委婉含蓄,但终究不敢直言规劝。
9.(示例)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屈原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来欢度这个传统的节日。
10.(示例)(端午节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以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解析:本题的主干已被设题者规定了主语和谓语,所以要考虑设定一个宾语。在确定“传统节日”为宾语后,接着整合其他句子的要点(删除无用信息)将其化为它的定语,并注意其排列顺序。
参考译文: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要来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唯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唯独我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世上都混浊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去接受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于是屈原写了《怀沙》赋。随即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以善于作赋被人称道。他们的作品都学习屈原语言的委婉含蓄,但终究不敢直言规劝。在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削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