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4 19: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练习写句子。(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词句段运用的练习,体会运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的写法。
(重点)
3.学习本单元写法,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4.诵读并积累古诗《蝉》。(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古诗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李白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通过阅读名家作品,认识了四种美好的事物。它们分别是郭沫若笔下散文诗一样优雅的白鹭,许地山笔下朴实无华的花生,琦君饱含乡情的桂花,冯骥才孩子般可爱的珍珠鸟。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收获吧。
二、交流平台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以课文为例说一说。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补充。
4.师生小结,明确:
(1)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有的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有的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2)《桂花雨》中描写了摇桂花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鹭》介绍了白鹭的色素、身段的适宜,白鹭在觅食、栖息、低飞时的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无限喜爱之情。
《落花生》借花生的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珍珠鸟》介绍了珍珠鸟的可爱,通过“我”和珍珠鸟的相处,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获得珍珠鸟的信赖的,表达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同时说明“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有发现。
1.(出示教材中例句)读一读,思考:这三个句子分别描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引导学生交流:
句1:描写的是花生。通过写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上,时时炫耀自己的特点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
句2:描写的是白鹭。通过和白鹤、朱鹭、苍鹭的形、色进行比较,突出白鹭的色素适宜、身段精巧的特点。
句3:描写的是乡下人家的朴实、自然的装饰。通过和城里高楼前的石狮子、大旗杆比较,写出了乡下人家的天然、有趣、生机勃勃。
3.小结:这几个句子都是通过与其他事物作比较,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4.学生齐读句子。
(二)辨一辨,学一学。
1.PPT出示词语“开辟、姿态”及其例句。学一学。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同一个词语在两句话中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语言环境想一想、议一议。
(2)学生交流明确:
开辟:第一句中的“开辟”是开拓扩展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开辟”是开创、创立的意思。
姿态:第一句中的“姿态”是指姿势、样儿。第二句中的“姿态”指的是态度、气度。
2.PPT出示词语“温和”,运用两种意思分别造句。练一练。
(1)形容气候。
例:江南的春天气候温和,到处鸟语花香,让人喜欢。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草木抽出了新芽。
昆明这个地方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2)形容性格。
例:大熊猫性情温和,大家都喜欢它。
我的老师和蔼可亲,总是用温和的眼神看着我们。
我把隔壁邻居的窗户打破了,爸爸一反平时的温和,严肃地批评了我,带我去向邻居道歉。
3.你还知道哪些词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吗?说一说。
例:骄傲
(1)小红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可她一点儿都不骄傲。
(2)小红学习成绩很好,她是全家人的骄傲。
例:原来
(1)原来这个地方是一大片荒地,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了。
(2)这里怎么这么湿呢?原来昨晚下了雨。
四、总结拓展
1.引导学生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们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了吗?会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同一个词语了吗?会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了吗?能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了吗?
2.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很多东西,比如优美的词句、课文语段、古诗词等。本单元《白鹭》就要求我们背诵下来,谁来背诵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这节课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古诗——《蝉》。
二、日积月累
1.播放古诗《蝉》的朗读动漫,学生跟着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做到读正确,读通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可以相互请教或问老师。
3.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直到全组同学都会朗读为止。
4.教师范读,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朗读,读出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5.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关键词语的意思。
垂: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这里把蝉比作垂。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2)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6.赏析诗境。
(1)同桌交流: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说一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全班交流,指名上台说从诗句中看到的画面。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作者托物言志,第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鸣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第三、四句分别用“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诗人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