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有多大教案
教学理念: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本课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猜想、实验、推理和结论,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教材分析: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33页的内容。教材在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 “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3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2.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4.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难点: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纸张、托盘秤、大米、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听过这则故事吗?
生:听过,螳臂当车
师:这只螳螂有这辆马车大吗?
生:没有
师:那100只呢?
生:没有
师:那10000只呢?
学生开始犹豫,大部分说不能,一小部分说可以
这时PPT出示“1亿只螳螂有马车那么大吗?”
大部分学生开始犹豫。
(二)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师:1亿只螳螂到底有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1亿有多大)
师:1亿只螳螂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先来猜想一下,(用手比划)这么多吗?
(板书:猜想)
学生边比划边说:这么多。
师:想知道大家猜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拿1亿只螳螂来看一下到底有多少。
师:这是一个方法,我们可以直接看一下就清楚了。
(板书:实验)
师:如果有机会,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下1亿只螳螂到底有多少,但是螳螂是益虫,不能随便捕捉,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下1亿张纸的厚度,然后再自己类比想象1亿只螳螂有多少好不好?
(PPT示“探究1亿张纸的厚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对数的认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同时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呢?六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讨论,老师巡堂指导
一分钟后
师:有讨论出结果的小组吗?
学生开始举手
生1:我们小组认为直接数1亿张纸,然后用尺子测量就可以了。
师:你们认为直接测量就好了,有不同方案吗?
生2:我们小组认为他们的方法不好,1亿张纸太难数了,可以先测量1张纸的厚度,然后乘以1亿就好了。
师:你们认为测量1张,然后推算就好了。有不同意见吗?
(板书:推算)
生3:我们小组认为1张纸的厚度太薄了,应该测量1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00张、1000张、10000张到1亿张纸的厚度。
生4:10张纸的厚度也太薄了,应该100张才差不多。
师:到底多少张才比较合适呢?
这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10张A4纸和100张A4纸,学生观察后得出,测量100张较为合适,10张太薄了,1000张又太难数了。
师:接下来,按照PPT的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并完成活动记录单,最后推荐代表,准备汇报。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评价,获得结论
师:现在请这个小组的代表上台。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先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的厚度就是10厘米,10000张纸的厚度就是100厘米,这样算下去,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厘米。
师:好,刚才刚刚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你们的结果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老师和他们的方法不太一样,一起来看一下,1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么100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分米,也就是1米,10000张我们可以写成1万,所以1000万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000米,1亿张纸的厚度也就是10000米。(师生一起完成板书)
师:让我们借助身边的事物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下10000米有多高?大家知道广州塔小蛮腰吗?广州塔的高度为600米。1亿张纸叠起来大概是17个广州塔叠起来的高度。
生:哇!
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测量1亿张纸的厚度的。
首先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陪你一起探究这个问题的组员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分好工后,你们是如何开展的呢?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呢?
你们最后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巩固拓展 加深数感
师:1亿是不是很大?1亿张纸的厚度大约有17个广州塔那么高,那1亿粒大米有多重呢?想探究一下吗?
生:想。
师:应该怎么操作呢?谁能自己说一下?
生:先测出100粒大米的重量,然后再推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就好了。
师:表扬这位同学,应用了刚刚学习的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策略。老师这儿刚好有1000粒大米,谁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有多重?
生:1000粒大米大约重20克。
师:下面小组内合作完成1亿粒大米重量的推算。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个别指导。
指名汇报
师:你推算的1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生:大约有2000千克/2000000克。(老师指导换算单位)
师:如果把这2000千克大米,每50千克装一袋,就可以装40袋,你们知道这些大米可以供老师吃多久吗?(停顿,然后自己说)请看,老师1天大约吃400克大米,那么老师大约要14年才能吃完。
生:哇!
师:关于1亿还有很多的小知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小视频一起来了解一下。
(PPT示视频,并解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同时向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升华内涵
师:看了上面的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应该节约,不能浪费。
生2: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很小的,但是1亿个人的力量是很大的。
……
师:大家的收获和感想真多。其实古人也懂得这个道理,荀子的《劝学》中有一段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知识就是要每天积累一点点,时间长了就多了。还有一句大家经常听到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大家以此为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我和谐,和谐社会,大家文明,文明珠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本节课的作业是,以“1亿有多大”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研究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下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一亿有多大》是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后面的一节活动课,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一亿这个数的大小,发展数感。?经过教学后,我反思上这节课的过程,感觉好的地方有三点:
1、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丰富的、生动的,富有情趣,也是有挑战性的。第一,充分利用了教材已有的教学资源(读数时选择的数据),第二,选择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项目(感知一亿张纸有多厚;一亿粒大米有多重)。
2、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师与生的主导与主体地位体现的较好。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取了先示范,后开放的措施,使教学中收放适当,为学生顺利体验、感受一亿的大小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时间与途径的开放。
?3、在本节课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德育教育。本节课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通过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数据,渗透环保教育;通过对一亿粒米的感知,渗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等等。
?存在的不足:
1、在感知活动中,由于受到一节课的限制,给学生留的时间还不是太充足。为此,我想等学生的数学手抄报做完后,留足时间让学生汇报,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亿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
2、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单位转换的困难,估计不足。应该多以提示的方式,帮助学生使用单位换算进率,进行快速计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