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表格式 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4.6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表格式 含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25 14:56: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杯底纸巾会不会湿”“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三个活动。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实验与解释,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它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从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然后进一步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最后是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教材是由浅到深层层上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教学媒体
1、教师:玻璃杯、水槽、水、饮料瓶、餐巾纸、注射器、多媒体课件等。2、学生(每个小组):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水杯、注射器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铺垫设疑
1、创境激疑:
(1)(出示一个杯子)老师这里有一个杯子,杯子里面空的这部分就是杯子的空间。
(2)(老师往一个杯子里注水),现在这个杯子的空间里装满了什么?我们看到杯子的空间慢慢被谁占据了?(生:水。)
(3)现在老师把水倒回去。请问这个杯子里有东西吗?(生答:有空气)能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里面有空气?
(4)上一堂课我们就认识了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
(5)刚才我们看到水慢慢占据了空间,空气是不是也象水一样占据杯子的空间呢?
(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积极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生答
思考汇报

齐读课题
通过借助形象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物体认识空间概念
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占据空间的意义,由此导出课题,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发现
(一)猜想假设:
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空气是不是也象水一样占据杯子的空间。
1、师出示水槽(盛适当水)、玻璃杯、纸,问将纸团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完全扣入水底,(教师演示操作)猜猜看,纸团会湿吗?
2、学生预测:纸团会不会被浸湿?
(二)观察实验
那大家想不想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
1、(出示试验要求),齐读实验要求
2、强调操作要领。(出示内容:师强调)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分组实验,观察纸湿了没有。汇报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杯中的纸团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5、教师小节:空气占据空间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和水占据空间后,会变化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1、(课件出示:注射器结构图)结合实物简介注射器。(活塞、刻度、针筒)活塞可以往里?往外?生:推、压。拉
2、怎么用这2个注射器来研究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变化呢?
这是一组对比试验,实验时要做到:
1、取相同刻度的空气和水。
2、用同样的力气推压。
今天的玩法很特殊,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怎么玩?
A、先玩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用一只注射器,先把水抽进20毫升,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分别用适当的力向下压,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我们观察到什么?
1)学生研读要求后问:谁会玩了?怎么玩?(学生说)抽进一部分,我们规定抽20毫升的水。
2)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有变化吗?
B、再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吗?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空气,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C、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巡回指导。
D、汇报实验报告单
看演示
学生预测
明确实验要求

生实验,交流实验情况
学生解释
看课件认识注射器
明白实验要求及操作方法
动手操作
填报告单
通过典型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证实先前的猜测。体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同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引发疑惑,激发探究欲。
通过与水的对比探究知道水占据的空间不易改变,而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三、归纳建构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请小组交流一下。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 ),
水占据空间的大小是( )的。
2、组织小组汇报。这说明什么?并尝试结合实验情况来进行解释。
(空气可以被压缩。)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板书: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被压缩或扩张)
3、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同学们又找到了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组织学生归纳空气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件出示维恩图)
汇报报告单
思考
讨论
汇报
指名答
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突破这一知识难点,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利用维恩图帮助学生梳理水和空气的异同,可以把今天所学的和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水和空气的维恩图,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成统一的整体。
四、实践应用
一)
1、被压缩过的空气叫什么?(压缩空气)
2、出示篮球,大家喜欢玩吗?老师一拍篮球,球就会跳起来,这说明压缩的空气有什么性质?(压缩空气有弹性)
3、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你能举例说一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气垫船、充气房子,打气筒、球、气枪)
二)达标测评
大家学得怎样,老师要考考同学们.
1、填空
A、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 )的。
B. 空气可以被( ),压缩的空气又(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A.桌子上的空杯子里什么都没有。( )
B.水和空气都能占据空间。 ( )
C.空气不可以被压缩。 ( )
D.篮球没利用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 )
三、选择题
1、注射器抽进空气,堵住口,用力压活塞,观察活塞会( )
A 推不动 B 推到底 C 推到一定程度就推不动了
2,、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是利用了空气( )的性质。
A、占据空间 B、可以流动 C、 能被压缩?
四、我会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充满气的篮球,用手一拍就会从地上跳起来。
五、总结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二)拓展延伸
1、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我们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那我们能利用这些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吗?听说我们三(7)班的同学最乐意助人了。
老师这里刚好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瓶子里有一些水,现在不倾斜瓶子,你们能不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个内容,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
2、(出示:瓶子、吸管、橡皮泥)提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讨论一下:橡皮泥的作用,吸管的作用,然后想想怎样做?
橡皮泥的作用,(封闭空气,封住瓶口,不让外面的空气进去。)吸管的作用,(让空气进入瓶子里去)然后想想怎样做?
3、先四人小组轻声地讨论一下,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瓶口封上橡皮泥,戳2个孔,插上吸管,往一根吸管里吹气就可以了。)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后,水就从另一根吸管出来了。到底能不能出来?怎样出来?能看到什么现象?回家去做一做。
2 、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空气还有哪些性质呢?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研究。
指名答
生自由说
看课件
完成练习
指名说

看课件
看材料
知道其用途
知道操作要领
动手做做
联系生活实际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回顾本课知识。
这个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有一些难度,因此我把它放到前几个实验之后,这个实验进一步考察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与生活相联系,把兴趣和研究延伸到课外。我们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推动学生进行进一步课外科学研究
通过观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新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新知识进一步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压缩或扩张)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龙泉小学 马秀兰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让学生知道研究物体,除了直观观察外,还可以借助其它物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大胆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出示一个空杯子,往一个杯子里注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紧接着我把水倒回去。请问这个杯子里有东西吗?水慢慢占据了空间,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不是也象水一样占据杯子的空间呢?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二、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三、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趣味的课件、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而活跃。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