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二中教学能手大赛说课稿
图形的旋转
李哲教材分析 《图形的旋转》是《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另外一种图形的变换,也是本章接下来学习的旋转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全等的基础,还和今后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圆的知识内容紧密相连,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个渗透,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旋转共三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安排以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设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旋转概念,能够找到旋转中心、识别旋转角,明确旋转方向,认准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②通过观察学会描述旋转现象;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图形的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旋转,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③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情感与态度:
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成功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兴趣,同时感受旋转所蕴含的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里就简单认识过旋转,进一步学习旋转有一定基础。但是旋转形成过程产生的对应,要进一步去探讨。因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旋转概念,寻找对应关系。教学难点为:旋转概念的形成。观察旋转比较简单,但形成概念是重点,更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在此处要花时间,那么怎么突出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呢?我准备采用以下两个措施: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化难为易,加深理解,以上这两个措施,我将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和第二环节得到体现。教学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和学生一起探究为教法,同时,适当进行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个人观察思考、同桌小组的讨论以及游戏的竞比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中去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本课设计有教学课件,以直观化解抽象,以运动揭示特征,以问题引发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旋转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创造条件,同时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效率。 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大环节。学生学习新知和反馈练习相互结合。首先,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新课开始,欣赏一组动态展示的生活中的图片,引入旋转现象,同时让学生畅谈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广泛存在着旋转现象,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引入今天的课题。第二环节:探求新知,形成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旋转中,点的旋转是最容易的,通过点的旋转,可以类推其它旋转,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形成新知。本节课以单摆中小球的转动动画为例,引入点的旋转,让学生认真观察旋转过程,思考:点的旋转中,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在表象观察地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思考:由点p如何运动到点p’?当学生不太容易观察到到旋转角度时,引导学生思考:点A运动到点B和运动到点C一样吗?这样,问题一个接一个,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个人思考的同时,同桌小组之间还可以讨论,学着说一说这种旋转运动的过程。当然,这样的过程不仅正着说,也要反着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这样,学生观察了点的旋转后,头脑中就有了旋转形成的初步印象,也明确了旋转中要有一个固定点,可以旋转一定的角度,可以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方向。此时,又以汽车雨刷的滑动,引入线段的旋转,再次重新经历点旋转的类似过程,这时,不仅加深了旋转形成过程的直观印象,也再次对点旋转中的知识点:固定不动的点,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的方向加以印证。同时又观察到一个新的知识:对应的存在。不仅是点的对应,还有线段的对应,这些对应的线段竟然还是相等的这些新的知识。这是由点到线,最后,由线到面,引入三角形的旋转,再次加深动态过程,再次印证线段的对应,这样的一个安排,让学生经过了解决问题的先观察,再思考,再分析,再总结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加深巩固旧知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而新知产生后,马上借助新的旋转验证旧知,再产生新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同步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总结出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学会学习新知的方法。每次旋转均以动画演示为方式,以学生观察为过程,以旋转语言概括为结束,同时辅以手势为工具。这样,每一次的演示,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分析和总结,每一次顺时针逆时针动作的重复,使得共同经历点线多边形的旋转之后,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容易学会了描述旋转过程。 初步印象更多的是靠观察分析得到,但真正的概念理解还是要靠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这样的亲自操作的过程,学生理解了概念和三要素,同时也再次印证了观察旋转时就已经得到的对应线段相等的旋转的性质。另外,在概念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图形如何旋转,则图形上的每个点也如此旋转。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总结出先观察再思考,再分析再总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竞争的意识。 反馈练习,运用新知。比葫芦画瓤,把旋转中心放在三角形外部,抢答环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等边三角形,借助练习也反馈学生旋转三要素及对应关系的寻找掌握情况。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反馈,也是合作中竞争,竞争中合作的氛围反馈。 概念延展,激发兴趣:新知学完,本节课进行了一定的概念延展。动动脑筋把过去学过的线段的垂直借用旋转的新知进行了原理性的探讨,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环环相扣,相互印证,图形组合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旋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第三环节:课本练习,及时反馈:新知学完后,检测要及时跟进,课本上的练习则是最好的素材,最基础的题型。一会在小结后还有提高题组相关拓展的练习;第四环节:总结反思,体验收获: 新课结束,谈谈收获,这个环节很重要。谈一谈本节课的所学所思所想,不仅仅是所学的知识,包括刚刚体会到的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学会学习新知的方法。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在课堂上的任何新的生成也可以总结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学生的,也可以是老师的。比如说:“我感觉这节课同学们的观察很细心,这节课某某某思考问题的方法很独特。把师生的评价在这里呈现,效果非常好。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师生评价激励的新尝试。第五环节、层层递进,提升能力。 课堂练习在收获后进行。练习层层递进,难度由浅入深,同时教师当堂批改,请看视频:……,其中第三题要求做出第一问,第二问作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也就是明天的预告,提升能力的同时也为下节课作好辅垫。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个直观系统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大胆地发现和归纳。在学生尝试总结归纳时,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及表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课堂氛围和当堂反馈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在课堂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
本节课我认为好的地方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再让学生举出一些旋转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并由点,线段的旋转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形旋转定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再从概念中寻找出旋转三要素。
2使用多媒体演示旋转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理解旋转特点。
3发挥问题导向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观察分析思考,而且动手,我要求学生要规范详细地写出问题的解答过程,这样也避免了一些同学会思考不会表达的问题。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2还应大胆对教材重新组合,设计,安排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3激励学生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感悟: 数学来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数学的方法去创造生活的美。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