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25 09:39: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共三个教学内容: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部分。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学情分析
“空气”这是一个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概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它了。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呢?这种物体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评价任务
1.了解空气的知识并完成气泡图。
2.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比较空气和水,完成维恩图。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象。
2.多媒体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75页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整理归纳。
(1)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1)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2)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1)回顾水的特点;
(2)相同的地方;
(3)比较不同。
2.自己设计维恩图,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探究空气比水轻。
(1)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对于感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1)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想象空气的流动。)
(2)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5.教师利用课件总结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有三个大环节:1.让学生谈以前对于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完成气泡图的填写;2.学生想出多种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于塑料袋中;3.空气和水的比较,完成维恩图的填写。
在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谈对空气的认识和了解时,由于我给的时间少,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不够,本来以为学生能够填写出来,结果汇报时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对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的成分、与动植物的关系等几个地方填写出来后,其他的两个空填不出来,在这里我应该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气泡图,并注意各气泡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太不沉着,缺乏随机处理课堂的灵活性,把这个气泡图空着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捕捉空气进而证明空气存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证据可以是感觉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想帮着他们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动手了,但是我的目标指向不明确,致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降低了。
第三个环节比较空气和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借助很多事物知道它在流动,我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知道这些东西在使用的过程中都能感觉到风或看到一些现象,从而知道空气在流动。同时也和生活联系起来,解释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