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4 21: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2.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对地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①西汉的刺史②唐朝的节度使
③北宋的谏院④明清的按察使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4.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5.“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的成员指
A.丞相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D.军机大臣
6.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8.《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9.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
C.专制主义的强化
D.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
10.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入侵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C.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D.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1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
C.皇帝宝座D.祖先牌位
12.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话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
A.政治腐败严重
B.宦官专权严重
C.皇权不断强化
D.君权渐趋衰落
13.“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分权制衡B.教化至上
C.天下为公D.天下为家
14.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如下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

A.天子所居之地
B.诸侯分封之地
C.边疆防卫之地
D.外邦朝贡之地
15.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B.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6.北宋时期,赵普为相,与枢密使李崇矩相交甚好。李以其女嫁赵之子,太祖知道后非常不满。李与赵一起上朝,同处等候奏事,太祖也令二人隔开。这反映了宋朝
A.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B.枢密院掌管财政权
C.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D.君主防范宰相擅权
17.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开始利用基因检测的方式追溯祖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度的残存
B.宗法观念的影响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研究历史的需要
18.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
A.表明皇权渐趋衰弱
B.意在加强君主集权
C.促使内阁取代六部
D.造成首辅权力失控
19.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C.宰相权力不断弱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下列属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有
①设立刺史②增设参知政事③设立中书省④设立枢密院⑤设立三司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④⑤
21.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的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22.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
A.夏朝
B.周朝
C.商朝
D.秦朝
23.中国古代有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然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五天以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一个月后,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
——摘自《书屋》2005年05期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并评价材料中的两种论调。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行政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明确了监察官的任职期限与升迁。“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历代还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来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刘邦曾诏令诸侯王和地方那察民间德才兼备的人,并把这些人送到京城。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这利察举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
汉武帝元光元年际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孝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选拔清廉的官吏,充实官吏队伍,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在民众中宣传道德风化。在这种制度下,士人能否当官,一般取决于能否被推荐;而能否被推荐,又取决于乡闾民间的與论。既然察举重视士人在乡阁的名誉,因而“声名”与士子的前途关系极大。
于是士人作伪求名之事也就层出不穷了。以致到东汉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良将怯如鸡”的现象。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二 隋朝建立之初,也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隋文帝很快废除了这种制度,把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明确提出了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尤其注重“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摘编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望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一对该制度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炀帝两朝有谏议记载的共61次,其中涉及文帝朝有43件,炀帝朝有18件。就纳谏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在纳谏内容上,如治道、用人、边疆、移风易俗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他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
——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二 自古以来,大臣进言,皆先具奏疏(本、简),唐人亦如此。所以,唐代谏官进谏,肯定必书于纸。而且从其他文献中可以得知,唐代谏官所用之纸是专用的,时称“谏纸”,且有“月给谏纸”的制度。正如官员月给俸禄一样,谏官也要“月给谏纸”。唐代谏官“上封事”,也基本上以一月为单元。如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稿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又代宗亦要求“谏官每月上封事,无所回避。”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代文、炀二帝在谏议政策上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代“月给谏纸”制度的主要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言谏诤议与王朝兴亡的内在联系。
2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均选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5 CBDDB 6-10 DCDDB 11-15 DCDAB 16-20 DBBAD 21-23 CDB
24.原因: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学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革命的影响。
评价:上海维新派盛赞废科举,认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天下有识之士的积极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晋中举人对废科举显得比较悲观,认为这样将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相比而言,前者看法更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25.特点:检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以法律规定检察官的职责;检察官员的品秩较低。评价:对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腐等起到一定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民众履行职责而只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6.(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27.(1)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把地方人才举荐到中央且注重人的品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化;但到后期过于注重“声名”,出现了作伪求名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2)科举制的实行改变了中国古代选士的标准、形式,由以品德和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由推荐为主到以分科考试为主。
(3)认识:建立人才正常的流动机制并将其制度化;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28.(1)差异:文帝时期谏议次数多,君主纳谏率高,谏议成效明显;炀帝时期谏议次数少,君主纳谏率低,对事关王朝兴亡的重大事情拒绝纳谏。
(2)特点:进谏书纸专用;谏官须每月上封,指陈时政得失;谏官未尽职责会有处罚;奏事无需回避。
(3)内在联系:统治者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谏官勇于言谏,谏议风气浓厚,减少了君主执政的失误,推动了王朝兴盛局面的形成;而统治者刚愎自用,使得言路壅塞,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王朝衰落,甚至走向灭亡。
29.(1)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 逐渐发展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不同之处:中国:行政监察不受社会重视;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西方: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