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探索规律》教学设计课例
教材: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规律)内容。
教学设计流程:
1.?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2. 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3.??设计理念
4.??教学程序
5.??板书设计
6. 教学设计
7.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本节选自教科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
本节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新增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其核心是:数学教育必须着眼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图形”和 “用字母表示数”等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把“图形”和“代数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对前两章知识的深化延伸,也是学生初步学习了数学符号语言后在应用方面的升华。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图形、数字规律有自己的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逐渐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的层面。学生学到了第三章的最后一节的时候,已经对字母表示规律有所把握,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水平学生已具有。在小学的学习中,对数字规律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已经能够用数字的方法表示一组数字或图形的规律,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主要是用字母表示规律,其关键是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规律探究途径。
《探索规律》是本章前部分的总结和应用,教科书从日常中常见的图形和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进行描述,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有较好的体验,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另外,这节新增内容对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真正要引导孩子们把这种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实际生活当中的问题入手来培养孩子们善于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习惯。而传统教育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新增这节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它的必要性。同时,学好本节课,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函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专项说明:
(一)目标呈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1、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2、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习惯。
(二)目标设计思路: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能用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通过实际问题中的规律探索,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难点:用符号语言描述所探索出来的规律。(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刚刚接触了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之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探索出来的规律是比较困难的。)
重点:利用代数式表示规律
(三)教学目标设计详细说明(详见教学程序)
三、设计理念:
(一)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图形对比、实际运用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学生的思维。
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二)学法: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去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数学间的规律单纯从数学角度来讲不象几何图形那样直观,形象且缺乏趣味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引入新课时学则用了2017年3月的月历,这里面含有一定的数字规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数字吗?
情境问题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顺理成章的进入本课的问题的探索发现中。(设计说明:以熟悉的月历开始,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现实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
2、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日历?:
结合日历图,提出开放性问题:日历上的相邻三数、九个数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说明: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分而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图形对比?? 观察归纳???
总结出日历中相邻三数、九个数特点。(设计说明: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历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根据图和式子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图形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师总结:探索规律的方法,然后由日历过渡到一般的数字表格,让学生发现、总结其规律,并完成其中的问题。
例题:学以致用:
(设计说明:在具体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规律和其中数字的范围,是不是成立,为后面学习函数自变量打下基础)
4、实际运用
1张长方形的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两种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方案一 方案二
?
知识技能: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n张桌子呢?(设计说明:利用两种拼法,从数字、从图形角度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以致用,感受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之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
学生完成一个练习:
然后用一个火柴移动问题和一个语文中的数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也整合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说明: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用最接近学生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拓展,不仅在探索实际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5、活动:让我们排排试一试
利用学生座位进行排列形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都动起来!而且很直观的解决了数学问题,再利用此模型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设计说明:简单的道具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活跃起来,边排,边想,可以充分享受思维带来的快乐。)
6、我们一起来动手: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以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保证每次对折的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设计说明: 围绕折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之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对前边的细胞问题进行回顾,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感受层数和折痕数,让数学与动手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
7、欣赏杨辉三角:(设计说明:感受中国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爱国热情!)
8、随堂练习:(设计说明:通过中考题的形式出现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9、小结:也是回顾,更是一种升华(师生互动)
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同学相互讨论、补充,老师归纳:
(1)日历中数字的规律;
(2)探索规律的方法:观察特殊的数(列举)——形成一般的规律 (注意变换思维方式)
(3)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
(4)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
(设计说明:针对学生的个人评价,不仅仅要看知识的掌握,还要看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改进的方向。)
10、作业:
(1)请同学们将今天探索出的日历中的数学规律、及其他的规律与家长、同学、朋友共享(让学生与别人共享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复习的过,同时又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2)找两个生活当中蕴涵着某种规律的实例,自编成问题。(设计说明:因为比解决问题更高明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布置这样的课后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做生活当中的有心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大版块如下):
探索规律
一、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座位、日历 例题讲解:
二、探索规律: 随堂练习:
1、表格
2、图形 (教师讲解、归纳方法)
3、数字 (展示思维方法 ) (学生板书处)
4、其它
六、《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区级公开课。
本节课的设计,我用的是PPT链接flash的课件方式,其中PPT是我们教师用得最多也是最适用的教学软件,很多动画通过它可以实现。
使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类比、归纳总结、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得到掌握,学生将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和加强。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比如:在日历中,通过相邻三数间的关系,很自然就过渡到了九数,问题设置的由浅入深,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历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根据图和式子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图形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对例题的具体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规律和其中数字的范围,是不是成立,为后面学习函数自变量打下基础。在桌子的两种拼法中,从数字、从图形角度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以致用,感受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之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然后用一个火柴移动问题和一个语文中的数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也整合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座位进行排列形成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都动起来!而且很直观的解决了数学问题,再利用此模型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围绕折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之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对前边的细胞问题进行回顾,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感受层数和折痕数,让数学与动手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通过对欣赏杨辉三角,感受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爱国热情!
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减少教师的板书,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增加了数学的美感,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本次课学生的整体反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上课充满激情,上课所设置的教学重点学生都已掌握,难点都得以突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知识。通过这一节课,笔者也在思考:规律题目很多,鉴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办法补充太多的例题,这方面在后面的教学中还要加以训练;另外,若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以学科整合就更好了,还有就是要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